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輝,晉艷玲,陳坤前,李發旺,謝 奎,陳 榮
(1.昆明醫科大學附屬曲靖醫院超聲科,云南曲靖 655000;2.昆明醫科大學附屬曲靖醫院血液科,云南曲靖 655000;3.昆明醫科大學附屬曲靖醫院介入科,云南曲靖 655000;4.曲靖市婦幼保健院產科,云南曲靖 655000)
隨著剖宮產率的不斷上升和國家生育政策調整,兇險性前置胎盤(pernicious placenta previa,PPP)的發生率明顯上升,與之相關的大出血發生率也隨之升高〔1〕,嚴重威脅孕產婦生命,如何有效控制出血、盡量保留子宮、挽救生命是產科及介入科醫生亟待解決的課題。Sadashivaiah 等〔2〕和Cher 等〔3〕首先報道預防性髂內動脈球囊栓塞應用在PPP 中,可使術中出血及輸血量均明顯減少。Panici 等〔4〕研究表明,使用腹主動脈球囊阻斷術也可達到上述效果。尚建強〔5〕使用雙側髂內動脈球囊阻斷、腹主動脈球囊阻斷治療PPP,發現后者止血效果更優。球囊阻斷治療PPP 的有效性已經多方證實,但上述操作均是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導下進行的。DSA 引導下進行球囊阻斷治療PPP 需將患者從DSA 導管室轉運至手術室,在轉運過程中增加了操作難度和風險,因此,在臨床應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6〕。本文介紹超聲引導下雙側髂總動脈預置球囊,對92 例PPP患者進行術中臨時球囊封堵控制出血,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昆明醫科大學附屬曲靖醫院確診為PPP 的92 例患者納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有剖宮產史,年齡19~43歲,平均年齡(33±3)歲;孕周27+1~39+1周,平均孕周(34±4)周,均為單胎;孕次2~5 次,剖宮產次1~2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和/ 或磁共振成像診斷81例中央型前置胎盤,11 例部分型前置胎盤,其中89例有不同程度胎盤植入,均經手術及病理證實。92例患者入院前均有不同程度陰道出血,出血量50~300 mL,均為擇期手術。
1.2 超聲設備與材料 超聲設備:GE VIVID i,腹部探頭頻率2~5 MHz,淺表探頭頻率5~8 MHz;材料:6F(8F)血管鞘;泥鰍導絲;5.5F(6F)愛德華雙腔取血栓導管;止血敷料。
1.3 手術方法
1.3.1 術前準備 所有患者術前均根據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和/或磁共振成像進行全面評估,診斷為PPP,標準參照《婦產科學》〔7〕,確定手術方式,根據孕周及病情決定終止妊娠時機。術前告知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備足血源。
1.3.2 超聲引導下預置球囊 患者仰臥位,雙側腹股溝區消毒鋪巾,一次性腔鏡套包好探頭,從股總動脈開始由下向上掃查至雙髂總動脈,觀察血管走行,測量髂總動脈顯示長度及直徑,選擇不同封堵球囊。局部麻醉下對雙側股動脈分別用Seldinger技術穿刺并埋入動脈鞘。10 mL 肝素鹽水(0.9%氯化鈉溶液500 mL+肝素12500 IU ) 沖管防血栓。探查髂血管,探頭固定于髂內外動脈分叉處,介入醫師經動脈鞘引入泥鰍導絲,超聲實時觀察導絲由遠心端向近心端經過髂內外動脈分叉處,頭端繼續向上行約5 cm;沿導絲引入雙腔取栓導管,導管通過髂內外分叉處后再上行約2 cm,確保導管球囊位于髂總動脈內,固定導管,撤出導絲。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觀察封堵前血流情況,之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實時監視下用0.9%氯化鈉溶液0.9~1.1 mL緩慢充盈球囊,明確觀察到髂內、外動脈血流信號中斷,證明封堵有效,抽空球囊待用。相同方法預置對側髂總動脈球囊,固定導管鞘及球囊導管體外部分。術畢常規監測胎心率,為剖宮產手術做準備。見圖1。

圖1 超聲引導下預置球囊影像圖
1.3.3 剖宮產 預置球囊導管后,全身麻醉下行剖宮產術,待胎兒娩出夾斷臍血的同時,立即同時充盈雙側球囊對目標血管進行封堵,在出血量少、手術視野清楚的前提下剝離胎盤,并于子宮下段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 μg 助宮縮止血,逐層縫合。根據止血狀況,適時抽空球囊,觀察出血情況,若出血量仍較大,可再次充盈球囊阻斷;撤出球囊穿刺點止血,術后穿刺點無需使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
1.3.4 術后處理 心電監測生命征、子宮收縮、陰道出血等情況,雙下肢制動4~6 h,觀察足背動脈搏動情況,6 h 后可下床活動。
92 例擇期手術患者均為超聲引導下行雙側髂總動脈球囊臨時封堵阻斷,阻斷時間8~32 min,平均阻斷時間19 min。術中出血量300~4500 mL,其中<1000 mL 68 例(73.9%),1000≤術中出血量≤1500 mL 5 例(5.4%),1500<術中出血量≤2500 mL 8 例(8.7%),2500<術中出血量≤4000 mL 9 例(9.8%),>4000 mL 2 例(2.2%);術中出血量1000 mL以下的患者均未行輸血處理,超過1000 mL 者術中均予輸注術前備血,輸血量200~2200 mL(血漿)。剖宮產術中經產科醫師仔細縫合完成止血,4例發生術后難治性出血,行子宮切除。所有患者均未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情況,無晚期產后感染,未發生介入相關并發癥(如術后血栓等)。新生兒出生1 min 阿普加評分(Apgar score)6~10 分,所有孕產婦未發生死亡,1 例早產兒(27+1周)于術后3 h 死亡。
PPP 最早由Chattopadhyay 提出〔8〕,指附著于子宮下段剖宮產瘢痕處的前置胎盤。其潛在三大危害,即大出血、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多器官功能衰竭。近20年,我國剖宮產率居高不下,從而導致PPP 的發生率高達17%以上〔9〕;PPP 約50%發生胎盤植入,子宮切除率超過50%,病死率達7%〔10〕,PPP 合并胎盤植入平均出血量多達3000~5000 mL〔11〕,已經成為產科危重并發癥之一。目前對PPP的診斷與處理國內外均缺乏較為完善的循證醫學證據〔12〕。隨著介入技術的迅速發展,已能有效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目前使用的介入措施有預防性球囊阻斷術(阻斷平面主要為腎動脈水平之下的腹主動脈遠端、雙側髂總動脈、雙側髂內動脈)、術后子宮動脈栓塞術等。實踐證明,PPP 患者術前采用上述動脈球囊臨時封堵,可達到明顯減少術中出血,大大降低切宮率及病死率〔13〕。中華醫學會《胎盤植入診治指南(2015)》指出可采用預防性髂內動脈球囊阻斷術治療PPP〔14〕。但是上述球囊阻斷方法是在DSA 引導下進行,手術時間長,操作復雜,孕婦及胎兒長時間接觸射線,長期損害尚不確切。因此,本研究選擇超聲引導下雙側髂總動脈預置球囊基于以下考慮:①孕晚期,腹主動脈較難顯示清楚,雙腎動脈觀察不確切,若選擇腹主動脈封堵易造成球囊位置過高或過低。位置過高,影響腎動脈血流;位置過低,達不到封堵效果。②雙側髂內動脈封堵,需要由對側“翻山”到同側髂內動脈,同時需要觀察導管導絲跨過腹主動脈下段時的實時情況,避免導絲進入腹主動脈,但由于超聲引導的整體觀不如DSA,存在觀察盲區,且耗時較多,不能精確地定位導管或導絲頭的位置,導管導絲在血管內長距離盲走,極易對血管內膜造成損傷〔15〕。
在阻斷時機選擇及阻斷時間的長短方面,文獻報道雙側髂內動脈阻斷時間以30 min 內為宜〔16〕,而髂總動脈和腹主動脈阻斷在阻斷盆腔供血同時,也阻斷下肢供血,安全時限為45~60 min,如手術需要延長阻斷時間則需要間歇恢復血流10~15 min〔17〕。本研究中,阻斷時間為8~32 min,平均阻斷時間19 min,較文獻報道的時間明顯縮短。
本研究中,切宮率為4.3%(4/92),稍高于文獻報道的2.2%〔16〕。總結4 例子宮切除的原因如下:①1 例經造影證實有1 支卵巢動脈參與子宮動脈供血導致封堵止血效果不佳;②3 例胎盤置入面積過大、過深至宮頸、膀胱段,透壁致使子宮壁菲薄,術中滲血不止無法保留子宮。
綜上所述,PPP 大出血的發生可預見、可預防。通過對本研究中的病例觀察,在多學科合作下,超聲可以在PPP 的臨床處理中發揮優勢,針對不同的患者實時設計不同的方案,術前仔細判斷PPP 的位置及植入程度,包括胎盤中血竇數量多少,不僅讓醫師、孕產婦避免了X 線輻射,更重要的是讓產科醫師避免了較大的風險。超聲引導下雙側髂總動脈球囊阻斷術可較好改善臨床結局,降低術中出血量,減少輸血量,降低切宮率及病死率,縮短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盡可能保全臟器、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