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蓓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建筑學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對若爾蓋濕地旅游景觀進行評價分析,從生態審美和生態感知的角度進行研究,分析濕地旅游景觀特有的美學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是非常必要的。國外對濕地生態研究起步較早,其定義較為廣泛,濕地生態研究方面的學者普遍認為濕地給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生息場所,也可以作為面向大眾的具有觀光旅游、科學實驗、科普教育的多功能環境場地,但從美學角度開展的相關研究較少。
美學是一門哲學,重點研究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生態美學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20 世紀60 年代西方發達國開始對這一領域進行研究,其來源可以追溯到環境倫理學、自然美學以及景觀美學[1]。生態美學要求自然界中的物質條件既要滿足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又要滿足人們不斷更新的審美理念。我國生態美學在20 世紀90 年代中期產生。隨著工業逐步進步,人們發現僅依賴經濟發展無法實現現代化,只有將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人文審美充分結合,才會不斷進步。隨著科學發展觀與建設和諧社會理念的不斷推進,我國生態美學建設面臨的困難十分嚴峻,需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
從美學角度來說,生態美學具有十分積極的內涵。生態美學總結了因人類破壞行為而導致的各類生態環境問題。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人們努力探索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經過不斷探索,最終得出結論:人類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因素,與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應處于平等發展的狀態,人文主義與生態主義必須綜合發展、共同進步,將不利因素最小化。
美國學者奧姆斯特德在19 世紀提出,在景觀設計時要尊重原有場地特性,改造結束后要恢復原有景觀,同時提出要考慮景觀的生態蓄水功能。
20 世紀,西方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破壞了大量生態濕地,濕地的原生態景觀逐漸被道路、農業和工廠代替。生態學和景觀學學者不斷跟蹤觀察這些濕地景觀[2],研究發現濕地景觀除了具備防洪蓄水的功能以外,還具有防止城市發生內澇、抑制水質惡化、過濾污染物等重要生態功能。
部分國家在景觀生態規劃理念方面發生了變化,提出了不影響生態系統的保護模式,最大化保護現存的濕地生態景觀。
到20 世紀末,原生態濕地保護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同,人們積極探索對濕地生態的保護方法,不斷發展技術,調整理念,出臺了越來越細化的濕地生態保護措施,多學科交叉式的研究成果不斷出現。21 世紀,隨著信息技術不斷進步,各種研究資源實現共享,研究領域不斷擴展。關于濕地生態景觀保護的分類越來越細化,從原來的單一研究模式轉向多角度、多動態的全面探索,發達國家不僅從宏觀角度對濕地特征進行研究,還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
21 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自然界中有限的濕地資源更加珍貴。人們對于原生濕地生態景觀的認識不斷加深,提出了生態美學的研究方向,濕地生態保護和景觀規劃成為研究熱點。我國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意識到了濕地生態景觀和生態美學的價值,對濕地生態進行恢復建設,提出了先進的保護措施,加大研究深度,通過各種宣傳手段讓普通民眾了解濕地生態系統的價值。
濕地生態有多種類型,在全球分布廣泛,面積大小不一,邊界和水深也各不相同,使得濕地的生態功能十分復雜,因此對濕地生態的研究也呈現出多學科、多交叉、多種類的傾向。其中,對濕地生態景觀的可視化價值研究成為濕地宏觀尺度的美學研究和人文研究的新方向。
以人為主體,從視覺角度發現景觀生態之美,是景觀生態美學的主要內容。自然界的美多種多樣,根據形成原因、景觀特征、動植物種類、生態保護、旅游開發、資源利用和景觀規劃等方面,可以提出各種研究方向。
隨著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人們渴望美好的生態環境,這種不斷提升的心理需求導致了生態美學的產生。將研究生物與其生活環境的生態學和研究審美關系的美學相結合,通過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制約與相互影響,產生了新的研究內容。生態美學將自然科學與哲學進行交融,十分獨特。
若爾蓋縣境內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其獨特絢爛的自然風光、質樸多樣的少數民族風情、充滿特色的宗教文化以及傳承不息的紅軍精神互相交疊。濕地生態旅游是若爾蓋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之一,是若爾蓋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通過研究濕地景觀生態美學,在生態美學指導下構建濕地景觀生態美學評估指標體系,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能起到推動作用。
首先,通過生態學分析,確定審美客體,進而選擇客觀的、便于量化的生態評價指標,運用合理的分析方法確定指標權重。
其次,通過美學分析,確定審美主體,選擇符合審美感官的指標。通過人的審美感知,對若爾蓋地區獨特的濕地類型進行生態美學評價,得出科學合理的評價結果,對該地區濕地生態景觀的保護、規劃和重建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美學較難用科學的方法來評價,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觀賞者的態度。隨著統計學、遙感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可以對生態美學進行定量分析。例如以人為主體的審美中,景觀生態美學呈現逐層遞進關系,從客觀到主觀,即從物理空間到心理空間再到意象空間。
在選取評價指標時,可以從審美、感覺、心理等方面進行研究,例如可以從濕地生態美學的不同層次選取一些定量指標,從藝術美到自然美再到生態美進行量化。
同時,對于已經進入恢復階段或正在進行恢復設計的濕地景觀,應滿足客體與主體的需求,從宏觀方面入手進行設計,盡量使破壞的濕地在景觀恢復設計中達到功能與審美的優化,從而達到恢復退化濕地景觀、充分利用生態美學原理、提高濕地生態景觀設計格局的目的。
濕地生態景觀在美學關系中是客體,人在生態美學關系中是主體。經過人的感受、體驗、鑒賞和評價之后,濕地能否滿足人的審美需求,能否給人以美的感官享受,是審美價值的體現[3]。濕地在生態功能上的價值毋庸置疑,但其美學價值不盡相同。以植物為例,若爾蓋濕地內有種類繁多、稀少特有的高寒地區植被類型,動物與微生物也十分獨特。在若爾蓋濕地生態景觀的建設過程中,景觀設計者發掘當地的民族特色,融入具有當地風俗的景觀設計,讓當地的濕地生態景觀別具一格。
文人在創作詩詞時經常將濕地景觀作為點題對象。《詩經》里描寫濕地的詞句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等。濕地生態美學景觀激發了古今無數文人的靈感,對濕地生態系統的美、動植物展現的各具姿態的形體美和色彩美進行歌頌,描寫濕地生態系統的各種美妙的聲音,點點細雨聲、啾啾鳥叫聲、唧唧蟲鳴聲匯成了美妙的音符。濕地生態系統體現的美學價值豐富了自然景觀。
若爾蓋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系統對旅游景觀生態設計的要求極高,促進了生態學與美學的交叉融合。生態學與美學相輔相成,將以人為主體的審美建立在自然環境中,形成人與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人的審美不能孤立于自然環境,生態美學更不能離開人去研究。以人為主體的人工生態環境和以生物為主體的自然生態環境各有特點,各種有機體和無機體相互交融,應將這兩者綜合進行考慮。
濕地景觀生態美學建立的意義在于科學合理地評價和改善濕地恢復、重建過程中的濕地生態環境和審美環境,是一種雙重角度的綜合性研究,既要探索人對濕地生態指標的具體量化,又要探討對濕地審美指標的主觀感受。對濕地生態恢復或重建的景觀生態美學設計與規劃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和實際價值。
濕地景觀生態美學應遵循完整性、多樣性、動態性的生態管理原則。評估若爾蓋濕地公園的濕地生態美學現狀,明確指出其未來優化的具體方向,對若爾蓋濕地公園旅游價值的提升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