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廣濤
(山東協和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9)
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老齡人口比例與日俱增。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空巢老人越來越多。相對于城市老齡人群,農村“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面臨更大的難題。影響農村養老問題的因素很多,其中代際關系變化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社會的傳統觀念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沖擊,年輕一代越來越重視個人感受,父輩權威角色被動搖,子女和父母的代際關系也呈現出新的狀態。
(1)年輕一代挑戰傳統觀念中的家長威望。過去,因為一個家庭的主要收入都來自于父親,父親在家中有絕對的威嚴。但是現在家庭成員角色發生了巨大變化,母親也要工作、賺錢。子代通過媒體等渠道了解到在西方社會中即使是年幼的孩子在家庭中也應該得到尊重等觀念。因此,年輕一代追求家庭成員平等,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順從于父母的安排。
(2)家庭小型化,贍養壓力變大。傳統家庭人口較多,一對夫婦通常生育多個子女,老了之后子女共同分擔贍養老人的任務。但是現在家庭結構規模變小,大部分家庭只有一個孩子,“421”(4 個父母長輩、夫妻2 人和1 個小孩)的家庭演變趨勢意味著2 個年輕人要承擔贍養4 個老人的重任。這種艱巨的養老義務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精神壓力,這種壓力使代際關系變得相對緊張[1]。
(3)孝道文化衰落。“孝文化”在傳統社會中的地位極高,不孝順父母的人會被認為是品德敗壞,被人們唾棄。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孩子成年后就從家里搬出去,不再與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年老后也不期望孩子照顧自己。這種文化對中國年輕人的影響非常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年后選擇與父母分開居住。在年輕一代人的心中,“孝文化”慢慢被淡化。
代際關系變化使傳統養老模式無以為繼,老齡人群不能再單純依靠家庭養老來度過晚年。互助養老理念提倡老年人群之間相互幫助、結伴養老,鼓勵年輕人對老年人提供幫助。互助養老理念突破了家庭養老模式中只有子女或親屬承擔養老義務的限制,把個人養老問題推到了社會關系中,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從發達國家的互助養老實踐可以得到一些啟發,應結合中國農村實際情況,探索開展互助養老模式的路徑,以提高農村老人的生活質量[2]。
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遠早于中國,關于互助養老的研究和實踐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每個國家的情況存在差異,在互助養老實踐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色。
黃喜程(2019)指出法國是發達國家中最早開始人口老齡化的國家,但因為人口老齡化期限較長,養老壓力在開始時并不突出。直到20 世紀末,互助養老的概念才在民間發展應用。1999 年,賈勒女士提出了“芭芭雅嘉公寓計劃”,至2013 年初,該公寓陸續有20 多名60 歲以上的老年婦女搬入,大家一起居住,在生活上相互幫助。這個公寓要求入住者必須是身體健康、思維清晰的老人。
履行互助養老的“國會山莊”成立于2007 年,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其目的是幫助老年人消除寂寞、獲得高質量的晚年生活。在第一個“國會山莊”運營成功后,目前美國各地正在建造相似的互助村。參與者需要交付一定的會員費用才能加入,社會上有很多志愿者進入互助村為老齡人群提供幫助。
近年來,德國人口一直處于負增長狀態,人口老齡化非常嚴重,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給德國政府處理社會養老問題帶來了極大挑戰。德國政府一直積極鼓勵民間機構開展和嘗試各種養老模式,“多代居”是當前比較成功的一種互助養老模式。所謂“多代”,是不同年齡段的人在同一個屋檐下和睦共處。德國老年人把家里的一間房子出租給年輕人,但并不收租金,租房的回報是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對老人給予照顧和關心。這種“多代共居”模式一方面解決了老年人獨居狀態下精神孤獨、生活不便的問題,同時也減少了年輕人的租房開支,收效良好。目前,德國政府及社會團體在全國積極推廣“多代居”,設立了“服務公司”“公關機構”和“研究機構”3 種組織維護“多代居”模式健康運行。該模式有嚴格的監督體系,每半年向社會發放一次跟蹤報告。當前,“多代居”已經成為專業機構與志愿服務合作的典范。
荷蘭也是人口老齡化非常嚴重的國家,面對不斷增長的養老壓力,荷蘭政府提出了“讓年輕人住進養老院”口號,呼吁年輕人進入養老院提供養老服務。2012 年,荷蘭“瑪尼塔斯之家”養老院率先招募了一部分大學生志愿者,每個月只要提供30 h 的志愿者服務即可免費入住空閑的房間。這種由年輕人照顧老年人的模式迅速受到了其他國家的關注,不久,美國、德國和法國都引入了這一模式。大學生對老人提供一定的照護,養老院為大學生提供住宿,甚至提供餐食,減輕了大學生沉重的住宿支出負擔。從長遠來看,大學生在年輕時就體會到老年人生活的不易,在此后的一生中也會不斷關心、關注老年群體的生活,有助于形成全社會幫老、助老、愛老的良好風氣。
“時間銀行”的概念最早由美國人卡恩提出的,在瑞士得到了很好的實踐和普及。“時間銀行”的理念是提倡年輕人幫助老年人,即現在對老年人提供的幫助會以時間為單位記錄在“時間銀行”賬戶里,若干年后,當自己變老時,則可以免費享受自己“時間銀行”賬戶里的養老服務。當前,日本、美國、比利時等國家都在探索完善“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的路徑,涉及服務質量、跟蹤檔案等問題。
發達國家對于互助養老模式的開拓比較豐富,但有些并不適應發展中國家的老年人口現狀。比如“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中國人口多、地域廣闊,“時間銀行”系統建立是一件非常大的工程,同時涉及到如何記錄服務質量、服務時間等問題,因此“時間銀行”實現起來并不容易[3-4]。
由于代際關系變化,中國農村的年輕一代不再奉行“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紛紛到城里打工賺錢。很多村莊的常住人口都是以老人為主,“空巢老人”現象越來越普遍。沒有子女在身邊陪伴,農村老人不能依靠孩子照顧,是農村老人必須面對的現實情況。
發達國家目前嘗試的互助養老模式對中國農村養老模式探索是一種啟發,但是并不能直接套用,因為中國國情與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
(1)中國農村老人的受教育經歷與發達國家的老人有很大差異。外國老人受教育水平較高,退休后一般有穩定的收入,會自發地探索有利于自己的養老方式。但是中國農村老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一輩子養成了勤勞儉樸的生活習慣,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很低。即使農村老人覺得自己的生活落寞,也不能像外國老人那樣自發組織互助養老生活模式。
(2)中國農村老齡人口的物質條件遠遜于發達國家。德國、荷蘭實踐的互助養老模式提倡年輕人照顧老年人,比如老年人為年輕的大學生提供住宿,大學生為老年人提供照護服務。但是在中國農村,很多老人的居住條件差,不可能把房間提供給年輕人住;況且農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即使年輕人愿意做志愿服務也困難重重。
(3)中國農村的傳統思想對老人束縛較多。國外的父母和子女之間沒有像中國家庭那樣有太多牽絆,西方社會的老人都比較獨立。中國農村的老人即使老了,也一直牽掛著孩子,做什么事都要考慮孩子的感受,如果自己的決定孩子不同意或者給孩子帶來了心理壓力,老人普遍會選擇放棄。盡管中國農村“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但是如果老人去養老院養老,孩子就會覺得“沒面子”,背負“不孝”的名聲。在這種矛盾的狀況下,為了減少孩子的心理壓力,老人們寧可自己過得苦一點也不會“過分”追求自己的幸福。
盡管中國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非常棘手,但并不是沒有出路。發達國家的互助養老理念對于探索中國農村養老問題有很大啟發,但是必須結合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開發新的養老模式。中國農村老人的受教育水平較低,政府應該擔負起引導廣大老齡人群接受互助養老理念的重任。在具體的互助養老模式開發中,社會力量應該參與進來,鼓勵志愿者組織對農村老人提供幫助,以期探索出適合中國農村實際的養老方案,提高農村老齡人口的晚年生活質量,促進和諧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