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波
(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鄉村旅游發展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腳步。鄉村旅游以促進新農村經濟發展為目標,創新完善鄉村旅游內容與形式,科學利用農村自然資源,為新農村建設打下扎實的基礎。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發展鄉村旅游不僅能夠提升農村經濟效益,還可以充分彰顯我國農村的獨特文化。因此,有必要加強對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互動發展的創新研究工作,結合實際情況和發展特點,合理構建融合發展模式。
與城市相比,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明顯落后,二三產業及新興產業發展不健全,大多數農村的資源都處于粗放式開發利用狀態。因此,各地需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科學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優化農村產業結構。鄉村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夠推動制造業、食品業、交通運輸業及酒店業發展,最終形成“一業帶百業,一興百業興”的聯動效應,促進我國農村經濟快速發展[1]。
在社會發展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尤為重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不僅能夠滿足人類發展的物質需求,還可以為人們提供各種精神文化上的審美體驗感受。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應將綠色生態環保理念融入到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中,最大程度地發揮出自然資源的價值。
除此之外,各地需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普及工作,引導廣大村民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循環利用資源,確保不會造成環境污染,推動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越來越多的農民到城市務工,很多農村成為“空心村”。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各地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吸引外出人口返鄉,帶動農村經濟發展。鄉村旅游業發展能夠有效拓寬收入渠道,農村居民可以根據當地文化特色、旅游項目等內容[2],開發手工藝制品、飲食服務及農業特產等,在低成本下創造出最大的經濟效益。鄉村旅游的開發可以幫助農村吸引更多外來游客,提升當地旅游經濟效益,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農村地區發展鄉村旅游事業,既可以提升經濟實力,又可以豐富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滿足不同層次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比如,在鄉村旅游項目設計時,可以組織當地居民成立文化演出隊,活躍農村地區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同時讓旅游者能夠感受到不同地區的農村特色,增加旅游項目的趣味性、體驗性。
除此之外,發展鄉村旅游業還能夠有效拓寬農村居民的視野,提升綜合文化素質,使他們更愿意參與到新農村精神文化建設活動中,實現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發展。
農村產業化發展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發展鄉村旅游能夠有力推動農村產業化發展。
一是鄉村旅游發展為農村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農村產業化發展需要充足的資金作為支持,鄉村旅游以鄉村地區的生態環境、人文風貌作為旅游吸引物,不需要投入過多資源,擁有投資少、見效快等特征。開展鄉村旅游可以加速農村資金周轉速度,解決農村產業化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促進經濟發展。
二是鄉村旅游發展有助于農村發展旅游業。旅游業是綜合型服務產業,需要當地各部門的支持配合,同時可以推動各行業的發展。為了支撐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必然要建設餐飲、酒店、景區等基礎設施,打造設施完善的村鎮,建設完善的農村旅游服務體系。發展鄉村旅游能夠調整農村以第一產業為經濟來源的產業結構,帶動農村交通、餐飲、酒店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推動農村產業化進程。
要想發揮出鄉村旅游業的產業帶動作用,需要創新運用以鄉村旅游業為龍頭的“旅+農、工、貿”聯動經濟發展模式,以發展旅游業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升農村綜合經濟效益。國家要結合鄉村旅游業的建設發展情況,及時制定頒布相關扶持政策、指導文件,引領各地圍繞鄉村旅游來開展經濟建設。
首先,圍繞鄉村旅游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完善食、住、行與娛樂休閑等設施,適當加大對各項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為發展第三產業打下扎實的基礎。
其次,圍繞鄉村旅游業發展第一產業,即根據當地農村特色建立起相關的農業觀光基地、農副產品基地,邀請專家學者指導當地農村居民開發農副產品[3],增加農村居民的經濟收益。
再次,圍繞鄉村旅游業發展第二產業,結合鄉村旅游項目和當地農村人文特色,創新加工制作各種旅游紀念品、手工藝品及特色食品等,凸顯當地農村特色,從而吸引更多潛在游客,帶動當地其他產業快速穩定發展。此外,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與聯系,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吸引更多社會力量投資,引進人才,加速農村經濟與鄉村旅游業互動發展。
要認真做好農村自然生態環境與鄉土文化保護工作,科學指導村民參與到旅游生態環境保護活動中,共同維護當地自然環境,避免出現污染、破壞自然環境的現象。針對此,政府部門要深入挖掘當地農村特色鄉土文化和自然風光資源,采取各種措施提高對當地自然環境與鄉土文化的保護力度。
首先,圍繞鄉村旅游產業構建出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加強對各旅游項目的日常監督管理,做好衛生管理工作,切實落實好責任追究制度,避免出現相互推卸責任的情況。
其次,政府要結合實際情況和未來發展要求,合理制定、完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保護的規章制度,改善農村水質,提高生物保護水平。制定相關獎懲制度,對于破壞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個人與單位,要嚴格執行相關懲罰措施,以起到警示作用[4]。
再次,要加大對農村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有效培養當地民眾的自然環境保護意識。還需大力傳承發展農村鄉土文化,科學制訂保護鄉土文化的規劃,充分發揮出鄉土文化在鄉村旅游業建設開發中的作用[5]。
近年,我國大力開展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為了刺激各地農村經濟發展,國家大力宣傳與推廣鄉村旅游業,加快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融合發展。現代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創新融合發展,不僅能夠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多經濟收入渠道,提高生活質量,還可以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良好基礎保障。因此,政府要善于利用農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聯合企業共同打造出優質的鄉村旅游產業鏈,創新完善旅游項目開發內容與形式,確保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市場的需求,吸引更多海內外游客。
社區參與鄉村旅游是鄉村旅游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提升農村居民經濟收入的重要途徑。農村社區參與發展旅游業,可以讓農民群眾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受益主體,使其充分認識到發展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自身收入的重要作用,進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鄉村旅游發展中,主動參與鄉村旅游建設,保護鄉村自然生態環境,使鄉村旅游走向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政府要有意識地引導農村居民積極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組織技能培訓班,提高農村居民的旅游服務意識與服務技能,為其創造就業機會,提高經濟收入。政府可以根據鄉村旅游發展的實際情況鼓勵農村居民從事旅游產品生產、觀光農業旅游服務、加工地方工藝品或土特產品等;直接參與鄉村旅游服務,如提供旅游交通、餐飲、農家樂住宿等服務;開展鄉村旅游產品銷售,參與鄉村旅游管理,經營鄉村旅游中介等。以農村社區形式直接組織群眾參與鄉村旅游,切實提高農村居民的經濟收益,為農村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政府要引導各地區大力建設發展鄉村旅游業,深入挖掘利用好農村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結合市場需求,合理開發鄉村旅游項目,滿足旅游者的休閑體驗和娛樂需求,促進農村經濟建設。新農村建設和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有利于帶動鄉村其他產業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推動農村經濟與鄉村旅游共同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