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夏代音樂以其悠久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由謝丹、馮志飛、張放所著的《夏代音樂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2019年4月1日出版)一書從音樂流失問題入手,對夏代音樂的流傳、夏代的聲樂、樂器、樂舞,以及夏代音樂管理展開了詳細講解。作者查閱豐富的典籍文獻,結合一手考古資料等,重點講解了夏代的聲樂及樂器,還補充了中國古代音樂研究中有關夏代音樂研究缺失的部分,具有極高的創新價值和重要的參考意義。
梳理音樂歷史,形式新穎。該書首先通過史料及典籍對夏代歷史進行簡述,論證了夏代音樂研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從講述大禹和涂山當地女子成婚的《涂山歌》到描寫周代早期農業生產情況和農民生活情況的《國風·豳風·七月》,作者通過敘述十三首音樂作品內容,充分描繪出了一個朝代從建立到興盛再到衰敗的全部過程。該書在講述夏代音樂的同時將夏代歷史完美地融于其中,形式十分新穎,給予讀者耳目一新的感受。
深入挖掘歷史,史料豐富。夏代由于歷史久遠,遺存的實物較少,雖然通過考古實踐與史料研讀追溯了夏代歷史,但目前關于夏代音樂研究的資料多為古代文獻,且帶有一定的傳說色彩,夏代音樂仍然是古代音樂研究體系的薄弱環節。該書結合《尚書》以及考古地下挖掘的成果,在回顧夏代音樂的同時,更從側面證實了夏代歷史存在的真實性。此外,通過音樂、樂器、樂舞等研究,作者探尋了夏代音樂文化蘊含的意義,并應用多學科知識開展交叉研究,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讀者再現了夏代音樂的真實面貌,使得該書內容更具有可信性以及史料價值。
全面研究音樂,視野開闊。該書目的為研究夏代音樂,除了講述夏代的音樂及樂器,還介紹了夏代舞蹈與音樂的關系,以及音樂管理制度等相關內容,從多個角度論證了夏代奴隸主對于音樂的重視,也從側面證明了音樂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從書中“雅樂的典范:六代樂舞”、“《尚書》中的夏代儀式舞:《胤征》”可以了解到,在奴隸時期,奴隸主階級將音樂作為自己統治的工具,設定了尤為森嚴的音樂等級。除了樂舞,該書還講述了夏代音樂的管理階層,介紹了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各種樂器的出現以及不同音樂機構的設置等等,這些都充分證明了中國古代音樂的文化價值,再現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歷程。

書名:《夏代音樂研究》
作者:謝丹馮志飛張放
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社
有人類就有音樂,可以說,音樂是伴隨人類的存在而出現的。歷史久遠的夏代音樂是中國音樂史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然而,夏代音樂文化研究非常薄弱。夏代音樂的文獻,不僅見于《尚書》,在許多古代典籍中都有零星材料,在考古研究中,與夏代音樂有關的樂器也有很多發現,對夏代音樂進行研究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