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瑞群
【摘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大部分學校創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關注青少年的心理衛生,并在應急和突發事件中及時進行危機干預。文章從尊重、真誠、共情、積極關注四個方面,探討學校心理輔導老師如何與青少年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順利推動心理輔導工作進入實質層面并取得良好效果。
【關鍵詞】心理輔導;尊重;真誠;共情;積極關注
據調查研究,隨著社會多元化的快速發展,以及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思維方式的變化及社會閱歷的擴展,特別是面對社會激烈的競爭,青少年情緒障礙患病率和行為問題發生率逐漸上升。自卑、考試焦慮、厭學、逆反、網絡成癮、學習適應不良、社交障礙等不良心理狀態,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發展。學校心理輔導老師通過心理咨詢的技術和方法,分析與診斷青少年的心理狀況,擬定心理輔導計劃和方案,對心理適應出現問題并希望解決問題的來訪者提供心理援助。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是心理輔導的第一步,也是心理援助成敗的關鍵因素。來訪者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才會暢所欲言。心理輔導老師才能多層次地把握問題并施予正確的引導。以下,從四個方面淺談在青少年心理輔導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
一、尊重
在心理輔導中,心理輔導老師要堅持立德樹人,育人為本,要了解來訪者的期望,與來訪者達成一致性和兼容性的輔導目標。要接受個體差異,不管來訪者是什么人,不管是男是女,美丑、貧富與否,不管來訪者的表現是和善的,還是暴躁的,心理輔導老師都要以禮相待,信任來訪者,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要無條件地接納和關懷來訪者的價值觀和思想感情,陪伴來訪者上天下海探究問題的始末。
例如,在接待發生偷竊行為的青少年來訪者時,心理輔導老師不要用自己的價值取向作為考慮問題和判斷是非的標準,不要給來訪的青少年貼上“小壞蛋”的標簽,要保持中立性、非評判的態度,不做道德譴責,不存偏見、不歧視、不貶抑。鼓勵來訪者勇敢地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了解來訪者偷竊行為背后的動機和成因,如:是否缺乏物權意識、好奇、攀比、嫉妒、報復捉弄、吸引注意力、逆反、冒險刺激心理等等。要包容來訪者的一切不合理、不正當的行為。對于來訪者言行可能出現的矛盾,如:掩飾、推諉,行為和言語、情緒出現明顯不一致的,或者認知出現明顯誤差的,心理輔導老師要溫和、巧妙地協助來訪者澄清、疏導,要給予來訪者無條件的尊重。心理輔導老師要引導來訪者樹立正確的物權意識,區分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東西不是自己的,界限要清晰;明白不管是何種原因,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隨便占為己有,確實需要借用的,必須征得別人的同意。要引導來訪者培養自尊心、自信心,通過自我學習,平衡內心需求,對自己特別希望擁有的東西要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努力去獲取。對于因發泄、報復、滿足欲望等原因而實施偷竊的來訪者,心理輔導老師必須透過“偷竊”這個表面的現象和行為,探究其行為背后的原因,引導來訪者找到合適的發泄情緒的方式,建立正確的價值立足點,才能實現自我救贖。咨詢時,心理輔導老師除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還要引導來訪者疏導因偷竊行為被暴露而產生的自卑、內疚、自責、焦慮的情緒,鼓勵來訪者勇敢面對錯誤,承認錯誤,改正錯誤,重返生活正軌。如發現來訪者已經存在嚴重的心理疾病,應及時向家長反饋,并建議轉介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診療。
心理輔導老師還要注重保護來訪者所敘述的各種各樣的、隱秘的行為或問題,不隨便外泄個人信息、個案記錄、測量報告、錄音錄像等資料。來訪者暫時不愿陳述的隱私或情況,要靜待花開,不追問,不打探,不隨便干預,要讓來訪者感到非常安全,從而摘掉面具,脫下鎧甲,打開心扉,與輔導老師做推心置腹的交流探討。
二、真誠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信任的建立,需要真誠的日積月累。來訪者求助時多數心理失衡,有的悲傷,有的憂慮,有的乖張,有的沮喪,有的恐懼,都需要心靈撫慰。心理輔導老師要對來訪者以誠相待。比如,選擇合適的會談場所,營造良好的空間氛圍,能讓來訪者更自然地進入咨詢室,保持平和、輕松的心情進入咨詢狀態。來訪者初次求助時,可以適當主動詢問,表達關懷,消除來訪者的孤獨感和防御心理,增加親近感和信任感,拉近咨訪雙方的心理距離。咨詢過程中,心理輔導老師要靈活運用多種心理拓展技術,為來訪者提供傾訴的機會,讓其釋放積壓的情緒。要用心聆聽來訪者的敘述,做到沉著、不厭其煩,讓來訪者積極地表露自我,真實、具體地傾吐自己的情感經歷。善用“嗯”、“哦”、“是這樣嗎?”、“原來這樣”等語言,以及點頭、目光注視等肢體語言,語調溫和、平緩,實事求是,以事論事,真實地表達自己當下的感受,使來訪者感受到被關注,被尊重,被支持,增進彼此的互動交流。
真誠的表達是一種智慧,應適時適度,恰如其分。心理輔導老師要注意來訪者的文化背景和特點,要看真誠表達是否有助于來訪者的成長和加強咨詢的效果。如西方人見面喜歡擁抱、親吻,在中國就要因人而異。真誠不一定要說實話。輔導老師不一定要向來訪者反饋自己領悟到的所有信息。比如,發現來訪者的觀點、行為不正確,不要直截了當地說:“你是錯誤的,這樣做不對。”;“紋身染發不但違反學校紀律,也損傷你的身體。”;“請不要看窗外的小鳥。”這樣的回應會引起來訪者產生阻抗,影響會談的進展。可以換一種訪談方式:“事情沒有做好,你有這樣的情緒或做法,我能理解。我們想想這件事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處理方式?”;“這件事能不能換一個角度去思考?”;“染發紋身不代表不倫不類,你愿意說說是出于什么原因想去做這樣的事嗎?”;“我覺得你今天好像有點心不在焉,也許你有自己的原因,能說說嗎?”真誠、委婉的表達更易于被來訪者接受,同時也為他們作出榜樣,引導其學習新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并改變自己。
三、共情
共情是心理換位。心理輔導老師借助來訪者的談吐舉止,設身置地深入對方的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和思維,把握來訪者的體驗與他的經歷和人格間的聯系,以更好地發現問題的根源。
共情分為兩種類型:
1.初級共情(如同反射鏡):心理輔導老師通過傾聽,理解來訪者的感受,并反饋對方表達的想法和感覺。兩者內容上表述一致。
2.高級共情(如同透視鏡):心理輔導老師把來訪者在描述過程中隱藏在語言背后的感受,甚至是來訪者自己也沒有察覺的真相或者想逃避的問題也表達出來,以影響對方并取得反饋,促進來訪者自我表達、自我探索,從而達到更多的自我了解。例如:
來訪者:我已經很努力學習,但是考試還是沒有取得好成績,我是不是很笨?
心理輔導老師回應:
1.考試沒有取得好成績沒什么大不了。(缺乏共情,忽略了來訪者的感受,會讓來訪者感到不被理解,感到失望,從而影響訪談進展,甚至終止。)
2.考試沒有取得好成績,你很難過。(初級共情,分析了來訪者的感受和情況,但沒有對來訪者的感受作適當的回應。)
3.考試沒有取得好成績,你很難過。你覺得自己付出努力卻沒有得到回報,你很困惑。我以前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們可以一起探討這究竟是怎么回事。(高級共情)
心理輔導老師要準確理解來訪者所傾訴的內容,然后用適合于來訪者需要的語言把自己的理解反饋給對方。除語言表達外,心理輔導老師還可以通過微笑、皺眉、驚訝、姿勢變化、聲調等非言語行為來對來訪者表達支持、理解和反饋。非語言行為有時比言語表達更簡便,更有效。
表達共情時,心理輔導老師還要注重角色把握。共情不等于同情,也不是心理輔導老師自我情感的宣泄。心理輔導老師表達的信息不應該含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共情是一種客觀的情緒體驗。既要走出自己的參照框架而進入來訪者的內心世界,把自己放在來訪者的地位和處境上,嘗試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分辨來訪者的情緒并心心相印,惺惺相惜,又要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防止完全受來訪者情緒影響,要出入自如,恰到好處,要能迅速回到自己的心靈世界,整理信息,敏銳思考,由表及里地對來訪者的思路、動機、情緒進行客觀的認知、理解和分析,正確了解問題的本質,準確回應,引發領悟。
四、積極關注
積極關注是對來訪者言語及行為中的積極面、長處,予以有選擇性的關注,促使來訪者更新認知,培養正向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積極關注應該貫穿于心理輔導的全過程。
積極心理學提倡用開放和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人,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擁有自身的潛力,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外界的幫助,讓自己變得更加美好。每個人都需要肯定和鼓勵。對于缺乏自信、因受挫折而萎靡不振、被問題困擾難以自拔的來訪者,心理輔導老師的積極關注尤為重要。
心理輔導老師可以從來訪者在咨詢中的良好表現,身上的某些長處,咨詢過程中所取得的點滴進步,還有來訪者以前取得的成績等方面予以關注和鼓勵,給來訪者支持和幫助,引導他們正視自身的能力和經驗,培育和增長這種積極的力量,建立希望,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努力擺脫困境。比如,可以鼓勵來訪者:“你很守時”;“今天活動結束,你主動把道具放好,你在咨詢中與我配合得很好。”;“你的學習成績有進步了。”;“你很了不起啊,能在運動會獲得1500米長跑冠軍!你是一個頑強的孩子。”;“你煩惱的時候,愿意向老師傾訴,你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懂得遇到困難尋求解決方法。”
積極關注要實事求是,避免盲目樂觀,否則來訪者會覺得心理輔導老師是在哄自己,安慰自己,會適得其反。比如不要泛泛而談:“你很能干,現在遇到的困難算不上什么,風雨過后見彩虹。”;“你以前考試都是前五名,別泄氣,我相信你以后還是能考第一、二名。”心理輔導老師要盡量啟發來訪者學會自己去發現自身的優點,發掘自己的潛力,學會鼓勵自己,悅納自己。關注來訪者自己都沒發現或沒重視、不能肯定的某些長處,對心理輔導工作的價值更大。
心理輔導是一個真實有愛的人,協助另一個人做回他自己。心理輔導老師要不斷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加強自我修養和人格塑造,提高洞察力和判斷力。尊重、真誠、共情、積極關注,心理輔導老師與來訪者搭建良好的溝通的橋梁,協助來訪者開闊思路,在迷茫中清晰,在困境中崛起,提高自主自助和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識和能力,學會駕馭自己的情緒,積極面對問題,克服成長障礙,邁向精彩人生。
參考文獻:
[1] 陳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級培訓課程 [M].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
[2] 郭念鋒.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5.
[3] 馬建青.輔導人生--心理咨詢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