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蘊嶺
在對區域合作的研究中,有幾個常用詞,如區域主義(regionalism)、區域一體化(regional integration)、區域化(regionalization)、區域合作(regional cooperation),它們把具有不同含義和內容的區域合作發展加以區別,并且賦予不同的含義。
區域主義一般是指區域制度化建設的合作,包括成立區域組織,賦予其以管理職能等。區域一體化或者區域化主要是針對經濟上的高度鏈接,通過機制構建,如自貿區(FTA)/經濟伙伴關系(EPA),形成區域性產業鏈、供應鏈網絡。
區域并非一個“想象的共同體”,而是所含國家的共處、共生之地。這些國家有著不可隔斷的歷史、現實聯系,存在著諸多共享的利益。即便如此,要開展合作,還是需要條件的,最基本的就是成員國的需要與共識。有種說法,即危機是推動合作的驅動力,但這只有部分道理,有時危機也會產生分裂。推動區域合作的需要和共識會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在合作內容和方式上也是如此。
歐洲合作被認為是在區域主義指導下的區域合作。歐洲有著歷史的區域主義基礎,一戰后,出于構建歐洲和平的需要,歐洲國家曾努力推動歐洲區域合作的制度構建,但沒有成功。二戰后,歐洲國家推動區域合作的需要和共識更為強烈,獲得了成功。歐洲合作以創建地區和平為初衷,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區域管理體系。歐洲統一大市場的構建是一個里程碑,實現了區域法律基礎上的高度開放與融合,使得區域制度構建發展到一個很高的程度。
東南亞合作(東盟)被認為是“準區域主義”的構建,或者說是東南亞特色的區域主義制度構建。東南亞多數國家直到二戰后才逐步實現民族國家獨立,從殖民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1967年部分國家出于政治動機,即聯合抵御所謂“共產主義擴張”的動機成立區域組織,此后,調整目標,把發展經濟作為重點,力圖通過推動區域市場開放,促進經濟發展。東盟決定構建“東盟共同體”,是區域主義制度構建的一個大的發展,通過構建東盟特色的經濟、政治安全、社會文化共同體,凝聚區域合力,實現區域的合作、和平與發展。之所以說是“準區域主義”,是因為東盟的共同體是以維護國家主權、治權為基礎的,區域層次的作用是進行目標、議程、基本規則的設定與監督,實施仍是以成員國的自主落實為基礎,是一種基于政治約定與承諾和目標導向的區域合作方式。
非洲聯盟(非盟)可以說是基于政治導向的區域主義,有著強烈的民族獨立的思想驅動。非盟的前身是1963年成立的非洲統一組織(非統),目標設定是最終建立統一的“非洲合眾國”,實現非洲的獨立和自強,2001年改為非洲聯盟,并制定了非盟憲章。絕大多數非洲國家都參加了該組織,按照目標設計,非盟將推動實現非洲自貿區、統一貨幣、聯合防御力量等。不過,由于非洲的復雜性和非盟缺乏執行力,要實現這些遠大目標并非易事。
關于區域主義指導下的區域合作,以及區域主義本身,還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有學者從不同的構建和動機進行分類分析,比如基于政治安全的區域主義構建,主要從政治利益考慮,在這方面,有非盟、泛美運動、阿拉伯聯盟(阿盟);基于經濟的區域主義構建,最為突出的是關稅同盟、貨幣區、共同市場,特別是經濟共同體的構建;基于文化的區域主義構建,主要從加強文化的區域認同性和獨立性考慮,被認為是對“全球文化主義”的應對,多以非政府合作的形式構建。
在很多情況下,區域合作并不一定是區域主義的驅動,而是出于利益上的需要,是否能逐步發展到區域主義的認知和共識,還需要許多條件。比如在東亞區域,亞洲金融危機曾催生東亞的區域主義意識和行動,相關國家提出了構建東亞共同體的倡議,但因為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目前已很少提及。我出版過一本書,書名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對東亞區域主義意識與行動進行了比較詳盡的分析,感興趣者可細讀品味。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