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名著教學一直是整個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內容,許多教師都在積極探究初中名著閱讀教學的開展方式,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同時給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過程注入新的活力。從目前的教學經驗來看,許多教師正在將課本劇的教學方式融入初中語文的名著教學中,通過“演名著”的方式來帶動學生去“讀名著”,這對初中語文的名著閱讀教學來說也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從教學現狀來看,盡管許多教師都在積極探究課本劇在初中名著閱讀中的應用策略,但是整體來看效果并不理想,這也就說明許多教師并沒有掌握合理的教學策略,規范教師的課本劇教學過程也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閱讀;課本劇;教學探究;文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31-119-03
【本文著錄格式】符陳換.課本劇在初中語文名著閱讀中的運用——演名著引領學生讀名著[J].課外語文,2021,20(31):119-121.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許多教師都在積極探究名著閱讀教學的開展策略,其中課本劇的教學模式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的認可和接受,逐漸成為開展名著閱讀教學的一種高效的教學策略。尤其是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由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尚未健全,對于單一且枯燥的教學內容往往很容易失去興趣,課本劇的模式既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也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對于學生的名著閱讀活動的順利進行來說有著積極的意義。所以,本文主要從課本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積極意義出發,針對名著閱讀中的課本劇應用策略進行探究。
一、初中語文課本劇應用的積極意義
(一)吸引學生的興趣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相比,課本劇的出現無疑給學生的課堂學習注入了更多的新鮮活力,學生能夠在名著閱讀的課堂上獲得更多的參與機會,也可以更深入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活動中去。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傳統的名著閱讀教學是一個枯燥無味的過程,學生必須要長時間面對那些大部頭的名著,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也很容易因為枯燥的內容而產生一定的厭煩心理。所以,課本劇輔助教學的出現正是對這種情況的一種積極的改變,在課本劇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對名著閱讀教學產生更多的興趣,自然也就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促進學生的課堂學習水平的提高。
(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高
在名著閱讀的教學中融入課本劇的教學內容更符合素質教育的新要求,對于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來說也有著積極的意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初中語文的名著閱讀的開展并不僅僅是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更是要對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進行提高。但是,僅僅通過閱讀的方式,每一個學生的閱讀接受能力都存在著差異,教師很難控制班級中每一個學生的閱讀進度,自然在閱讀效果方面就會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將課本劇的內容引入到名著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名著教學活動中,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高來說有著積極的意義。而且通過課本劇的方式,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演繹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代入到名著中去體會文本中人物的感情,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在名著閱讀中融入課本劇的內容不僅能夠對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進行提高,對于教師來說也有著積極的意義。從教學實踐的經驗來看,在名著閱讀中融入課本劇教學能夠很好地對教師的名著教學起到促進作用。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都會面臨著學生閱讀動力不足等問題,反而要浪費大量的時間去催促學生進行閱讀。但是將課本劇的內容引入到名著閱讀中以后,教師只需要提醒學生課本劇的表演時間即可,學生會在興趣的推動下去主動準備要表演的內容,最終能夠對名著閱讀的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目前課本劇應用的內容及存在的問題
(一)課本劇的主要內容
所謂課本劇教學,就是要將原本枯燥且單調的文本以舞臺劇的形式展示出來。在課本劇改編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嘗試著對原著內容進行改編,以劇本的形式將原著內容展示出來,并且讓學生以小劇組的形式重新組合,然后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進行排練,進而增強學生對名著文本的理解。從課本劇的活動流程來看,一個完善且合理的課本劇排練活動應該包含著創作、排練、演出和評價四個環節,教師應該在每個環節中都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而每一個環節的主體都應該由學生來獨立完成。從課本劇的整體流程來看,這一教學過程對學生的綜合實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完成課本劇排練和演出以后,教師可以通過評價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反思,最終對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進行顯著的提高。
(二)目前課本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課本劇的排練以及劇本的改編等都對初中的學生來說有著較高的要求,這也就意味著單憑學生的力量是很難獨自完成整個課本劇教學過程的。所以,在整個課本劇教學的前期環節里也會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再加上語文教師并非專業的舞臺劇教師,在進行改編的時候難免會出現很多非專業性的錯誤。這也給整個課本劇進行的時候帶來了一定的阻力。此外,要對課本劇的教學效果進行良好的評價就必然需要有一個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但是目前的初中名著閱讀中的課本劇教學幾乎很少會有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許多教師往往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去進行課堂總結,既缺乏專業的知識引導,又存在著很大的主觀臆斷的特征,這些都給現在的課本劇教學帶來了困難。所以,在將課本劇的內容融入名著閱讀教學中的時候教師難免會遇到許多的困難,而要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教師就必須要堅持正確的教學策略。
三、名著閱讀教學中的課本劇應用策略
(一)立足學生實際,合理劃分小組
初中階段的學生往往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意識普遍較差,對于枯燥的名著內容也往往缺乏足夠的學習興趣,而且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課本劇的完成工作難度較大。這就要求教師將課本劇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結合起來,團結學生小組的力量來共同完成名著閱讀的課本劇改編工作,通過演名著的方式來帶動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從而更好地保證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的提高。而在課本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的第一個準備工作就是對原著的文本進行改編,而在同樣的一個片段中,同時出現的角色會有多個,這也需要學生參與到小組合作中,在同一個小組中對不同的角色進行扮演,為課本劇的正式表演奠定基礎。
比如,在對名著《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這一個片段進行課本劇改編的時候,其中就涉及許多不同的角色,比如需要扮演唐僧、孫悟空、白骨精以及白骨精的幾個不同的變換形態,這就需要學生融入不同的小組中,由一個小組的成員來分飾不同的角色,從而順利地完成整個課本劇改編的環節。在改編的過程中,由于不同小組的人員分配并不同,在進行白骨精的幾個形態的分配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問題,那么教師應該讓小組的成員對原著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比如,白骨精變換的三個形態分別是少女、老婦人和小孩子,但是有的小組可能男孩子較多,那么就可以將少女替換成少年,以保證小組演繹過程的順利進行。在劇本改編完成后,就需要對改編好的劇本進行表演,這個過程對學生的表現能力要求較高,學生需要根據小組中不同成員的風格去進行選角的調整,并且在一次次的排練中不斷地磨合,由小組中的成員來互相指出彼此的缺陷,從而更好地增進學生對《西游記》原著中的這一片段的理解,同時也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表現能力,讓原著中的那些刻板的描寫“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
(二)尊重學生主體,自主安排編演
劇本編演的環節是整個課本劇編排中的極為重要的環節,劇本編演的效果將會直接決定最終的課本劇的成品效果,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在劇本編演環節中的表現。許多教師習慣在劇本編演的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對每個角色的安排以及所有劇本的改編都要進行指揮。其實學生才是名著閱讀教學中的主體,這也就意味著教師應該讓學生去實現劇本的自主編演。教師應該在學生的小組中去引導學生選擇一個學生導演,然后其他學生在學生導演的指導下完成整個課本劇的編演過程,真正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也能夠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比如,教師在進行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這一篇名著的閱讀教學時,就可以讓學生在小組的學生導演的指導下進行教學活動。在閱讀這篇名著的時候,其中有很多十分經典的片段,很多教師習慣去挑選一個片段讓學生進行演繹,但是每一個小組的學生導演都會有著自己的想法,有的可能對開頭的作者登上“林肯號”尋找海怪的劇情更感興趣,有的可能更喜歡作者遇到海怪的那些激動人心的情節,而有的學生導演可能更喜歡作者幾人在潛水艇里的生活片段。所以,教師應該給學生導演足夠的自主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小組的投票情況去選擇喜歡的片段進行演繹,以更好地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去更好地展現自己的風采,這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創設演出情境,提高演出質量
在進行課本劇演出的時候,運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去構建一個合理的教學情境對于教學活動的開展來說有著積極的意義,也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去融入到課本劇的演出之中。在演出的環節,學生的演出質量不僅與學生的表演能力有關,也與導演的指導能力以及服裝和道具的準備都有著直接的關系。在這個時候,教師應該為學生準備好舞臺布置以及服裝和演出道具,為學生的課本劇演出解決物質條件上的困難,并且輔助學生導演在彩排的時候對學生演出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改進,從而實現課本劇演出的順利進行。
比如,教師在對《水滸傳》這一篇經典名著進行教學的時候,有的學生可能會喜歡其中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片段,并且將這一片段改編成課本劇。這一片段是《水滸傳》中對魯智深魯提轄進行性格表現的一個重要片段,而且也比較符合初中學生對于熱血的追求。但是在實際的演出過程中,飾演魯提轄的學生可能很難真正把握住文本中的真實情感,那么教師就應該化身鎮關西,對于前文中鎮關西的一些惡行進行簡單的演繹,并且可以帶領學生去看一些《水滸傳》的電視劇,讓學生更好地把握魯提轄的疾惡如仇的性格,同時將魯提轄對鎮關西的那種由衷的恨展現出來。在演出的整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表演進行錄像,并且對學生的整個表演進行及時的引導,也對觀看演出的觀眾的關注點進行引導。比如,教師可以讓觀眾去關注“整個課本劇中魯提轄的內心情感變化”,從而更好地理解魯提轄的為人,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水滸傳》這部名著。
(四)優化評價流程,升華教學意義
對學生的課本劇演出進行最終評價的環節對于學生的整個課本劇的升華來說也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很多教師會下意識地忽略劇本評價的重要性。而缺乏評價也會最終導致學生很難從這次的課本劇演出中獲得足夠的收獲,學生也無法得到教師的意見和指導,對于以后的課本劇排練來說也很難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在進行劇本評價的時候,教師也應該去摸索出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以便于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良好的反饋與鞏固。
比如,教師在進行《傅雷家書》這一經典的名著閱讀教學時,學生會被家書中的那種發自內心的父愛所感動,但是在以往的課本劇編演中,大多數都是關于傅雷一個人的獨白,只是以傅雷的口味去講述家書的內容,所以在教室里進行課本劇演出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評價環節引導學生去關注傅聰的心理狀態,甚至可以以演繹的方式將傅聰閱讀家書時的內心回應展示出來,以更好地將《傅雷家書》完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所以,在這個時候,教師要進行良好的劇本評價就必須要從名著閱讀的本身出發,真正引導學生演出文本中所要表達的真情實感,同時對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語文學科素養都進行針對性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名著閱讀教學的時候應該將課本劇的內容積極地融入進去,并且引導學生進行良好的課本劇編演,從劇本的創作到最后的劇本評價等環節都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作用,促進學生文學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鄧俊雄.課本劇如何運用于中學語文教學中[J].課外語文,2020(6).
[2]夏曉磊.課本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思考與實踐[J].學周刊,2019(22).
[3]李麗.基于課本劇的初中語文教學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18).
[4]鄒碧艷.關于語文教學藝術化的再實踐和再思考———以《雷雨》課本劇活動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17(11).
作者簡介:符陳換,女,1986年生,廣東湛江人,本科,初中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名著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