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窮。窮得有點奇怪。
男女老幼沒一個偷懶,每雙手都不閑著。冬天種小麥,暮春插秧,夏天栽瓜,秋天摘棉花,但土里刨的食只能填飽肚子,要想有活錢,得有會冒煙的工廠,來錢快。
沒人會辦廠,有能耐的年輕人都到遠處打工了。
一天,來了位靖江老板,要在村里開鍍鋅廠。村里人實誠,一高興,就把最好的一塊地給他砌了廠房。
十多年過去,廠子越辦越紅火。
直到前年,村里的人才意識到,這廠是個禍害,煙囪冒出的黑灰落在稻穗上,落在蠶吃的桑葉上,落在屋頂上、河面上,有毒,連空氣都有臭味。
村里的人找到廠里,希望他們搬走。廠里說簽了五十年的合同,才下來一半,早著呢。
有人給鄧明打電話,高中畢業(yè)的鄧明有學問,這是公認的,他做事有章法,早幾年跑到陜西做水電工,見過世面。一接到電話,鄧明立即請假回來,先到縣上確認廠子是否有環(huán)評證;再悄無聲息地摸到廠里的污水排水管道口,采集水樣送到縣里檢測;把村民們拉進微信群,從初中的化學課本講起,告訴大家鋅是什么,鍍鋅廠在生產(chǎn)過程中產(chǎn)生的污染會對人造成什么傷害。
人群很快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鍍鋅廠搬走,一派同情鍍鋅廠。確實,這些年下來,鍍鋅廠幫著村里修路,借錢給村里人到城里看病。每到年三十,廠長父子倆挨家挨戶送年禮,兩斤五花肉、兩斤紅糖、一箱蘆柑、一箱蘋果,說提前給您拜年啦。禮數(shù)周到得很。
鄧明啟發(fā)大家,說,鍍鋅廠不搬,繼續(xù)放毒,我們是出門打工了,父母還留在村里,誰忍心!還有我們的孩子,要不要給他們留條后路?照這個情景,他們還會想著要回來?
第二天,人們堵住廠門,不讓開工。這天廠里的煙囪沒冒煙。鎮(zhèn)長來了,拉電,下令不解決問題不送電。第三天,菜田里沒有黑灰再落下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畢竟居民點上還有十幾個人是鍍鋅廠的工人,一天不做一天沒錢拿,他們坐不住了。
晚上,微信群里又吵起了架。鬧得不可開交,有人說話了。是裁縫王秀蘭。秀蘭農(nóng)忙時種田,農(nóng)閑時給外貿(mào)上縫點靠墊、被套貼補家用。
秀蘭說,剛從外頭家來,從田埂上走,頭頂上有亮子照著,我聞到了田里稻子抽穗揚花的香味,好多年都聞不到了,真是好香啊,這就是電視上唱的稻花香吧?秀蘭發(fā)的語音里,還間雜著她踩縫紉機的篤篤篤聲。
原先吵鬧的群安靜了,過了幾分鐘,才有人接上話茬,先是咳了一聲,清了清喉嚨,說秀蘭,你個農(nóng)村婦女,還學人家城里的學生,作詩哈。
秀蘭說,什么詩不詩的,我不懂,就曉得那稻花香真好聞啊,你們就沒聞到過嗎?不信的話,現(xiàn)在出門去聞聞啊,跟我們小時候聞到的一個樣。
有人逗秀蘭,說秀蘭,你不會作詩那就唱首歌聽聽吧。
秀蘭說,倒不必瞞著你們,說真話,我聞到稻子的香味時,是想唱歌的,那味道讓人心里可舒暢啦,可是,明明高興著,卻想哭,是不是人一高興了,反而眼淚水搶在前面跑了?
秀蘭的話,顯然引起人們開始對自己內(nèi)心和周圍環(huán)境的反省,那一晚,群里沒有人再吵架了,人們七嘴八舌,你一句我一句地憶起從前,憶起河水清漣、綠葉青翠的往事。
秀蘭說她不會作詩,其實很多人都不會作詩,但這并不影響他們活得很有詩意,正是這種超越物質(zhì)的詩性,才把人引向更美好的境地。
那個晚上,遠在他鄉(xiāng)的我聽到秀蘭這樣說時,不禁走到陽臺上,頭頂上有輪明晃晃的月亮,我似乎也聞到了稻花香。
一個星期后,鍍鋅廠決定遷到化工園。
《莫愁》總編 麗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