毛燕群 王衛(wèi)斌
(江西省瑞金市委農工部·瑞金·342500)
江西省瑞金市萬田鄉(xiāng)地處偏僻山區(qū),遠離城市中心,交通不便,信息不靈,長期以來沒有形成任何優(yōu)勢產業(yè)、特色經濟。村人因窮思變,紛紛外出經商、打工,造成田地、山林荒蕪,集體經濟“空殼”,村民沒有脫貧。
該鄉(xiāng)萬田村村民袁小林也不例外,1991年,年僅16歲的他初中畢業(yè)后,追隨著滾滾打工浪潮,離開家鄉(xiāng)南下廣東闖蕩。這一干就是10年,他憑著農家子弟的精明、勤快,深受用工企業(yè)的信任和器重,成功地晉升上了白領階層。2001年,他舍舊謀新辭職搞單干,跑起了長途貨運,經過數年打拼,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戶。
2009年初,袁小林因一樁業(yè)務來到了著名的“茶葉之鄉(xiāng)”福建安溪,只見當地農村茶園密布,洋樓林立,車水馬龍,商賈云集,自然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恰似人間仙境。而當地茶農大多目不識丁,連最基本的普通話都聽不懂,優(yōu)越的物質與落后的文化,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巨大的反差。袁小林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心想同樣是邊遠山區(qū),人家也并無三頭六臂、全智全能,卻能夠靠山吃山過上好日子,而我們竟舍本逐末守著金山銀山討飯吃,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大多數父老鄉(xiāng)親還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
袁小林痛定思痛,不由得萌發(fā)了改行種茶、帶頭走農業(yè)專業(yè)化和產業(yè)化發(fā)展之路的念頭。他想干就干,立即放棄運輸業(yè)務返回家鄉(xiāng),從山上取了土壤樣本送到有關部門檢測,并走訪、咨詢了有關專家。結果令他歡欣鼓舞,原來萬田鄉(xiāng)13萬畝山地,以萬田河為界,北岸山地的土壤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難得的微量營養(yǎng)元素,空氣和水質在瑞金、乃至贛州也屬于最優(yōu),對促進茶樹生長、改進茶葉品質非常有益。袁小林猶如吃了“定心丸”,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決心要充分利用家鄉(xiāng)獨特的自然資源,創(chuàng)建一個高標準有機茶生產基地,由此形成一個產業(yè),帶富一方百姓。
但是,袁小林此舉并未得到鄉(xiāng)親們的理解,都說從來只聽“馬達一響,黃金萬兩”,有誰聽過“鋤頭一響,黃金萬兩”?認定他放下方向盤握鋤頭把,拿血本往山上扔,簡直是腦袋打壞了!親朋好友紛紛上前好言相勸,竭力阻止他改行種茶,他妻子更是又哭又鬧要離婚,他父親甚至以死相逼。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袁小林特地帶著家人去了一趟福建安溪,在親眼見證了當地茶農因茶致富后,他們眼界大開,態(tài)度大轉變。有了家人支持,袁小林毅然投資50余萬元,在萬田河北岸租地兩百畝,全家大小齊上陣,一心一意干開了。期間,他先后8次前往福建安溪,一住就是十多天,虛心拜當地茶農為師,學習他們的茶樹種植、管理技術和茶園建設經驗。
2010年3月,袁小林正式注冊成立了尚園茶業(yè)有限公司,第一批茶葉也開始采摘了。由于管理得當,又未受到天氣影響,天時地利人和,春茶獲得了好收成。但是,俗話說:“茶葉好不好,關鍵在于炒。”炒茶是一門真功夫,也是種茶人的吃飯秘術,一般都不肯輕易傳人。袁小林靠走馬觀花學到的那點皮毛,顯然不得要領,硬是把好端端的茶青炒成了次品,100多公斤春茶半賣半送都沒人要。
初戰(zhàn)失利,袁小林意識到后道工序的極端重要性,他不惜重金引進了一套先進的茶葉加工設備,并高薪聘請了一位林姓炒茶師傅,通過近距離觀摩、承教,終于掌握了鐵觀音的全套制作技藝,產品質量和檔次大為提升。福建安溪一位詹姓茶商品嘗了他親手炒制的茶葉后,贊不絕口,當場按市場最高價跟他簽下了三年的購銷合同,當年僅秋、冬兩季成品茶就獲利15萬元,一舉扭轉了乾坤。
今年春節(jié)剛過,袁小林乘勝擴大戰(zhàn)果,又新種了二百畝鐵觀音。在他的精心呵護下,四百畝茶樹枝繁葉茂,長勢喜人,預計成品茶產量將達到600公斤以上,實現產值50萬元以上。那些習慣于離鄉(xiāng)背井外出謀生的農民們,發(fā)現自己的家門口照樣也能掙大錢,紛紛返鄉(xiāng)加入到茶葉產業(yè)大軍行列,昔日的荒山野嶺如今茶樹蔥蘢,茶香飄逸,正在生長成綠色的“搖錢樹”、經濟的“大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