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紅
(中共甘肅省永登縣委黨校 甘肅 蘭州 730300)
文化自信是人民對自身文化的正確認知。應正確認知外來文化,加強中國文化的傳播能力。建設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農村構建良好的發展環境。不僅如此,加強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還可以讓鄉村在后續的發展中建立更加完善的發展理念,加快鄉村振興腳步。
文化自信是提高人們精神生活質量的保障,是人們對民族文化的正確認識。加強文化自信建設可以讓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人們的家國情懷[1]。鄉村文化自信有助于鄉村居民正確認識自己所在地的鄉村文化以及自然資源,讓鄉村居民更加愿意投入到鄉村經濟的發展當中。
文化自信并非盲目自信,而是以包容、理性、開放的心態去看待多元文化。同時,文化是不斷發展的,必須要提高文化的包容能力以及調節能力,剔除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吸收優秀先進文化,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更好的文化底蘊。
就當下的社會經濟發展而言,價值觀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內容。價值觀自信穿插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人們對事物理解的根本。價值觀自信能夠極大程度提高人們的自我認知能力,有利于人們建立理想與信念。
我國歷史悠久,擁有深厚的文化。在農耕社會,人們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斷尋找更好的生活方式以及更高的追求,孕育了絢爛輝煌的鄉村文化[2]。
隨著國家工業化、信息化、現代化發展,鄉村經濟大幅度落后于城鎮經濟,鄉村經濟的發展面臨著嚴峻考驗。
目前,我國政府已經認識到鄉村經濟發展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開展了扶貧工作。扶貧先扶志,只為鄉村居民提供資金補助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鄉村的經濟問題。必須加強鄉村文化自信建設,讓鄉村居民認識到自身價值,更愿意投入到鄉村經濟的發展中。不僅如此,還要讓鄉村居民合理利用鄉村的自然資源,促進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推動鄉村產業興旺,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我國的傳統文化決定了我國的發展離不開道德規范,道德規范是傳統文化的直接體現[3]。加強文化自信可以讓人們深入了解傳統文化中待人接物的方式,讓人們能夠自覺約束自身言行,減少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
不同于城市,鄉村的社會結構較為緊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更加和諧。鄉村鄰里之間的交往關系較和諧,卻沒有與之匹配的言行規范。加強鄉村文化自信,就是讓鄉村居民深刻了解傳統文化中的美德,約束自身的言行。
鄉村振興是一項龐大且長期的系統工程。鄉風文明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鄉風文明建設可以為鄉村構建和諧的發展氛圍,讓鄉村居民配合鄉村經濟建設,還可以從根本上加強鄉村居民對自身價值的認識,讓鄉村居民能夠結合自身的價值投入到相應的鄉村經濟建設中。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以及鄉村經濟與城市經濟之間的差異逐漸擴大,對鄉村文化造成了沖擊,農民原有的優良品質日漸消失,不利于鄉村經濟發展。加強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就是加強鄉村居民的道德規范,徹底消滅鄉村發展中的矛盾,將鄉村經濟發展融入和諧社會的建設當中。
鄉村文化是農民日常生產生活的產物。我國農耕社會經過長期發展積累的待人處事原則規范著農民的言行,維系著農民的思維觀念和生活發展[4],能提高鄉村居民的凝聚力。
在鄉村發展中,不僅要加強鄉村資源以及鄉村空間的應用,還要加強鄉村居民的就業能力。只有在鄉村振興中挖掘鄉村文化的根本,找回樸實厚重的鄉村文化,才能讓鄉村居民更加愿意投入到鄉村經濟建設當中。
當下的鄉村振興工作主要針對鄉村居民,提高鄉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以及思想覺悟,才能從根本上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只有讓鄉村居民擁有發展的意識,才能讓鄉村真正富起來。
在提高鄉村居民物質生活質量的同時,要加強鄉村居民的精神文化建設,讓鄉村居民將精神愉悅當作對生活的享受。加強文化自信建設,就是讓鄉村居民在鄉村的客觀條件下挖掘精神樂趣,享受精神世界帶來的愉悅。
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提高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感,可以提高鄉村居民對鄉村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用鄉村傳統美德約束自己,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尋求精神層面的愉悅,豐富精神生活,建立精神寄托,認識自身價值。傳統鄉村文化并非完美,經過五千年的傳承,存在不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內容。因此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創新,不能固步自封,提高對外來文化的包容性,融合現代發展因素,構建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現代文化,讓鄉村居民成為歷史的見證者與創造者。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個地區都擁有不同的文化底蘊,各地都有引以為傲的文化內容[5]。例如西安的兵馬俑為人們展示了千年前軍隊的恢弘氣勢,為中國探尋歷史作出了重大貢獻;北京的鳥巢見證了中國的奧運盛事。即便鄉村經濟落后于城鎮,但是鄉村居民仍然以傳統文化內容為傲。因此,要想加強文化建設,必須加強對地方文化的了解,通過了解地方的文化底蘊,進一步構建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
與城市不同,鄉村居民擁有更深的鄉土情懷,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人們更愿意與青山綠水為伴,即便是鄉村的一棵古樹,都會引發鄉村居民的文化自豪感。
因此,在開展鄉村振興工作之前,一定要深入認識鄉村的文化底蘊,深入到鄉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對鄉村文化底蘊進行宣傳,加強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引導鄉村居民摒棄消極的生活態度,積極投入到鄉村經濟建設當中,為自己以及鄉村經濟發展擔負起相應的職責[6]。
不僅如此,還要積極發現鄉村振興工作中的問題,加強對鄉村居民生活水平的考察,及時調整鄉村振興工作的細節,確保鄉村振興工作能夠滿足鄉村居民的需求。在鄉村振興工作中,要鼓勵鄉村居民積極參與到建設當中,提高鄉村居民的思想覺悟,發揮鄉村居民了解鄉村的優勢,倡導并形成科學的鄉村生活方式,讓鄉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加強自身的文化自信[7-8]。
要想切實提升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必須全面提升鄉村居民的科學與文化素質,提高鄉村居民對鄉村振興工作的熱情,讓鄉村居民的想法更加成熟、理智,能夠客觀看待鄉村的發展,正視鄉村生活與城市生活中的差距。只有讓鄉村居民正確認識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的差異,才能讓鄉村居民更好地投入到鄉村建設工作當中。在建設鄉村文化自信的過程中,要著重強調鄉村生活的美好,讓鄉村居民認識到鄉村生活并不是落后的生活,而是慢節奏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要讓鄉村居民形成適合鄉村的文化自信,不再一味追求城市生活,而是珍惜當下,為鄉村經濟建設作貢獻,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9-10]。
經濟發展離不開文化自信。只有實現文化自信,才能正確認知外來文化,在愈發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正確認知自身的價值。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加強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是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是確保鄉村居民投入到鄉村振興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因此鄉村振興工作必須要增強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