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洋,王 瑞
(山西農業大學/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管理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1)
千百年來,實現老有所養是中國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是傳統文化倫理的要求。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是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目前,中國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為歷史最好,但養老問題依然是當代中國面臨的重大任務和重要問題,研究養老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人口老齡化是導致中國養老問題逐漸突出的主要因素。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中國人口總數和生育率不斷下降,推動了中國人口老齡化提速。同時,中國城鄉之間的老齡化問題有明顯的差異性。雖然中國農村的生育率高于城市,但是由于大量農村年輕人口前往城市發展,農村的老齡化問題相比城市更加突出。如今,中國大部分老年人生活在農村,農村成為中國養老問題的重點和難點。
中國農村的養老事業面臨諸多重大挑戰,其中傳統養老文化的變化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探究了農村傳統家庭養老文化的核心——孝文化在現代化沖擊下的重建問題,對于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提出了有益思考。
當前,中國農村仍以傳統的家庭養老為主,這種現狀仍將維持很長時間,這是我國的具體國情所決定的。雖然我國農村社會養老已經有所發展,但建立覆蓋城鄉的全面社會養老體系尚不現實。老齡化給人們帶來了沉重的養老負擔,且經濟發展水平難以與發達國家相比,因此我國難以支撐全面社會養老[1]。
雖然我國從2009 年開始實行“新農保”,推進了農村養老社會化的進程,但是對于廣大農民來說,新農保養老金十分微薄,只是家庭養老的一種補充,不能成為養老的主要依靠。從我國農村老年人的主觀意愿看,他們更愿意選擇家庭養老。調查數據顯示,有81.3%的老年人認為“家庭養老”仍是當下最理想的養老模式,農村地區老年人對“家庭養老”的支持度達98.7%[2]。此外,即使養老金可以為老人提供一定經濟支持,但在生活照料與精神慰藉方面,家庭養老的作用無可替代。
中國農村傳統的養老模式與儒家的“孝文化”有密切聯系。這種文化是農村傳統養老文化的核心內容,即使在當代農村的家庭養老中,其作用依然不可忽視。
孝文化存在的基礎源自于家庭養老自身的特點。從本質上來看,養老是代際之間生存資源的相互供給,家庭養老的實現形式便是家庭內部世代之間的相互支持。在子女幼年時期,父母對其提供全面的生存資源,直到子女長大成人。父母衰老之后,子女則反哺父母,為行為能力降低的父母提供所需的生活資料以及精神慰籍。
從理論上看,這種代際交換是對等的。但實際上,父母對子女的付出通常顯著大于子女的反哺,主要原因是父母養育子女的動力比子女贍養父母的意愿更大。父母養育子女更多是出于人的天性和本能,并不以年老時享受子女的供養為前提。大多數父母年老時會首先選擇“靠自己”,不傾向于主動向子女索取。相反,子女贍養老人更多是出于個人責任感和社會輿論壓力,行為動機更容易受到沖擊[3]。
養老過程中存在不對等關系,意味著養老并不能自然實現,需要某種文化價值體系的保障。在中國,“孝文化”就扮演了這種角色,為養老賦予了凌駕于代際物質互助關系之上更高的精神價值,在付出不對等的情況下,能夠維持代際交換供給關系。
孝文化是規范子女與老人之間世代關系的倫理價值取向、習俗和制度?!墩f文解字》對孝的解釋為:“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奔捶钍赂改?,孝敬養,就是孝。也就是說,孝意味著既要贍養父母,還要尊敬父母,讓他們有情感寄托[4]。從價值觀的根基來看,孝是依托于中國傳統的“祖先崇拜”觀念,即崇敬祖先和相信人“死后永生”。這種觀念認為人死后魂靈仍將長存,因此后代需要為先輩舉行隆重的葬禮及祭祀活動,由此衍生出了多子多福和重視傳宗接代的生育觀,后裔不僅負有物質上養老的職責,還有精神層面傳承血脈的重任。在這一基礎上,又產生了依照家庭輩分不同而建立的等級秩序,長輩在家庭中的地位較高。
邢玠,山東益都人,隆慶五年進士,久在邊陲,素有威望。官軍征討楊應龍失敗后,“禮科給事中楊東明請遣才望大臣往勘,事可原即赦,否則征川湖云貴之兵,報可?!盵11]4738廷推后,邢玠被認定為勘播的最佳人選,萬歷皇帝遂令邢玠以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川貴,勘播州土司楊應龍。
傳統的孝養觀一方面強調了子女對老人的供養和看護,如要求子女不得在老人在世時分家產,要留在家中照看父母,即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另一方面在物質需求之外,強調了精神贍養。一是強調子女對老人的“順”。孝道不僅要求子女滿足老人的物質需求,還要賦予老人在家庭生活中的權威地位,讓老人成為家庭生活的中心。二是強調“傳統接代”。孟子認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即后裔傳宗接代是孝道的重要體現。這是因為在祖先崇拜觀念下,通過“傳后”實現“血脈永存”非常重要,這被視為人生價值的重要實現方式。
總而言之,孝文化視后代為生命延續的觀念大大緩解了老人對衰老的焦慮,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精神撫慰和心理支撐。建立在家族輩分基礎上的等級秩序強調老人在家庭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和子女對老人的供養義務等,能夠為老年生活提供物質上的保障。
因此,傳統孝文化不單是解決老年人物質生活需求的一種工具,而且提供了一套全方位解決衰老過程中物質和精神層面問題的價值觀念,成為“中國人家庭縱向聯系的價值鏈條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體系中,“家庭養老的行動和過程具有了實現個人終極性價值的功能[5]”,鄉土社會世世代代的父慈子孝、香火延續和光宗耀祖等行為將這種價值觀落到了實處。
新思想文化涌入農村對以孝文化為中心的農村養老文化產生了巨大沖擊。在形式上,盡管孝順依然是農村社會普遍遵奉的倫理,但在現實層面上,孝文化正走向衰微。
孝文化的衰微首先來自于傳統家庭秩序的瓦解。傳統農村的等級秩序以家長為中心,在這種家庭模式中,家庭的財產掌握在老人手中,并且老人享有知識和經驗帶來的權威。在這一秩序中,孝順是家庭成員的絕對義務,應無條件遵循。
當前,農村建立在孝順基礎上的等級秩序已經逐漸消失。在傳統秩序中,父母子女在人格上處于不平等狀態,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年輕人獲得了新的思想資源,對于傳統價值產生了質疑,使老人作為家長的權威感不復存在?,F代社會,老人所擁有的生產生活經驗的價值逐漸降低,而年輕人文化層次更高,擁有良好的獲取信息的技能和渠道,成為家庭的知識權威。
在老人失去權威的情況下,傳統“孝”等于“順”的意識只會使子女更加反抗。孝順觀念不能束縛年輕人,反而是老人一直在維持家庭的孝順名聲[6]。老人不能強行要求年輕人孝順,年輕人反而會為盡孝設置種種前置條件。
現在中國農村家庭養老模式正在發生變化,女性家庭地位的上升使女兒日漸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和義務,甚至比兒子贍養父母更加用心。這種養老模式日益普遍化[7],傳統孝文化規范的以兒養老或兒媳養老秩序走向崩潰。
從總體上看,傳統孝文化中保障子女孝養老人的基礎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確定老人在家庭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強調子女對老人的順服,保證子女盡孝。二是通過繼嗣文化,樹立子女(特別是兒子)自覺產生并維護養兒防老、尊親敬老的觀念。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傳統孝文化的這兩大支柱逐漸崩解。
孝文化的變異和解體降低了子女贍養父母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在傳統價值觀走向衰微、新養老觀念尚未成型的當下,傳統觀念仍是人們贍養老人非常重要的動力。傳統觀念相對較強的人,對老年人的支持也較多。研究顯示,在生育行為中,希望生育男孩的人比對子女沒有明顯性別偏好的人更愿意贍養老年人。也就是說,更傾向于祖先崇拜和傳宗接代觀念的人群表現出更強的贍養老人的動機。
在這種情況下,隨著農村年輕人對傳統觀念的認可度越來越低,他們贍養父母的主動性很可能會不斷降低。他們雖然在形式上承認孝順的正確性,但是實際通過附加各種條件,以種種理由逃避贍養老人的情況并不少見。
養老作為一種制度設置,最關鍵的問題是明確養老責任的承擔者并使其承擔責任。在傳統養兒防老的文化中,養老責任人的確定較為簡單。兒子承擔了主要的養老義務,同時也擁有財產繼承權,某個與老人同住的兒子就是主要的養老責任人[8]。隨著這一觀念體系的崩潰,一些農村老人發現自己在養老問題上處于尷尬境地:兒子以性別平等為由,試圖把養老義務推給女兒,但不放棄財產繼承權利;女兒則相反,在爭奪財產時,要求平等待遇,需要贍養老人時,則以自己是女兒為由推卸責任。同時,雖然很多女兒愿意贍養父母,但是傳統的制約讓她們的行為顯得“名不正言不順”。
此外,雖然農村家庭的女兒在贍養父母中的作用日漸重要,但是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她們在精神贍養方面的作用卻無法取代兒子。即使一些老人能夠從女兒那里得到足夠的物質供給,甚至可以與女兒同住,但是他們卻得不到相應的精神撫慰。諸如家庭或家族的歸屬感與榮耀感、社會的肯定等,這些是女兒養老所無法帶來的[9]。
家庭養老是中國人經過數千年發展而形成的養老模式,孝文化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即使在工業化和現代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家庭養老仍是中國農村地區的主導養老模式,并且將長期存在。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階段,通過支持農村孝文化維系農村家庭養老,意義重大。
當前,我國從法律層面和文化層面對盡孝行為予以了肯定,一些地方也開展過扶持孝文化的活動,但這些尚不足以遏制孝文化在農村地區的衰落,建議從多方面采取措施扭轉這種情況。
孝文化教育活動應擺脫運動化模式,實現長期化、體系化發展,從社會宣傳層面深入到學校和家庭層面。
在學校教育中,不僅要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播,還要重視德孝道德文化的灌輸??梢栽谛瘸闪B老主題的文化性和實踐性學生社團,組織相關活動。
在家庭教育中,要培養良好的家風。我國歷代家風家訓高度提倡孝親文化,但是在當代遭到忽視。很多家長僅注重知識教育,為子女選擇好學校、輔導班,忽略了在家庭中樹立尊親敬長的氛圍[10]。應糾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過分偏向知識灌輸和實用能力培養,忽視優秀傳統道德教育的傾向,為孝文化的傳承打好根基。
摒棄傳統孝文化中與人人平等、性別平等相悖的內容,從價值觀層面上進行糾偏,把孝文化融入到現代價值體系中,讓孝文化順應時代潮流,重建新型孝文化。既要樹立將贍養老人作為義務的道德觀,也要勸導老年人尊重年輕人的自主生活,彌合世代之間的價值觀分歧與沖突。
應逐步建設先進的性別文化,提高農村家庭中的性別平等意識,使女兒養老得到認可,將雙系養老發展為未來農村社會家庭養老的主流。
任何文化的存續都不能離開具有約束力的社會機制。在中國歷史上,孝道被納入當時的法律體系之中,成為法律的核心價值之一,歷代法律均提倡子孫與祖輩同居共財,禮敬尊長[11]。
當今,我國相關法律雖然規定了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但在家庭共有財產制度消亡的背景下,其約束力存在不足,執行層面也存在困境。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對養老保障模式及其具體落實進行了相應的規定,但作為一種法律義務,贍養老人,特別是精神贍養是不易量化和強制的。鑒于當代已經不能像傳統法律那樣對拒絕贍養的行為采取懲罰措施,建議可以將弘揚孝文化與社會信用制度建設結合,納入征信體系之中。對于不盡贍養義務的行為,可以列為失信行為記入信用檔案,從而增加對此類行為的約束和警告力度[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