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尊
急性缺血中風是臨床常見的疾病,有著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風險,不但威脅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還給患者的家庭造成嚴重的負擔[1]。近些年來,越來越多專家學者提倡為急性缺血中風患者應用中醫針灸治療,在改善患者肢體功能障礙方面有良好療效[2]。本研究選入60 例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急性缺血中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治療展開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急性缺血中風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 例。觀察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52~78 歲,平均年齡(63.2±5.1)歲;基礎病包括高血壓10 例、糖尿病5 例、血脂異常6 例。對照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51~76 歲,平均年齡(62.5±5.0)歲;基礎疾病包括高血壓9 例、糖尿病7 例、血脂異常5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入院后經常規顱腦CT 掃描,確診為急性缺血中風疾病;②符合中醫中風和西醫腦血栓形成的診斷標準[3,4];③臨床資料完善,患者或其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針灸禁忌證的患者;②患有嚴重肝腎功能疾病障礙的患者;③臨床資料不全,配合度極低的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康復治療,本院醫療人員為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評估,結合患者的實際需求為其選擇按摩或體操等不同的康復治療方案。為預防患者長期臥床出現壓瘡的并發癥,醫療人員要為患者足后方放置沙包,既預防發生足下垂,也能預防壓瘡。同時配合肢體功能鍛煉,展開有針對性的膝關節、髖關節等部位功能訓練,注意幫助患者調節體位,對于有癱瘓問題的患者要保持良肢的擺放,進行平衡訓練,恢復日常的刷牙、洗臉、更衣等生活能力。行走2 次/d,20 min/次,結合恢復情況調節強度和速度,以恢復肢體功能。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康復治療基礎上加以早期針灸治療,分為頭針和體針。進行體針治療過程中,選擇患者陰陽兩經穴的對應位置,包括涌泉穴、百會穴、外關穴、足三里、三陰交、合谷穴、曲池穴、尺澤穴等,以瀉健側、補患側以及患側健側交替針刺的手法進行提插捻轉的治療,留針30 min/次,1次/d,持續治療10 d,休息3 d 后重新開始1 個療程。而頭針治治療以運動區穴位為主,采用1.0~2.5 寸28 號頭針進針,確保針尖和頭皮呈30°,快速刺入患者頭皮到帽狀腱膜下層,隨后保持針與頭皮的平行,再刺入0.5~1.5 寸,這時只捻轉,繼續留針30 min,行針10 min/次,結合患者的恢復情況持續進行2~4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前后的NIHSS 評分、SF-36 評分、BI 評分。采用NIHSS 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3 個月后神經功能恢復情況,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5]。采用BI 評分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生活運動能力情況,采用SF-36 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情況,BI 評分和SF-36 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運動能力及生活質量越好[6,7]。以Brunnstorm 偏癱運動功能評定結果為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口眼歪斜、言語不利的癥狀基本消失,評價值在Ⅴ~Ⅵ階段;有效:患者癥狀有所緩解和改善,評價值在Ⅲ~Ⅳ階段;無效:患者治療前后無好轉,評價值在Ⅰ~Ⅱ階段[8]。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SF-36、BI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SF-36、BI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SF-36、BI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SF-36、BI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SF-36、BI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急性缺血中風是發生在中老年群體中的常見疾病,大多數患者病情急且危重,致殘率與致死率均較高。當前對于急性缺血中風患者多以支持治療、神經保護治療和缺血區灌流的綜合性治療為主,有一定的療效,但長期的臨床實踐發現,常規治療往往只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法改善其神經缺損功能,最終導致患者并發癥多,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較低[9]。
在祖國醫學中,中風是勞倦內傷、氣血內虛、憂思惱怒等導致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直沖犯腦而引發腦脈痹阻的后果,患者臨床表現為突然昏仆、口舌外泄、言語不通甚至半身不遂,因此為患者進行早期的康復治療非常重要,力求最大程度鍛煉患者大腦皮層活動能力,對其神經系統產生刺激,從而使其興奮并發生反應,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另外,中醫還提倡為患者進行早期的針灸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缺血中風導致的運動障礙與肢體功能障礙,一定程度提高患者語言能力,保障生活質量。其中,頭針針灸進行間歇行針,可預防針刺作用衰減而無法達到最佳療效,再結合康復治療,患者肢體功能障礙與神經缺損的癥狀得以改善。
本研究中,采用早期針灸加康復治療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及NIHSS、SF-36、BI 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論與柴萬剛等[10]在其論著《早期針灸聯合康復治療對急性缺血中風患者肢體功能的臨床療效觀察》中的研究結論相似,再一次證實聯合應用康復治療與早期針灸治療對急性缺血中風患者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對于急性缺血中風患者,醫院可為其提供早期針灸與康復治療處理,有助于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和神經缺損情況,保障療效,提高生活質量,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