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5月,中央農廣校與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農廣校組成調研組赴江蘇省調研,實地走訪江蘇省昆山市、東臺市和句容市農民田間學校、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全面了解華東片區貫徹落實中央關于鄉村人才振興部署要求、推進農民教育培訓高質量發展經驗做法。
一是扶持政策有亮點。安徽省就貫徹中辦國辦鄉村人才振興意見提出 “依托農廣校體系,定向培養職業農民,實施農村實用人才‘651行動計劃,將農民教育培訓經費按規定列入各級預算”的建議。上海市將高素質農民培訓列入今年市政府實事項目和市農業農村委重點工作項目,暢通農業從業人員參加城鎮職工社保通道,全市80%的涉農區出臺農業從業人員特別是高素質農民參保繳費補貼政策。江蘇省政府把“培育高素質農民15萬人”列入今年全省15類52件民生實事之一,首創鄉土人才職稱評價制度,設置初級、中級、副高級和正高級四個層級鄉村振興技藝師職稱。浙江省農辦牽頭起草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實施方案,提出“重點培育鄉村振興領軍人才、鄉村產業經營人才、鄉村服務優秀人才、鄉村治理人才、鄉村科技人才等五支隊伍,財政專項支持農民參加中高職學習,形成了農民中高職教育全免費政策體系。
二是財政支持有力度。上海市配套725萬元補助高素質農民培育,經費可用于需求調研、農民培訓、實訓基地與田間學校建設等培育全過程支出。江蘇省級財政每年穩定投入1億元,用于專項支持省級高素質農民培育和“定制村官”培育工程。浙江省以實施“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為抓手,每年整合中央財政資金4000萬元、省級財政資金9000萬元,用于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江西省從2019年開始,單列高素質農民高職擴招項目,實行全免費高職學歷教育。
三是農民職業教育有進展。安徽省農廣校率先完成新增《家庭農場生產經營》中職專業在教育廳審核備案工作,計劃秋季招生,填補了本省中職教育專業空白。福建省農廣校立足發展現代農業發展重點,農民中職教育先后開設四大類23個專業,“十三五”期間累計培養4587人。浙江省農廣校每年培養農業領軍人才4000多人,已累計培養農民大專及本科生405人、農民中專生83036人。
四是培訓形式手段有創新。安徽省農廣校十余年堅持系統化、規范化開展冬春農民大培訓,列入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主題實踐活動。福建省農廣校配合省委省政府實施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全省共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60期,參訓學員達519.6萬人次。浙江省農廣校開展“學歷+技能+創業模式”和“師徒式”小班化培養模式。江蘇省、浙江省建設云上智農App子平臺“農技耘”“浙農云”,年組織線上直播千余期,上線培訓課程近1500個。
五是基礎支撐有硬度。江蘇省農廣校組織編寫出版農民培訓系列教材139本,年使用量達40萬冊,自辦聯辦農民田間學校和實訓基地910個,其中全國示范培育基地14個、省級基地105個。江西省農廣校牽頭組建省級師資團隊,助力江西生物科技職業學院入選全國百所“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
調研了解,華中地區農廣校積極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培養一支留得下、靠得住、用得上的農業農村建設者,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但還存在農廣校體系建設亟待加強、學歷教育辦學層次需要提升、媒體資源手段建設需要統籌等問題。調研組建議:
一要明確職能定位,夯實體系建設內核。爭取出臺文件進一步明確農廣校(中心)“農民教育培訓核心力量”的職能定位,全力做好農業農村部門支撐服務工作,積極承擔農民教育培訓任務,切實提高農民教育培訓針對性有效性。持續改善農廣校等公益性教育培訓機構辦學條件,不斷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服務能力。策劃開展具有影響力的活動,宣傳農民教育培訓典型案例和優秀學員代表,講好農廣校發展故事。
二要提升辦學層次,增強體系建設支撐。積極探索提高農廣校農民教育辦學層次的路徑方法,通過中央校牽頭、省級校對接、市縣校落地,與部分農業高職院校、涉農高校在人才聯合培養方面深度合作,提高辦學層次。探索制定農民技能培訓與職業教育在生源、課程、學制、學時、教材、跟蹤等環節銜接標準,促進農民教育培訓與中職教育、高職教育貫通。探索將農民教育培訓納入國家“學分銀行”建設體系,有序開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
三要整合媒體資源,拓展體系建設路徑。健全完善中央農廣校與地方農廣校合作開發多媒體學習資源工作機制,鼓勵各地農廣校報送廣播、電視、短視頻、直播選題,共同開發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多媒體共享學習資源。用好中央農廣校全媒體資源,以優秀高素質農民和優秀農民教育培訓教師為主要對象,打造一支懂技術、善表達、有流量的農廣校網紅共享師資隊伍。
(調研組成員:胡永萬 張丹梅 萬蕾 司洋 劉超 ? ? ?竇慶晨 黃輝 周軍 王仲淼 趙繼平 林友照 譚酬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