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羅婧
甲亢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內分泌科疾病,甲亢的主要發病原因與機體自身的免疫、遺傳、環境等因素有著一定的相關性,主要是由于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而造成的甲狀腺毒癥,臨床癥狀表現為心悸、進食次數增多、體重減輕等[1,2]。如果不及時治療控制可能會發展為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心臟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臨床中甲亢一般通過藥物治療,其常用藥物主要為丙硫氧嘧啶和甲巰咪唑,但患者臨床癥狀不同、使用藥物不同都會影響最終的治療效果[3]。為探討分析甲亢治療中采取丙硫氧嘧啶和甲巰咪唑的效果,本文選擇本院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甲亢患者60 例,分組分別進行丙硫氧嘧啶和甲巰咪唑治療,研究兩種藥物在甲亢治療中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于本院收治的60 例甲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0 例。觀察組中男14 例,女16 例;年齡20~70 歲,平均年齡(34.42±11.86)歲;病程7~48 個月,平均病程(16.32±10.56)個月。對照組中男13 例,女17 例;年齡21~71 歲,平均年齡(34.86±12.05)歲;病程8~48 個月,平均病程(16.46±10.52)個月。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參與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經過本院臨床檢查確診為甲亢;③對本次研究中藥物無禁忌;④所有患者無精神疾病并且意識清醒具有正常溝通能力。
1.3 排除標準 ①妊娠期患者;②伴有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③肝功能指標異常患者;④神志不清者;⑤伴有免疫疾病患者;⑥近期服用免疫抑制劑者;⑦存在心血管疾病、心臟病及甲狀腺毒癥病史患者。
1.4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丙硫氧嘧啶(精華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795)治療,起始劑量為300 mg/d,根據患者實際病情調整劑量為150~400 mg/d,最大量為600 mg/d,3 次/d;病情控制后,根據患者病情改善情況逐漸減少藥品劑量,劑量控制為50~150 mg/d,1 次/d。觀察組患者采用甲巰咪唑(北京市燕京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440)治療,開始劑量為30 mg/d,可根據患者實際病情調整劑量為15~40 mg,最大量為60 mg/d,3 次/d;病情控制后,根據患者病情改善或不良反應減少情況逐漸減量,維持劑量為5~15 mg/d,1 次/d。兩組患者均用藥90 d,每15 天對患者甲狀腺功能及肝功能進行復查,主要檢查患者是否存在肝損傷等情況。用藥治療期間禁止患者飲食高糖類食物,嚴格控制飲食,禁煙酒,保證自身情緒的平穩,做好保暖工作,避免輸液治療。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治療前后甲狀腺功能指標水平,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療效評價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出汗、心悸等臨床癥狀改善顯著,檢查結果表明患者甲狀腺區震顫、血管雜音基本消失,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有明顯好轉;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甲狀腺功能: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FT3、FT4、TSH 等甲狀腺功能改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③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統計分析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皮疹、白細胞減少、皮膚瘙癢、肝功能受損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甲狀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FT3、FT4、TSH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T3、FT4、TSH 水平均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FT3、FT4、TSH 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甲狀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甲狀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發生2 例皮疹、1 例白細胞減少、3 例皮膚瘙癢、4 例肝功能受損,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3%(10/30);觀察組患者發生1 例皮疹、0 例白細胞減少、1 例皮膚瘙癢、1 例肝功能受損,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3/3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當前臨床中對于甲亢的治療方式主要有放射性碘治療、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放射性碘治療、手術治療會對患者產生一定的創傷,主要是通過對患者甲狀腺組織的破壞來實現甲狀腺激素分泌、合成的減少和抑制,雖然治療效果良好但是容易造成一定的副作用,進而增加患者的痛苦[4-8]。藥物治療主要是通過口服甲狀腺藥物來抑制甲狀腺激素的合成。丙硫氧嘧啶、甲巰咪唑是治療甲亢比較常見的藥物,其中丙硫氧嘧啶屬于硫脲類藥物,能夠抑制甲狀腺激素的合成,以此減少甲狀腺激素的分泌。而甲巰咪唑含有硫基小分子化合物,不僅能夠抑制甲狀腺激素的合成,還會對免疫功能產生一定的抑制效果[9]。因此,丙硫氧嘧啶、甲巰咪唑這兩種藥物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引起一定的不良反應,如皮膚瘙癢、皮疹、白細胞減少、肝功能受損等。在李穎[10]的研究中,發現通過甲硫咪唑治療后,患者甲狀腺激素水平改善情況明顯優于通過丙硫氧嘧啶治療的患者,并且其皮膚瘙癢、肝功能損傷等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較丙硫氧嘧啶治療患者更低,認為甲硫咪唑臨床療效相較于丙硫氧嘧啶更優。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T3、FT4、TSH 水平均明顯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FT3、FT4、TSH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甲巰咪唑對于甲狀腺功能改善作用更加有效,其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對于患者肝臟的損害也更小。
綜上所述,在甲亢治療中通過甲巰咪唑治療的效果遠遠優于丙硫氧嘧啶,并且甲硫咪唑對于機體肝臟的損傷更小,其甲狀腺功能改善作用更為顯著,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