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九靈
董明珠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公認的評價是:商界鐵娘子。性格上快人快語,管理上雷厲風行。
董明珠在性格和行動方面的風馳電掣,可以歸結為她的銷售出身。但有趣的是,實際上她骨子里還是崇尚“慢”的,比如格力幾十年扎根實業、不賺快錢,并且牢牢地抓核心技術自研這個牛鼻子。
關于快與慢的平衡,是董明珠身上獨特的管理藝術。
體現董明珠身上“快”的特質的例子,可以用之前董明珠參加的真人秀節目來舉例。她參加了一檔真人秀職場節目《初入職場的我們》,并且成為第一個亮相的老板。
特立獨行的她那時又沖上了熱搜。
怎么回事呢?在格力食堂里,董明珠“發飆了”。她發現格力食堂賣的麻辣燙太貴了。
誰也沒有想到,她立刻叫來了總裁辦的負責人,一五一十地要求重新調研(比如食堂是否存在暴利)、重新定價(比如葷素分開計價)等。
雖然有影響節目正常進行之嫌,但如此高效的行動,讓節目的其他嘉賓和網友覺得,董總是“中國好老板”。
這種高效率在董明珠踏入職場之初就已經初見雛形。
1990年,36歲的董明珠南下加入珠海海利空調廠成為銷售員。此時的董明珠處于人生最艱苦的階段,6年前丈夫去世,留下她和兒子兩個人相依為命。
畢業于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的董明珠,此前干的是行政工作,沒有什么特別的技能,但好在身上有一股子沖勁,靠著東奔西跑,半年內跑出了300萬元的業績。
令她一戰成名的是一次著名的討債。當時董明珠被調往安徽補缺已經離職的業務員,但前一任業務員留下了42萬元的欠款。
她主動請纓,僅僅花了40多天就完成任務,拿回了價值42萬元的貨物,避免了壞賬損失,因此名聲大噪。
她的方法概括起來就是:行動迅猛,先禮后兵,不依不饒。比如,她對欠債者說的最有震懾作用的一句話是:“從現在起,你走到哪里我跟到哪里,我說話算數!”
這種強執行力是典型的董明珠式的管理藝術。比如,董明珠一手建立起了格力的渠道體系,包括3萬多家專賣店和銷售返利等制度,確保了格力完全掌握渠道的話語權。
或因如此,她常常把執行力掛在嘴邊,并且把失敗歸結為執行力不足。
據董明珠自己說,幾十年來全年無休。因為性格、工作等原因,董明珠似乎看起來沒什么耐心。
那么,董明珠的慢又體現在哪里?
在中國企業界,長期以來流行著“技工貿”還是“貿工技”的路線之爭,前者是強研發,代表企業有華為,后者是強營銷、弱研發,代表企業是聯想。
從短期發展來看,通過購買技術、代工節約成本,主打營銷的“貿工技”模式常常要比需要時時把資源向研發傾斜的“技工貿”模式更容易出成績。
比如1992年,聯想的營業額是華為的17倍。但是從長期來看,技術實力日益增強的華為最終一騎絕塵。2020年,華為營收是聯想的兩倍以上,凈利潤差則達到8倍。
董明珠走的是華為這條路。
事情還得從90年代末說起。當時格力中標了重慶一個汽車廠的中央空調項目,但對方需要多聯機,格力缺乏這一技術,去日本也沒買到,只能自主研發。最終通過兩班倒的研發節奏,花費1年時間才研發成功。
如果把這些時間和人力放在搜索其他廠商和技術授權的談判上,投入成本顯然要小很多,后者還面臨較大的失敗概率。
董明珠的強勢主要體現在管理的執行力上,在管理上講究“快”,但在研發上她允許“慢”。她說過一段話:“管理上不允許犯錯誤,研發上允許嘗試。哪個人都不是神仙,研發上只要有想法,我們的投入不設上限。他敢要我就敢給。”
這也許不算最特別的。格力研發的獨特之處包括:16000多名研發人員都一手培養起來,格力并不信奉從海外引進“海龜”高端人才;強調自主掌握核心技術,追求全產業鏈、全自主研發。以空調為例,據董明珠說:“壓縮機、電機、電工部分的零部件,反正跟產品有關的,控制質量的一些零部件,全部都自主研發、自己生產。格力也是在中國家電行業唯一一個不外包的,因為產品質量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此的話,就必須慢節奏。所以,在格力工廠,一個明顯的宣傳標語是,叫“寧可慢一點,也要堅持自主創新”。
(摘自“吳曉波頻道”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