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飛,付 偉,張旭杰,凡 哲
(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地日產垃圾數量直線上升,特別是農村地區,居住分散、設施不完善、生活習慣較差等問題突出,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環境污染不僅會影響經濟發展,還不利于人們的健康生活,限制了社會發展。垃圾分類治理不僅是政府的工作,更需要群眾、企業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1]。
目前,國內外都很重視垃圾分類,相關工作也在有序開展,各項政策及研究也在不斷細化。最早為垃圾立法的德國提倡全民參與垃圾治理工作[2]。美國關于垃圾分類管理的法律法規基本健全,如果違反相關規定,將進行罰款處理[3]。
李睿明(2020)[4]認為,做好垃圾處理工作的前提是以法律法規來推動垃圾分類,規范收集運轉流程,完善垃圾分類設施建設。
隨著大數據時代到來,朱發展等(2020)[5]指出,垃圾處理不能局限于傳統模式,應依據大數據平臺和智能技術對垃圾進行有效分類識別和處理。
王毅(2019)[6]提出,垃圾處理應采取壓縮、減量、分類回收進行資源再利用,從而節約資源。
孫佑海和王甜甜(2019)[7]認為,完善循環經濟法是解決生活垃圾處理難題的根本,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遵照循環經濟法律制度的要求,將合理處理垃圾作為建設生態文明強國的關鍵。
在循環經濟背景下,科學環保、物盡其用是持續發展的基礎,垃圾處理作為關鍵一環,應該格外重視。在垃圾處理的過程中,最難的是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首先,根治源頭,減少垃圾制造,有效遏制垃圾的產量。其次,做好分類整理,減少后期的工作量。再次,將全部垃圾攬入處理范圍,防止有“漏網之魚”污染環境。
清新的空氣、良好的生活環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對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必須做好垃圾處理工作,絕不能因小而不做,更不能因小事而失大。
循環經濟是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環流轉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將生態學的規律運用到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一種運作模式。因此簡單來說,循環經濟的本質就是生態經濟[8]。
首先,循環經濟的出發點是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力求任何經濟活動都可以基本不產生或者少產生廢棄物,從而在獲取產品的同時使資源利用最大化,實現保護環境的目的。
其次,循環經濟以保護生態為基本原則,目標是實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一種雙向流程,這樣既可以保證所有資源能夠重新利用,同時能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最終達到維持生態平衡的目的。
再次,循環經濟最根本的特征是尊重自然。在生產時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盡量避免資源浪費,將循環體系融入垃圾處理的各個環節,進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
大理市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占地面積1 815 km2,總人口約68 萬人。近幾年,隨著人口不斷增多,大理市日產垃圾數量增多。目前日產垃圾約688 t,給生態保護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垃圾無害化處理是國內外面臨的巨大難題。我國部分一線城市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但仍有較多城市的垃圾采用混合收集模式,這給垃圾處理帶來了一定難度。大理市近年來旅游業發展迅速,垃圾處理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
焚燒法、填埋法和堆肥法是目前較常用的垃圾處理方法,雖然各有優勢,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部分城市要求居民對垃圾進行分類。大理市也將垃圾分類處理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但在垃圾處理過程中也出現了新問題[9]。
3.1.1 對于公共設施的分類較為模糊
當前,城市街道垃圾桶主要分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種。但是大部分街道的垃圾桶使用時間較久,導致上面的圖標不太明顯。隨著生活垃圾種類不斷增多,垃圾分類越發重要。如果垃圾桶的圖標不清楚,人們就很難準確對垃圾進行分類。
3.1.2 人們缺乏垃圾分類意識
城市居民最常見的垃圾收集方式是用塑料袋把所有生活垃圾裝進去。大部分地區沒有制定垃圾分類標準,人們的垃圾分類意識淡薄,沒有參與到垃圾分類工作中來。大部分地區以政府為主導,地方環衛部門具體實施,居民參與度低,導致在垃圾處理工作中遇到很多問題[10]。
3.1.3 相關的政策法規不完善
我國雖然對垃圾分類技術以及分類管理方面給予了高度重視,但沒有出臺垃圾處理的相關法律法規。由于沒有明確的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導致生活垃圾分類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3.1.4 生活垃圾分類標準不明確
當前,僅有部分地區對于生活垃圾有詳細的分類標準。在垃圾分類試點城市,由于垃圾分類標準總是不定時更改,導致人們對于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沒有一個正確清晰的認識,大大降低了垃圾分類的積極性。當前,垃圾分類標準呈現出“無法統一”的現象,垃圾分類宣傳工作也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同時,由于城市具有人口多、人流量大的特點,使得垃圾分類回收工作僅僅停留在表面,沒有真正發揮其作用[11]。
垃圾安全無害化處理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政府和公眾都應該積極參與其中,真正把垃圾處理工作做好。
3.2.1 政府宏觀調控
首先,控制好源頭。鼓勵各行各業工作人員學習垃圾分類知識,能夠精準分類垃圾,從而做好垃圾分類工作。環衛工人應及時收倒垃圾,避免因時間過長而產生惡臭。必要時國家可以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其次,科學運輸。垃圾處理設備應合理分布于城市的各個點。運輸車輛最好分類裝載,直接運輸到垃圾處理點,避免重復工作。
再次,徹底處理。垃圾處理的初衷是資源可循環利用、環境無污染、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應由正規的垃圾處理點進行處理,絕不允許個人垃圾處理點存在。
最后,加強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各方媒體,多途徑宣傳科普垃圾處理的重要性,讓人們從思想上提高重視,從行動上引導人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2.2 公眾自覺遵守
首先,減少垃圾產生量。在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甚至不用一次性物品,購買環保的產品。杜絕過度包裝,產品銷售不以華麗的包裝為賣點,應充分考慮產品自身的價值。為使資源實現循環利用,建議將環保材料納入日常生活[12]。
其次,垃圾分類處理。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省去處理前的挑揀步驟,不僅可以節約成本,還可以減輕垃圾處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將垃圾變資源,真正實現“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垃圾,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
如今,城市生活垃圾日產量逐漸增加,種類較多,處理過程也相對復雜。合理處理生活垃圾不僅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還能提升社會效益。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垃圾處理體系日漸完整,在提高垃圾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也降低了垃圾無害化處理成本。大理市利用循環經濟理念處理生活垃圾達到了很好的效果,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參考。建設生態文明社會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只有將垃圾處理工作做好,才能共建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