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亞思,蔣碧珍,蔡曉男,林墨翰
(中交三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122)
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在上海崇明舉辦,秉承國家“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加速我國生態文明發展、推動美麗家園建設的重要舉措。
本項目園林綠化建設背景林區占地面積約920 000 m2,綠化面積約533 452 m2。涉及的苗木包括室外綠化種植、室外草坪鋪設、室外容器苗種植、垂直綠化、室外花壇花境布置等。種植面積廣闊,植被種類繁多,具有深遠的研究意義。本文將針對上海花博會土壤改良處理,以及占比最多的喬木等大型樹木的地栽苗和容器苗栽植技術開展研究。
本文對種植土和配生土通過消毒、翻熟、培土、摻沙,以及有機肥施伴等措施,進行原客土針對性改良,并嚴格控制栽培土的厚度要求。上海花博會園區內種植土多為原生土,部分采用外購土方。本文根據《綠化種植土壤》(CJ/T 340—2016)檢測標準[1],對園區內原生和外購種植土的pH 值、EC 值、有機質、水解性氮、發芽指數等各項指標進行檢測(見表1),合格的種植土方能用于園區綠化建設[2]。黃砂采用刷分法篩選粒徑大于5 mm 占比小于12%、粒徑2~5 mm 占比小于30%、粒徑0.4~2 mm 占比大于50%、粒徑0.2~0.4 mm 占比小于15%,且無明顯雜質的合格黃砂。根據《綠化用有機基質》(GB/T 33891—2017)檢測標準,選取pH 在4.0~6.5 之間、EC 指標在0.2~2.5 m S/cm 之間、有機質含量不小于45%、C/N 指標小于30 的合格草炭。有機肥選用pH 在5.5~8.0 之間、EC 指標小于12 m S/cm、有機質含量不小于40%、總養分大于4% 的合格有機肥。脫硫石膏選用pH 在5.5~8.0 之間、EC 指標小于10 m S/cm 的合格石膏。

表1 種植土各項參數檢驗
改良配生土可根據配合比實現快速、批量的工廠化生產,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特性以滿足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能有效提高綠化工程的施工效率,在快速成景的園林綠化種植工程中廣泛利用。本文配生土改良采用平均法分別稱重、測量體積,進行成品配生土重量與體積轉換系數的確定實驗,實現配生土改良快速、高效生產。實驗原料選取翻曬好的原土、進口草炭[3]、黃砂、有機肥、脫硫石膏5 種原料,實驗設備包括電子秤、半方箱、開松機、裝載機、卷尺、毛刷、叉車。
1.2.1 原土
用半方箱依次測量2 箱原土的重量。a 箱656.3 kg,b 箱657.3 kg,取平均值656.8 kg。根據原料體積配方,每立方配生土含50% 體積原土,重量為656.8 kg。
1.2.2 黃砂
用半方箱依次測量2 箱黃砂的重量。a 箱676.6 kg,b 箱694 kg,取平均值685.3 kg。根據原料體積配方,每立方配生土含20% 體積黃砂,重量為274.12 kg。
1.2.3 有機肥
用半方箱依次測量2 箱黃砂的重量。a 箱356.6 kg,b 箱364 kg,取平均值360.3 kg。根據原料體積配方,每立方配生土含7% 體積有機肥,重量為50.44 kg。
1.3.4 進口草炭
隨機稱取3 托盤(6m3/托盤)進口草炭并稱重。a托盤1 068 kg,b 托盤1 132 kg,c 托盤1 203 kg,取平均值1 134 kg。根據原料體積配方,每立方配生土含25% 體積草炭,重量為47.25 kg。
根據原料體積配合比得到配生土改良的重量配合比[4-5](見表2),并通過計算確定配生土改良的重量和體積轉換系數,每立方配生土重量為1.03 t,即每噸配生土為0.97 m3。

表2 配生土原料配合比
上海花博會苗木種植選在適宜移栽的春季進行,但由于種植面積大、植被多,部分推遲至秋季種植,主要分為地栽苗和容器苗兩種。在綠化施工過程中,應對所有苗木的質量檢驗、土球挖掘、運輸起吊、修剪與捆綁、種植工藝、灌溉養護、病蟲害防治、冬季防風保溫養護等各項工藝,做好技術準備和現場管理監控。每道施工與養護工藝都是造林成功的關鍵,直接影響苗木成活率[6-7]。
3.1.1 起苗
起苗時間是苗木成活的關鍵,不同植被的最佳起苗時間不同,落葉樹起苗宜在春季萌芽之前或秋季葉落之后,常綠樹起苗宜選在春季剛萌芽或秋季新枝發育完成后進行。起苗前的1~2 天應灌一次透水,使土壤濕潤。移栽的苗木起苗時均攜帶一定比例的土球,土球底部平整、圓滑成鍋底狀。喬木的土球直徑一般為枝干胸徑的5~8 倍,灌木的土球直徑一般按照冠幅的1/3~1/2 計。
3.1.2 修枝與捆綁
對于有病蟲害的,以及起苗過程中折損的根系、枝葉應進行修剪,以保持完好的樹形和根系。一般的落葉樹,樹冠修剪宜剪去1/3,常綠樹枝干修剪需留1~2 cm 短根,修剪切口應及時涂抹愈合劑。對于樹形擴散的植被,宜捆綁定型,便于運輸。
3.1.3 運苗
運苗的土球必須用麻袋、紗布、草繩等進行包裝扎實,防止根部水分散失和土球損壞。裝車時須輕提輕放,車廂內需鋪軟材料墊,防止苗木擦傷。若是跨省運輸的苗木,宜提前辦檢疫證書,以備檢查。
3.1.4 質量驗收
對于進場的苗木,須進行質量檢驗。主枝干無明顯折斷、破皮,根系發達無明顯脫水癥狀,土球基本完整,枝葉無枯死、無病蟲害,生命力旺盛的苗木方可通過驗收,入場栽植,否則將以退場處理。對于未分級的行道樹等觀賞性高的苗木,還應進行高度分級檢驗,出現20% 以上的高度偏差,不予以驗收。
3.1.5 栽苗
栽苗前,需對運輸中折損的枝葉進行二次修剪。種植洞穴宜根據土球大小而定,一般直徑增大60~80 cm,深度增深20~30 cm。種植時,宜保持樹形直立,觀賞面宜選擇樹形較好的一面,樹彎盡量迎風。樹坑埋土采用改良后配生土,每層均需踏實。種好后,在樹坑外圍筑土圍堰,稍高于坑土面10~20 cm,利于澆灌養護。
3.1.6 澆灌
移栽完成后,宜立即澆灌第一次透水,澆水—滲完—再澆水—再滲完,反復4~5 次。
3.2.1 整地
容器苗林場地整理宜在雨季前進行,一般可在造林前3~6 個月施工。場地整平后,采用“品”字形布置方式進行容器苗種植,可充分利用場地面積。
3.2.2 器皿
本文容器苗器皿采用多塊塑料阻根板制成,結構為直徑1.5~2 m、高約0.8 m 的圓柱體。器皿內底部鋪一層粗礫或粗砂,利于排水透氣,上部再填充植物生長所需的改良后配生土。器皿制成就位后,無特殊情況不宜搬運。根據空氣斷根原理,阻根板器皿可達到很好的增根控根效果。
3.2.3 修枝
待栽植的苗木需將折損或枯壞的枝葉、過長或病腐的根系進行修剪,確保栽植健康的苗木。
3.2.4 定植
容器苗的定植盡量選擇無風的陰天進行,在土壤沉降后定植深度根系與土壤表面應等高。栽植的每棵苗木采用3~4 根纜風繩斜拉固定,苗木群及時利用竹竿或木棍連接成整體,有效抵抗風雨。
3.2.5 澆灌
本文容器苗澆灌采用噴灌方式。定植后要立即澆注透水,待水全部滲入后及時覆土。第二次澆水宜在4~5 d 后。容器苗澆灌系統由多個大管徑PVC 管、抽水泵、軟水管組成。每隔30~50 m 的距離就近布置一組澆灌系。
3.2.6 施肥
由于容器苗不能通過地下土壤獲取養料,人工施肥至關重要。根據苗木的生長需要,宜薄肥勤施,每隔15~20 d 施加一次氮肥,并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葉面追肥,補充一定鉀肥,增強苗木免疫能力。施肥應盡量在陰天或傍晚進行[8]。
園林綠化工程建設完成后,需對園區內背景林區、梅園區、玉蘭湖區、容器苗區及行道樹等全部植株進行病蟲害防治現場檢查,包括病蟲害損害、粗枝敗葉、整體生長活力等情況。檢驗結果表明:園區內植株檢疫合格率達96%,生命力基本旺盛,病蟲害損害、枯枝敗葉現象甚少(小于4%)。對于檢疫不合格的植株進行重栽,對于輕微病害的植株采用針注入法灌輸“施他活”等營養液,提高植株成活率。部分代表性植株成活檢驗結果見表3。

表3 代表性植株成活檢驗結果
在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園林綠化建設越來越重要,但是園林綠化景觀植物種植和養護技術有待提高。本文通過對上海花博會園林生態景觀的研究,總結了一套快速成景的綠化種植與養護工藝,得到以下結論:
(1)根據原料體積配方,實驗獲得配生土改良重量配合比,利用重量配合比可快速、高效生產營養土。每立方配生土由656.8 kg 原土、47.25 kg 進口草炭、274.12 kg 黃砂、50.44 kg 有機質和1 kg 脫硫石膏組成。每立方配生土總重1.03 t,每噸為0.97 m3。
(3)根據植被生物學特性,苗木應盡量在春秋兩季進行移栽,對于不能及時栽種或后期需要移栽的苗木,可采用容器苗培育技術。本文從起苗、運輸、修枝、包裹、栽種、支撐、灌溉、施肥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研究,合理的種植與養護措施有效提高苗木成活率至97%,達到景觀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