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薔 桑晚晴 郭曉鳴

探索構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機制是我國新階段“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面臨的重要任務,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和支撐,是鄉村振興擁有持續動力的樞紐和基石。
在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過程中,必須因地制宜,注重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效應,使鄉村特色資源能夠轉變為資產、資本,充分釋放經濟潛力,開發并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新產業、新業態,最終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在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新階段,依托茶葉產業主導優勢,科學構建產業扶貧長效機制,在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傳遞接力過程中探索形成了具有顯著丘區特色的“名山實踐”。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不僅具有時間延續和空間重疊的重要特點,而且存在施策方式的重大差異。產業扶貧由于脫貧任務的時限性在發展實效上一般表現出應急式、短期化特點,惠及面往往限定在建檔立卡貧困戶,因而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和針對性,發展方式方面通常以政府主導、采用項目形式投入到貧困地區。產業振興的內涵要義則與之不同,發展實效要求構建長期性、平穩性的產業發展體系,覆蓋范圍也轉向鄉村內部所有的農戶群體,產業發展要求遵循市場規律,實行優勝劣汰。由此表明,產業扶貧與產業振興有效銜接需要從發展實效、培育主體、建設方式等方面提供有效做法和探索經驗。
脫貧攻堅以來,名山區依托占全區耕地面積85%以上的35.2萬畝茶葉主導產業,全力做大做強產業優勢,把貧困戶嵌入扶貧產業鏈條,確保貧困戶共享產業發展收益,引導貧困戶和小農戶向多種合作模式轉型。步入鄉村振興新階段之后,名山區進一步加快茶葉全產業鏈深度融合,提升茶葉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利用互聯網平臺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轉變,同時加快推動傳統種植、原料加工與采摘體驗、旅游觀光等新業態融合發展,產業扶貧向產業振興過渡發展取得重大成效。
——強化主體培育,提升產業發展參與實效。從產業扶貧向產業振興轉換過程中,名山區堅持發展茶業主導產業,注重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創新性打造茶產業聯合體,形成良好示范效應,帶動農戶強化種植技能、增強發展能力,進而實現農戶產業參與度的有效提升。引導小農戶分散經營向多種合作模式轉型,形成全區農戶應參盡參的產業發展格局,實現90%以上農戶種茶,75%的人口從事茶業相關生產經營活動,茶葉帶動農民增收占比達到60%以上。名山區按照“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地+農戶”的模式組建四川蒙頂山躍華茶業集團有限公司茶產業聯合體,帶動專業合作社3個、家庭農場5家,建立綠色茶葉基地近4萬畝,輻射帶動周邊及區外茶園5萬余畝。2020年,名山區累計培育新型經營主體557個,其中國家級、省級、市級龍頭企業43個,專業合作社402個,家庭農場112個,實現了經營主體多元發展的良好格局。
——拓寬增收渠道,構建長效利益聯結機制。名山區依托茶葉產業發展優勢,探索股權量化增收新模式,將扶貧資金投向農民合作社,合作社將資金用于擴大生產規模,貧困戶以股東身份參與生產活動,獲取保底分紅收入和二次分紅。比如,名山區將100萬元財政資金投入到名山區蒙峰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設立優先股,貧困戶根據量化的股權份額享受每人每年5%的保底收益的權利和二次分紅的權利,實現貧困戶戶均年增收500元以上。名山區還依托產業發展基金、產業扶持基金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了全區34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突破性增長。同時,名山區創新完善就業保障機制,增加貧困戶工資性收入。在茶葉生產環節,積極建立春茶采摘官方微信公眾號,精準發布區域用工信息,在滿足技能要求的前提下優先聘用貧困人員,促進貧困戶就近就地實現就業。2020年,名山區春茶采摘帶動500多名貧困戶實現就業,幫助貧困戶戶均年增收500元以上。在茶葉加工環節,開展茶葉加工技能培訓,組織貧困戶到周邊茶廠就業,累計帶動400余戶貧困戶就近就業實現務工增收。
——完善要素投入,提升茶葉產業示范基地。名山區強化茶產業基地提升,成功創建四川省茶產業中唯一的五星級園區——雅安市名山區茶葉現代農業園區。一是大力推廣宜機標準化茶園建設、菜單式茶園托管服務,推廣規模化經營、機械化耕管、統防統治專業化服務,鼓勵企業建立核心基地,建立健全產品追溯體系。二是全面推進茶葉基地道路、溝渠、灌溉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10萬畝全國綠色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建成西南最大的茶樹基因庫,入選2020年全國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三是進一步強化與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茶科所合作,建成西南地區唯一的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完善了QS和“三品一標”認證等供應鏈監管服務。建成蒙頂山茶葉現代農業園區智慧農業云平臺,有效開展數字化、信息化場景應用,實現茶園生態環境監測、農事管理、智能灌溉、蟲情測報、質量追溯、休閑旅游應用等智能化、科學化管理。 2020年底,名山區累計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5家企業60個產品,國家有機認證2000畝茶園,有效促進了名山全國優質綠色茶園示范區建設。
——推進全鏈建設,促進產業結構提質增效。名山通過茶產業全鏈建設,實現產業結構提質升級,促進鄉村產業振興進一步發展。在生產環節,名山區大力實施安全生產工程,建立健全茶葉基地安全監管體系,健全農資供應和農技服務體系。在加工環節,名山區大力推進茶葉鮮葉清潔化生產,整頓規范茶葉加工企業,加快企業集群發展,形成區域性茶葉加工區,鼓勵企業發展茶葉精深加工,深化茶葉衍生品開發。在銷售環節,名山區深化“蒙頂山茶”區域品牌建設,實施“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雙品牌戰略,同時鼓勵茶業企業開設品牌專賣店、形象店、專柜等,提升企業品牌影響力。2020年,名山區使用“蒙頂山茶”公共品牌企業共51家,品牌銷售額達5.5億元。在供應環節,名山區完善茶葉鮮葉交易市場建設,加強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加強全國茶葉商品價格與指數的唯一采集平臺蒙頂山茶葉交易所建設。此外,名山區堅持把電商平臺建設作為“互聯網+產業振興”的重要載體和基礎工程,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茶葉電子商務發展,加強與京東、天貓、茶語網及阿里巴巴等各大電商平臺及中國扶貧基金會合作,建立蒙頂山茶品牌網絡形象旗艦店。2020年,名山區已建成世界茶都茶葉交易中心,自建電商平臺實現互聯網銷售企業達3家,通過京東、天貓等第三方平臺實現互聯網銷售企業達1000余家,茶葉在線銷售額達9.5億元,茶產業成為名山區脫貧奔康和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有效助推茶農增收致富。
——加速業態融合,聚力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名山區堅持“以茶業為引擎、旅游和康養雙輪驅動”的產業發展定位,依托蒙頂山國家茶葉公園,大力促進茶旅融合發展。以“中國至美茶園綠道”為主線,建成一條69公里的生態茶產業文化旅游經濟走廊,通過實施“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行動,大力促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輻射帶動沿線12個鄉鎮、近15萬群眾廣泛參與,引導農戶發展茶園旅游民宿、手工茶制作體驗中心,農戶家庭收入從單一的鮮葉收入轉變為農旅復合的多元收入結構,促進蒙頂山茶品牌價值的提升和農民的可持續增收,形成集采摘體驗、餐飲住宿和茶產品銷售為一體的茶鄉特色旅游。2020年,名山區的牛碾坪茶旅綜合體、月亮湖景區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海棠村榮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殊榮,名山區成功入選第二批“天府旅游名縣”候選縣。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的茶產業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已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強勁助力。袁明 攝

雅安市名山區茶園一景。楊信 攝
名山區依托現有茶產業基礎和特色資源稟賦,將鄉村振興戰略思想和原則深度融入產業扶貧實踐中,科學構建產業扶貧長效機制,奠定產業振興發展基礎,不僅實現了資源要素高效利用、品牌影響力提升、市場競爭力增強、產業升級加快、茶農穩定增收,尤為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積累了五個方面的創新經驗,為其他地區依托特色產業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啟示。
——以小農戶有效參與為指向構建利益聯結長效機制。依托特色產業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需要激發廣大小農戶發展產業的內生動力和確保其分享更多產業發展紅利,實現利益分配由“個體脫貧”轉變為“共同富裕”。在脫貧攻堅階段,扶貧產業項目實施中貧困農戶往往實際參與度和利益分享度不高,僅能實現低水平脫貧,無法解決貧困人群的生活富裕問題。因而,在產業扶貧轉向產業振興過程中,必須通過機制設計和分配制度優化,將已脫貧群體和眾多小農戶多維度納入產業發展體系,有效實現穩定增收致富目標。名山區正是通過多環節、多途徑將小農戶嵌入產業發展鏈條之中,通過種植環節幫扶小農戶發展生產,構建產業保障機制,生產環節組織小農戶就地就近務工,構建就業保障機制,合理設置股權結構,構建資產收益機制,確保小農戶能夠持續獲得經營性收入、務工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實現產業發展與小農戶的多元利益聯結,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以多元化幫扶模式為紐帶助推經營主體共建共榮。依托特色產業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需要大幅提升產業發展的組織化程度,實現產業主體關系由“獨立分散”轉變為“合作共贏”。產業振興需要突破小規模單家獨戶分散經營的局限,加強小農戶相互之間的合作,促進小農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多元經營主體之間構建多維度的合作關系,顯著提高小農戶組織化程度,從而與現代農業組織化的發展方向相契合。名山區在推進產業振興中,高度重視培育與本地自然條件、發展階段等相適宜的茶葉產業經營主體,開發多元合作模式,以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生產發展,激活小農戶自我發展動力,確保持續增收致富。一方面,通過“合作社+小農戶”等組織模式,促進小農戶直接鏈接專業合作社,將分散小農戶組織起來進行產業化經營,促進小農戶之間以合作互助方式實現內生性抱團發展,從而改變小農戶的孤立式發展格局。另一方面,搭建“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地+農戶”合作模式,建立多樣化利益聯結機制,依托新型經營主體實現資源整合與利用,為產業發展注入持續發展動力,實現多元主體外生性合作的共建共榮。
——以市場化機制為主導避免產業發展過度依賴財政。依托特色產業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需要不斷提升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實現產業發展方式由“政府主導”轉變為“市場主導”。在脫貧攻堅階段,基于限期脫貧的特殊要求,產業扶貧通常由政府主導并自上而下加以推動,不僅高度依賴財政投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對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機制形成排斥性影響,進而造成扶貧產業低水平同質化問題較為普遍,因產品供給與市場需求無法有效匹配而造成產品滯銷,難以保障穩定持續增收,阻礙產業良好有序發展。名山區在進入產業振興階段之后,高度重視堅持市場化發展的基本理念,明確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的主要職能,防止大包大攬和過度干預,在重點推進茶產業市場體系和運行制度建設基礎上,把全力培育茶產業新型經營主體放在極其重要地位,改善生產基礎設施、完善生產服務體系、打造區域公共品牌等多措并舉,構建更加精準有效的支持政策引導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自主發展。總體上,名山區十分重視明晰茶產業發展中政府與市場的作用邊界,力求各司其職、功能互補,確保產業扶貧轉向產業振興過程中,不僅政府可以更有效率地發揮產業導向和基礎性支持的重要作用,而且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能夠擁有生產組織、投入要素、產銷對接、風險防范等環節的自主發展能力,最終共同推動名山區茶產業實現“造血式”可持續發展。
——以全鏈式布局建設為核心促進產業發展提質升級。依托特色產業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需要形成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實現空間布局由“平面分布”轉型為“集群發展”。從已有實踐看,產業扶貧項目實施重點往往集中在生產環節,加工、銷售、流通等產業鏈其他環節的投入則明顯不足,其帶來的結果是產業扶貧中貧困戶會種不會銷,產銷脫節導致收入不穩定,構成脫貧人口返貧的重要誘因。由于不能參與并分享產業后端的價值增值,致使貧困戶因始終處于產業低端而收入渠道難以拓展,同樣無法通過產業發展實現穩定增收。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名山區以推進茶產業全產業鏈布局為重點突破,將小農戶在生產環節的勞動優勢、成本優勢和新型經營主體在良種育繁、加工、營銷、品牌等環節的技術優勢、資金優勢、管理優勢,以茶產業全產業鏈為載體進行有效整合,全面加快完善良種繁育、倉儲物流、加工銷售、電商平臺、品牌建設等薄弱環節,通過全產業鏈建設成功實現小農戶有效帶動和茶產業升級發展的雙重目標。
——以特色化產業融合為突破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發展。依托特色產業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不僅需要推動生態資源的資產化轉化,實現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還需要推動優勢特色的跨界融合發展,實現產業業態由“小特產”升級為“大產業”。名山區積極倡導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持續鞏固全國綠色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認證成果,加強土壤有機改良,推廣綠色防控設施和生物農藥,提高GAP、有機認證比例,著力打造安全優質的茶業生產示范基地。與此同時,依托淺丘地貌型茶園的獨特景觀優勢,夯實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基礎,以茶園景觀為引擎、旅游和康養雙輪驅動,打造生態茶產業文化旅游經濟走廊,促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通過突破傳統產業邊界,推進產業聯動互融,著力促進茶產業一體化實現產業升級、產質提升和產效拓展,推動名山區茶產業逐步成長為百姓奔康致富的金山銀山。
名山區通過培育提升特色優勢茶產業,不僅扶貧效益顯著,而且促進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探索并積累了一系列可資借鑒和推廣的重要經驗。但從進一步發展的更高要求出發,名山區還必須在現有基礎上更加重視機制優化和政策創新,促進茶產業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突破,助推名山區鄉村振興全面發展。
——強化主體培育完善服務體系。在前期發展基礎之上,名山區應進一步強化茶產業主體建設。一是扶持新型經營主體拓展社會化服務供給,鼓勵新型經營主體為小農戶提供托管、代采、統防統治等生產性服務,探索組建勞務合作社,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參與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承接農機使用、綠色防控等生產性服務。二是促進新型經營主體合作發展,積極搭建合作平臺和載體,制定專門優惠政策,充分發揮鄉村能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聯盟作用,注重產業鏈、價值鏈的拓展和整合,加強對新型經營主體的引導與監管,建立多方共贏的價值分享機制。三是加強政府引導和服務,優化產業扶持政策,改善營商環境,吸引外部社會力量與當地企業建立多元合作關系,通過技術、知識、人才、管理、市場等多方面的互動合作,推動茶產業不斷升級,進而提升名山區茶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強化品質管理提升產業優勢。名山區茶產業發展雖已取得重要成效,但仍需要進一步提質升級。一是積極建立國際認證的生產基地,促進茶產品進入全球貿易市場,推動茶產業跨越發展。應引導實施歐標認證、有機認證和雨林認證,倒逼名山茶產業發展進一步以質量提升為重點轉型升級。二是以國際標準嚴格把控產品質量,改進硬件設施,加強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引導農戶科學種植、規范經營。對開辦實體店、產品自主創新、產品出口的企業和合作社實施更大力度的獎補政策,對茶產業高品質生產所需的流動資金提供貼息貸款,促進名山區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三是吸引國際合作主體,借助跨國公司強大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和市場優勢以及更加成熟的商業運營體系,通過技術流動、知識擴散、人才交流、市場開拓等,為名山區茶產業發展帶來更多機會和增添更大動力,全面補齊茶產業發展的質量短板。
——強化融合發展實現業態升級。在深度挖掘名山區茶文化內涵基礎上,結合名山區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進一步豐富茶文化旅游產品業態。一是依托茶園大地景觀,打造立體式觀光體驗體系,優化茶園觀光產品,如開發熱氣球、滑翔機觀光等。二是依托茶園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民俗風情,高品質開發主題民宿、鄉村酒店等康養度假產品。三是挖掘茶葉教育科普價值,建設研學旅行產品,將名山區建設成為“中國茶文化研學旅行基地”。四是活化名山區茶文化內涵,打造茶文化體驗和文化創意產品。此外,應高度重視培養和引進旅游專業人才,為名山區文旅產業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強化經驗交流促進實踐創新。名山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實踐創新已經顯現出重要的制度價值和發展成效,應適時擴大“名山實踐”的輸出范圍發揮外部效應,并在加強同其他地區的經驗交流中促進“名山實踐”進一步創新發展。一是進一步加強對名山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實踐探索的系統總結,特別是應聚焦名山區茶產業的升級發展過程,重點從全產業鏈標準化建設、農產品品牌運營、新型經營主體整體賦能等方面進行體系化總結和整體歸納。二是加強“名山實踐”的交流創新。依托雅安蒙頂山合作社培訓學院,進行“名山實踐”模式的推廣、孵化、交流,通過與其他地區的經驗交流進一步促進“名山實踐”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