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娟
(山東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煙臺市分校 山東 煙臺 264001)
各國農業的競爭,關鍵是農民素質的競爭,實現人才振興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發展。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凸顯和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出現了“誰來種地”等現實難題[1]?!拔磥碚l來種地”和“如何種好地”,事關我國糧食安全和國家長治久安。農民培訓工作對提高廣大農民素質和技能、提升青年農民種地積極性有著重要意義。
煙臺市非常重視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多渠道培訓農民,助力農民群眾知識更新、技能提升。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專門從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是職業農民培訓主陣地。山東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煙臺市分校開展了多種類型農民培訓,以2019 年為例,主要有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農業經理人培訓、新型農民創業培訓、農產品電子商務培訓等。另外,還有畜牧、婦女等專班培訓。山東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以下簡稱農廣校)煙臺市分校設牟平區、福山區、龍口市、萊陽市、蓬萊區、萊州市、海陽市、招遠市、棲霞市9 處分校。以蓬萊區為例,2019 年,蓬萊區農廣校共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224 人、現代青年農場主30 人、農業經理人10 人、新型創業農民50 人。
農廣校體系所開展的各種培訓效果良好,對參與農民影響深遠,培養了一批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農民,為煙臺市農業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但也存在參與農民素質偏低、有些培訓內容難以轉成現實生產力、培訓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等問題。
煙臺市的一些農民培訓種類,例如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農民創業培訓等,多采用“集中培訓+現場教學/考察+后續跟蹤服務”培訓模式。這種培訓模式首先會對學員集中培訓,進行理論授課。之后會走進示范中心、家庭農場等進行現場教學,理論結合實際,學習種植技術和經營管理模式,對學員進行實操訓練,對一些優良農產品進行觀摩學習。培訓階段結束之后,對學員提供持續服務,適時遴選出優秀的學員進行回訪調研,進一步指導其生產,為后續培訓奠定基礎。對學員全程跟蹤服務,及時了解并解決學員在生產、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阻礙。該培訓模式便于組織,可操作性也較強。在整個培訓過程中,參訓農民所學到的知識比較全面,既可以學習到理論知識,又可以在現場參觀中學到一些實踐知識。這種全流程的培訓模式下,參訓農民在任何時候遇到困難,都可以向培訓組織機構尋求幫助,培訓效果較好,但也存在部分理論知識內容參訓農民難以接受,有時參觀流于形式,跟蹤服務難以有效推進等不足。
受一些非可控因素的影響,線下的培訓活動會受到限制。借助互聯網技術,綜合運用手機、電腦等科技手段,可以常態化開展農民培訓活動。在煙臺市農民培訓活動中,云直播、微課堂等線上培訓欄目和相關平臺也時常被采用。該培訓模式靈活性較強,培訓覆蓋面廣,所有想參加培訓的農民共享培訓資源,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屏內線上”培訓模式針對性不強,無法對農民接受培訓的過程進行監督,培訓效果較難保證,而且“屏內線上”培訓模式很難大范圍進行具體實踐指導。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水利設施、人員管理等影響差異性較大,這種廣泛參與的線上培訓往往不能夠具體解決農業生產問題,需要與其他培訓模式相結合。該培訓模式下,農民的參與積極性較難保證,波動較大。農村地區往往信息技術落后,這就導致該培訓模式的便利性較差,影響農民的參與積極性。隨著“智慧農業”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投入到農業生產之中,他們更喜歡也更能接受這種培訓模式,此種模式或將成為主流,被更廣泛地采用。
“田間學?!迸嘤柲J綄⒄n堂設在田間地頭,現場指導,現場解答學員的技術難題。該培訓模式以農民為主體,以問題為導向,以田間生產為場景,組織農民共同討論分析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從而提高農民自信心和決策能力,是一種以啟發式、參與式、互動式為特點的農技推廣模式[2]。“田間學?!贝蛲宿r民教育培訓的“最后一公里”,一切以農民需求為中心。煙臺市建有多所農民培訓“田間學?!保刂?020 年9 月底,僅招遠市就建有7 所農民培訓“田間學?!薄?/p>
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田間學?!迸嘤柲J叫Ч滞怀觯谝酝臒熍_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時常被采用?!疤镩g學?!辈粌H可以直接開展農民培訓活動,也可以開展學員座談交流、承接學員參觀考察。但“田間學?!币泊嬖诜植疾黄胶?、操作不規范、硬件設施不強、參訓農民示范帶動不強等問題。
“面對面”培訓是一種傳統的培訓模式,可以近距離與農民接觸。廣大農業科技人員走進大田、農業大棚、果園等田間地頭,深入農民合作社、農業園區、農場等農業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指導活動,面對面地指導農業生產。
“面對面”培訓方式可以和參訓農民準確交流,解決問題也更加精確。但是該培訓模式成本較高,往往是“一對一”“手把手”,培訓覆蓋面較低,不適宜廣泛采用[3]。
煙臺市農民培訓應與時俱進、順勢而變,打破固定思維,推陳出新,探索農民培訓新模式,借鑒其他先進地區的農民培訓模式,建設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民培訓體系。針對農民培訓需求不同的現實狀況,可采用“定制型”培訓模式,少些“大水漫灌”,多些“定制服務”,培訓內容“接地氣”,讓農民真正學有所用。對于一些優質特色農業產業,可依據具體情況適當開展全產業鏈培訓,優化整個產業鏈的人才支撐。一些培訓項目培訓效果較好,但缺少資金支持,應通過自籌、銀行貸款、爭取項目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完善軟硬件支持,提升其規模和檔次。
培訓教師對培訓效果有著關鍵性作用,農民培訓模式都需要優質的培訓師資團隊支持與配合。應加強農民培訓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專職、兼職相結合的農民培訓師資力量,提高農民培訓師資隊伍素質。在農民培訓事業的人才支撐與智力支持方面,煙臺市也做出了許多新嘗試,例如2020 年上半年蓬萊區農廣校聘請了10 名以往“智慧農民”培訓活動的優秀學員為農廣校兼職教師。
教師應提高責任感,完善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式,改變傳統“我來講,你來聽”的教學模式,多了解農村實際情況和農民實際需求,協調培訓內容和農業生產實踐的關系,完成農民培訓工作。同時,農民培訓過程中科技、設備的支撐不可或缺,尤其是在“互聯網+”背景下,短視頻、直播、微課堂等培訓模式時常被采用,需吸納相關人才,運用相關高端設施,保證培訓活動順利開展。
此外,農民培訓活動中,要想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的目標,不能單純依靠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和培訓過程中的自覺。應加強對培訓教師的監督和評價,以農民滿意度為導向,適時對培訓教師開展線上、線下評價,結合評價結果對培訓教師進行考核,激勵教師較好地開展培訓活動。
好的培訓模式也需要農民參與進來才能發揮出作用。煙臺市農民培訓工作面臨“招生難”的困境,不單純體現在數量上,更多體現在質量上。要吸引更多高素質農民參與培訓,需要加大宣傳力度,拓寬宣傳渠道,增加宣傳深度,讓更多高素質新生代農民了解培訓內容、方式、時間,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應創新傳統宣傳方式,讓各種宣傳方式聯動互補、共同發力。例如召開教育大會、廣播播報、懸掛條幅、張貼海報等,繼續發揮引導的作用;微信、短視頻、直播等新型宣傳方式傳播效率更高,應強化其宣傳效果。不應忽略培訓效果的宣傳,要多宣傳一些成功的典型經驗,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農民自然更愿意參與培訓。
隨著城鎮化進程推進,我國這個擁有眾多農民的農業大國卻出現了“農民荒”。煙臺市作為東部沿海經濟強市,農業從業者也一定程度呈現出數量萎縮、結構失衡、素質堪憂、后繼乏人等問題。農民培訓可以一定程度緩解這些問題,為我國“三農”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農民培訓工作要想有良好的效果,就要有完善的培訓模式。多措并舉,保證采用的培訓模式順利開展,提升培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