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從玉
(淮安生態新城高鐵商務區辦事處 江蘇 淮安 223000)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收入途徑,構建多元化體系,是當下農村集體經濟管理的重要工作目標之一。在實際工作中,工作人員充分考慮了征地拆遷地區農村資產資源匱乏、缺乏人才吸引力、缺乏相關發展政策的情況,從實際問題出發,采取了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關注人員培訓、政策扶持和鼓勵機制,以此探索村級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徑。
在這一過程中,工作人員結合2019 年頒布的《關于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的意見》,將其作為開辟農村集體經濟收入渠道的重要依據,進一步推動平原地區農村全面發展的進程,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1]。
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主要是在農村范圍內歸屬于鄉、鎮、街,屬于村集體成員所有的資源性資產與非資源性資產。例如村級范圍內的草原、土地、森林、河流、灘涂、荒地等均屬于資源性資產,歸農村集體成員所有的固定資產、長期資產、無形資產則屬于非資源性資產。
分析平原征地拆遷地區農村的實際情況可以發現,平原地區缺少海洋資源與山地資源,沒有丹東、大連等地“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優勢條件;不少地區土地資源日益減少,農村集體經濟資產創收條件不足,村級集體財務預留資金數額較少[2-3]。
現階段,農村缺乏良好的基礎設施與健全的資源利用體系,直接導致農村的整體建設水平較低,缺乏人才吸引力,不能吸引大量高素質人才流入。多數農村集體經濟帶頭人年齡較大,缺乏專業知識儲備和創新力與發展意識。同時,農村缺乏專業技術型人才,影響了農村經濟發展。
在現階段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些村級領導人員缺乏科學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意識,在日常工作過程中將大多數精力傾注于村級日常事務管理中,缺乏對未來的考慮與展望,缺乏發展性觀念,一些村級領導人員甚至對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與壯大持懷疑態度,這種情況直接影響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路徑的探索與拓展,導致農村工作人員無法充分認識到當地的發展優勢,不能充分發掘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潛力[4-5]。
分析集體經濟現存問題可以發現,現階段農村綜合建設水平較低,對外來人才缺乏吸引力,難以引進優秀的專業人才,因而難以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導致經濟發展速度較慢、發展水平較低。
基于此種情況,村級領導及有關工作人員應加大對專業人才的培養與開發力度,構建多元化的村級人才發展機制,為壯大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收入路徑奠定基礎[6]。
(1)建立大學生定向培養戰略。各村級領導結合本村實際情況,了解村級范圍內的貧困生家庭情況,主動聯系附近地區的本科院校、高等職業院校等,對貧困大學生進行定向扶持,為大學生解決求學與生活問題,促使大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返回家鄉工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7]。
(2)定期開展經濟知識專項培訓活動。結合村級實際情況,定期開展針對村級領導干部、專業技能人才、經濟發展人才的經濟知識培訓活動,從而形成正確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觀念,提升思想認知,將更多工作精力投入到發展方面。貫徹落實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措施,明確領導干部、技術人才與經濟發展人才的崗位責任,強化社會責任感。
(3)建立適度的人才引進機制。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通過分析人才短板,通過“重點培養”“定向發展”“給予鼓勵扶持”“培養大學生村官”等方法,適當吸引各方面的高素質人才,從而拓寬農村集體經濟收入途徑[8]。
通過上述3 種途徑,有利于實現村級引進、培養與儲備專業人才,全面提升專業人才的整體素養與能力,形成高水平的人員隊伍,為拓寬村級經濟發展途徑、提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實力提供人才保障,打好“人才攻堅戰”,為進一步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壯大提供有力保障。
現階段,農村集體經濟收入途徑壯大工作缺乏良好的政策環境,缺乏政策鼓勵與扶持,無法充分激發村民及相關人員的創收熱情,沒有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能力。
基于此種情況,應從以下方面入手,構建多層次的激勵制度體系。
(1)實行集體經濟創收獎勵。在實際工作中,應全面整合財政資源,優化配置惠農基金,通過“補助”“獎勵”“鼓勵”的形式分配惠農資金資源,分別對為拓展農村集體經濟創收路徑作出貢獻的企業、合作社等提供獎勵,進一步激發創收積極性,鼓勵企業之間合作發展[9-10]。
(2)適當提供脫貧獎勵。結合村級集體經濟活動的實際情況,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村群眾、村級領導干部的脫貧積極性,結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及其他地區性指導文件內容,明確脫貧獎勵方案的戰略思想。可以結合村級集體經濟活動的實際情況,明確各項評選依據,保證獎勵的公正性與公開性,合理采取獎勵措施,明確獎勵金額的比重[11-12]。
(3)加大項目申報扶持力度。結合《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通知》,積極推廣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改革、減免稅費等,為申報農村集體經濟收入項目提供幫扶,進一步提升農村集體經濟活動收益[13-14]。
還可以成立試點項目,加強對項目的運營管理與監控,形成豐富的經驗,最終形成可行的農村集體經濟收入擴展模式,充分發揮帶頭作用[15-16]。
“創收分紅”機制是利用現有的資源開展活動,鼓勵村級范圍內各企業、合作社等機構自行合作,共同完成對范圍內荒地、山地、河流、森林、耕地等資源的開發,促使其轉化為村集體資產,以此拓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路徑,提升農村集體經濟活動收益。
與此同時,可以結合具體的開發與創收情況,分別建立不同的項目類別,完善多層次的分紅機制,控制各層次的分紅比例,提升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從而實現多贏局面[17]。
農村集體經濟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是建設上層建筑的基本工作。要想進一步拓寬農村集體經濟收入途徑,構建全方位、多元化的收入途徑體系,應從人才、制度與機制入手。
構建大學生定向培養機制,定期開展農村人才專項培訓活動,適當引進外來人才;建立集體經濟創收獎勵、脫貧獎勵、項目申報扶持機制,鼓勵農村人民群眾主動創收,充分調動農村人民群眾對集體經濟創收的積極性;制定創收分紅機制,給予個人獎勵,促使農村人民群眾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全身心投入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建設事業中,進一步增加農村集體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