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軍

養魚不用換水,種菜也不用施肥,在上海綠椰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魚菜共生”基地,一幅“魚菜共生”的趣味畫卷,活脫脫地躍然眼前。一邊,6個圓形魚池并排羅列,加州鱸魚、美洲鰣魚在水中愜意地撒著歡兒;另一邊,一排排陶粒、鵝卵石的種植槽里,芹菜、生菜、西洋菜等各類蔬菜青翠芳香、長勢喜人。“‘魚菜共生是將魚的排泄物轉化成蔬菜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替代傳統蔬菜種植中的化學肥料,整個系統里的水經過蔬菜凈化后,再用來養魚,這樣循環利用,還解決了尾水排放的問題。”合作社負責人自豪地說,“絕對綠色無公害。”只見他走到一棵芹菜前,輕易就能將它“連根拔起”,根須上滿是陶粒,輕輕一甩,全部脫落。
上海綠椰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主營業務是蔬菜種植銷售,基地分布在上海市青浦區練塘鎮蘆潼、蒸夏和星浜三個村。剛成立時,基地面積100畝,目前面積已達800余畝。合作社魚菜共生示范基地不僅展示了系統和終端產品,更把“魚阡陌”品牌的成長經歷展示了出來。
青浦區練塘鎮位于青西地區,是上海市二級水源保護區和綠色田園先行區,在這片綠色的田野上,聚集了不少蔬菜合作社、家庭農場,新農人在這里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事業和方向。2011年,合作社從城市園藝領域轉向農業領域,并確立以蔬菜種植為主的經營思路。但論規模、產量和銷售額,合作社都無法成為佼佼者,后期就會失去市場競爭力。
為啥選擇“魚菜共生”項目?合作社經過了深思熟慮。2014年,在上海市農廣校組織的高素質農民培訓班上,授課老師講的一個“種養結合”案例,讓合作社負責人萌生了養魚與蔬菜種植結合的想法。2015年,合作社著手研發魚菜生態種養模式,利用一個魚缸、兩個菜框子開始了最早的試驗;2016年,建成第一代魚菜共生生產試驗系統,當時的試驗基地只有224平方米;2019年,在科研院校和相關職能單位的技術支持下進行了技術升級,研發出了第二代模塊化魚菜共生生產試驗系統,通過不斷嘗試和改進,技術趨向成熟,面積推廣至1畝;2020年,第三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模塊化魚菜共生生產系統應運而生,并獲批10項國家實用新型技術專利。其后,合作社注冊“魚阡陌”商標,產品實現商品化銷售。
“‘魚菜共生道理雖然簡單,但要拿捏好種養間的平衡、科學選種育苗卻絕非易事,作物和魚類的適配度以及管理的精細程度,直接決定了模式的成敗。”合作社負責人介紹,為了讓這樣一種全新的立體農業模式落地生根,合作社不僅請來了智能大棚和循環農業專家手把手地傳經送寶,更將合作社多年運作下總結出的經驗、積累下的資源全部匯集在了園區,隨著一項項技術難題被攻克,魚兒和蔬菜,終于在潺潺的流水間實現了和諧共生。
在合作社魚菜共生大棚內,并排放著六個直徑6米、深1.5米的圓形魚池,魚池里養殖有各種水產品。通過魚池下方的預留管道,水循環到一個方形的池子,它是微生物反應器,魚糞會在這里被分解成植物可吸收的微量元素。水再次循環便流向了無土栽培的蔬菜,蔬菜吸收后,水又再次循環至回水池,靠著水位差,這樣便完成了封閉的自動水循環。
魚菜共生系統在日常中是怎樣實現管理的呢?合作社負責人介紹,基地實現智能化、數字化、集約化管理,一塊屏幕全搞定。在每套魚菜系統中都裝有一個“魔盒”,實現對大棚內空氣溫度、水溶氧量、pH值等數據的實時監控,各類數據第一時間被發送到云平臺。一旦某一項指標出現問題,便開啟自動報警,管理人員收到信息后可以第一時間采取措施。手機上也有App,管理人員可以隨時隨地監控基地運行情況。
與傳統種養模式比,這種新模式既脫離了土壤病害風險,又有精準的水肥控制,種植和養殖的產品更健康。此外,效益優勢也是更為突出,將養殖與種植兩種原本不同的技術,巧妙通過魚菜共生方式實現了“一水雙收”。傳統土塘每立方的魚產量是1到1.5公斤,如今則可以達到每立方25至30公斤。
合作社從2016年第一代魚菜共生系統投入運營,到目前完成了第三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模塊化商業魚菜共生系統,并實現了系統的智能化監管,成功獲得了10項實用新型專利,并注冊了“魚阡陌”商標,產品已在電商銷售。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多年的堅持和努力,青浦區級示范合作社、上海市級示范合作社、國家級示范合作社等榮譽稱號接踵而來。
數字農業魚菜共生基地的建設,是農業信息化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有益嘗試,也是對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與數字農業等方面的一個探索。在這個示范基地里,一平方能產出生菜5.4公斤,一個40立方米的圓桶產魚量相當于一畝魚塘的產魚量,系統具備管理、品質、生態、效益、市場、學術這六大優勢。農業農村部2020年對進一步推廣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模式有了政策指導,下一階段,合作社將致力于數字模塊化魚菜共生這一農業模式的繼續提升和推廣,在現有的規模上,進一步實現與大田生產相結合,創新更集成化、智能化的農業生產新模式,讓更多的農業從業者從中獲益。
(作者單位:上海綠椰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