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記者 胡立剛
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是滬郊典型的農業大鎮,與金山現代農業園區實行鎮區合一行政管理體制,深刻領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踐行“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是小鎮振興的不二途徑。但關鍵是,“三生”理念雖已根植大地,“三生”實踐卻談何容易。2015年,以“三生”融合為特色的廊下郊野公園成為上海市第一個開園的郊野公園。今年,廊下鎮獲得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榮譽,在新時代滬郊大地上,廊下留下了獨特而生動的“三生”實踐。
謀篇布局郊野公園是上海市實施鄉村振興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大行動。毫無疑問,能夠納入郊野公園,不僅意味著資金、項目的傾斜,還標志著在區域發展這局棋中獲得“先手”。
當廊下鎮黨委書記沈文得知郊野公園建設消息,腦子里一下子跳出了“廊下郊野公園”六個字。通過激烈競爭,以生產生活生態為特色的廊下郊野公園成為第一批上海郊野公園之一。
“當時沈文書記真有點急了,生產生活生態的特色極具競爭力,他還不放心,打出了率先開園的競爭口號,因此打動了金山區委、區政府,也打動了上海市。”金山現代農業園區副主任余汛洲回憶當時的情景,忍不住笑了起來。
廊下實行鎮區合一管理體制,作為副主任,余汛洲是每一個重大決策執行團隊的負責人。他的笑包含多重意思,有廊下成功爭取到郊野公園并成為第一個開園的郊野公園的喜悅,有對廊下黨委、政府善謀的敬意,也有“苦”笑的成分,包括他的“頂頭上司”沈文為了廊下甘做“拼命三郎”等等酸甜苦辣。
記者多年跟蹤觀察以農立鎮的廊下的發展謀略和發展路徑,發現審時度勢借勢謀事已經成為廊下鎮黨委、政府的執政特色。為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08年,園區引進第一家食品加工企業,順勢培育出廊下中央廚房產業集群,廊下鎮因此成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驅;2019年積極提倡并參與到滬浙毗鄰“田園五鎮”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中,廊下因此增添了時代活力,等等事例一件接一件。
“爭取到一期、二期土地整治項目是廊下鎮黨委政府善謀的典型案例,通過土地整治實現了桑田嬗變,廊下鎮的‘三生’特色更加明顯,廊下人民因此有了更多的獲得感。”2014年到廊下鎮的黨委委員俞惠鋒說起廊下的變化,深有感觸。
今年春節至今,記者兩次三番前往廊下,只見萬畝良田生機無限,中央廚房企業熱火朝天,中華村特色農家樂游客絡繹不絕,像寶石一樣鑲嵌在原野上的民宿不愁客源,不管是入住特色民居家園還是在村里,一派安居樂業景象。如果沒有廊下鎮黨委、政府的善謀,如此“三生”景象無法想象。
從傳統到“三生”融合,必須改變“三生”空間布局,從全域“三生”頂層設計到實施,無疑是評價農業地區各級黨委、政府是否善為的標準。廊下鎮在優化“三生”布局方面探索出了一條什么樣的路徑?
“廊下鎮已經形成了全新的‘三生’空間布局,我們對廊下未來的‘三生’融合發展充滿信心。”廊下鎮分管三農工作副鎮長顧保根說。
記者在廊下鎮政府《關于廊下鎮推進鄉村振興實施路徑探索的報告》中看到,廊下全域46平方公里,土地整治覆蓋了六成區域,郊野公園覆蓋面積達到了21.4平方公里。生產空間方面形成了農林復合、萬畝糧田和科教文旅等六大片區。生態空間方面將林地集中到兩條市級生態廊道,并適當增加生態涵養林帶寬度。生活空間方面則形成了安居樂業的老廊下和郊野公園核心區充滿產業生機和經濟活力的新廊下。
形成如此空間格局,顯然得益“大動干戈”,沒有全鎮上下同心同德,是沒法推進的。
中民村2008年實施村莊改造,當時只改了兩個村組,到2018年開啟村域土地整治項目時,已經十年沒有搞過大項目了。不要說村民表示懷疑,連村兩委心里也沒底。果然,項目動工后,村民提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牽涉到村民的利益,村兩委經受著一次又一次考驗。
“您第一次來村里時整個村子就是一個大工地,現在村民都說中民村很好,環境很美。”中民村黨總支書記趙慧見到記者后高興地說。
記者清楚記得第一次到村里采訪,整個村子仿佛是一個被拆解、扒開的大工地,不禁為村兩委揪心。因為,中民村原來是個小集鎮,留下了不少廢棄了的資產,村民眼界寬,維權意識強,這樣的村子搞土地集約化整治,不是容易的事。
記者通過采訪村民了解到,村兩委除了保證每個工程都是惠民工程,還真的把群眾的訴求視為自己家里的事。有這樣的工作方法,中民村怎能做不到如期保質完成村莊建設任務呢?
既能搞成,又能搞好,如今成了廊下鎮各級組織善為的一大標簽,和村民打交道如此,和上級各個條線打交道同樣如此。
廊下鎮有近6000畝生態林和6000畝水源涵養林,是全鎮重要的生態資源。沒有經過上級部門批準,連一棵樹一根草都不能動,但是,為了實施全域“三生”融合發展,沒有理由浪費資源。廊下鎮黨委政府決定打造開放式林地,讓老百姓住進花園,讓游客有更多的獲得感。
陽春三月,記者走進廊下郊野公園,在二期土地整治區域看到,曾經被嚴格禁止人畜進入的近10平方公里林區成了森林公園,建成了淺水農田濕地、蝴蝶生境等七大景觀。
眾所周知,從2008年引進第一個食品加工企業至今,過去的12年廊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經濟水平也因高質量“三生”融合站上了新的高度,為實施全域土地整治和全域郊野公園建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如何守護來之不易的“三生”格局,是廊下鎮黨委、政府需要直面的“大事”。
記者發現,廊下鎮現有的基礎確實非同一般。在上海各涉農區普遍困惑于鄉村建設用地不夠的情況下,廊下創新性提出“標準地模塊”,探索出設施農用地+建設用地+永久基本農田+林地+一般耕地五地聯動的組合供地模式,并歸納了設施養殖、設施種植、露地種植、鄉居田園四類組合用地,在確保耕地保護的前提下適用于不同應用場景,滿足多元招商要求,縮短項目引進至審批落地的響應時間。
2019年廊下鎮承擔了8萬頭工廠化生豬養殖項目。該項目需要設施農用地97畝,并配套萬畝種植用地,方能解決生豬保供和資源循環利用兩大任務。對于其他鄉鎮,這樣的項目恐怕連想都不敢想,但是廊下鎮做到了。
“沈文書記到我公司考察了半天就決定引進我們的生態循環產業閉環的生豬產業模式,很快簽約并開工,實在是想不到。”上海松林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龍欽因為創建了松林品牌而在業內聲名遠揚,談到廊下發展生態產業的基礎,很是感慨。
記者發現,上海市農業基因中心團隊也有同樣的感慨。引進節水抗旱稻種源中心項目,將進一步提升廊下農業技術含量,但是項目需要提供3畝建設用地、3畝設施農用地以及一定規模的永久基本農田,廊下很快就落實了。
事實上,在儲備資源引進新產業方面,廊下既有遠見又有策略。比如,在二期土地整治過程中,精挑細選留下了51幢民居,用于田園設計公社,為培育文創設計產業留下了大的空間。
(刊于2021年4月16日《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