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衍婷
摘 要:“1+X”多元閱讀教學指的是語文教師將單元主題進一步拓展和提升,指導學生閱讀多篇相關聯的文章,形成課內一篇帶動課外多篇的“1+X”閱讀教學格局。這種模式的教學打破了傳統的單篇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和提高語文素養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1+X”多元閱讀;教學策略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除了傳授知識給學生外,更重要的一個任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習得學習方法。“1+X”多元閱讀教學模式指的是語文教師將單元主題進一步拓展和提升,指導學生閱讀多篇相關聯的文章,形成課內一篇帶動課外多篇的“1+X”閱讀教學格局。這種模式的教學打破了傳統的單篇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和提高語文素養具有更重要的意義。下面,我就如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1+X”多元閱讀教學策略談一點個人粗淺認識。
一、根據主題選擇拓展的文章。
進行“1+X”多元閱讀最重要的一環是篩選好“X”,也就是在明確“1+X”中“1”精讀課例后,確定好“X”也就是要拓展的課內或課外的文章。我們首先要在研讀單元閱讀、表達要求,確定好單元主題,教師再根據單元訓練要素將多篇具有相關內容主題或具有某方面關聯的多篇文章聚集起來,比如,四年級上冊以神話組織單元,如“普羅米修斯”“女媧補天”拓展到“很久很久以前”;以走近中國古典名著為主題,如“讀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以萬物有靈為主題的,如“人與動物和諧發展”;以舐犢情深為主題的,如“父母之愛”等,這樣的拓展閱讀使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思考和表達,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同時,聽說讀寫的能力也得到訓練,對閱讀表達方法更是進一步鞏固。
二、根據結構層次巧妙呈現群文。
在“1+X”多元閱讀教學中,我們不是無序的毫無關聯的呈現X,也就是拓展的文章,而是按一定順序或關聯將相關文章進行組合排序,讓學生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從而獲得更好的閱讀效果。在這個呈現滲透過程中,為取得“1+X”多元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應。我們可以根據單元主題和特點,合理選擇舉一反三式、分組遞進式、反復重讀式等多元閱讀教學結構,有效呈現文章。如舉一反三式,就是舉一反三式的“1+X”多元閱讀教學結構,即先從單元中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精讀”再運用精讀課例中掌握的方法閱讀除精讀課例外的幾篇文章(包括課內外)。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了解課文內容,創造性地復述故事”的時候,我先指導學生閱讀《獵人海力布》,了解海力布為拯救鄉親,不惜犧牲自己變成大石頭的經過,師生共同提取主要信息,縮寫故事;再指導學生閱讀《牛郎織女》《田螺姑娘》、《梁山伯與祝英臺》等一組文章,自己嘗試提取每個民間故事的主要信息,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復述故事的方法。這種舉一反三式教學模式,教師容易教,學生容易學,可操作性強,能很好地達成教學任務。
三、合理設計問題,讓若干篇略讀課例穿插其中
“1+X”多元閱讀教學時,我們要把多篇略讀文章看成一個閱讀整體,設計具有比較性、遷移性、沖突性的問題,將拓展的文章橫向聯合起來,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創意等學習能力。其中,比較是“1+X”多元閱讀教學中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在學生讀完《貓》、《母雞》、《白鵝》、《白公鵝》四篇描寫可愛動物的文章,引導學生比較思考:這四篇描寫動物的文章在表達上有什么共同點以及不同之處?學生很快就能在比較閱讀中發現向別人介紹動物朋友需要寫出動物的特點。這種“1+X”教學模式比單篇閱讀教學更有優勢。?在“1+X”多元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一些遷移性問題,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閱讀所得運用于其他文章的閱讀之中。如三年級上冊閱讀策略單元的課文《總也倒不了》的閱讀教學,先指導學生理清課文“總也倒不了”與“老屋”之間形成了想象的空間,為學生提供了預測的可能性,文中各部分相似性,為學生預測故事的發展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引;再引導學生閱讀《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小狗學叫》等多篇文章,學生從而習得預測的一些基本方法。
四、教會學生掌握基本的讀書方法。
在課堂上實施“1+X”?多元閱讀,必然會面臨一個問題,學生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大量的閱讀任務,實現從量到質的突破。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從中高年級開始注重教會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在小學階段,讀書的基本方法通常有:速讀、精讀和跳讀三種,其中,精讀法用的最多,更適合“1+X”中的1也就是例子的閱讀或者精品閱讀;速讀是通行掃描,而跳讀是有所舍棄的閱讀,需要經過訓練的一種閱讀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要求選擇合適的讀書方法,從而較高效率的完成閱讀任務。
綜上所述,“1+X”多元閱讀教學不但能夠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而且能提高學生閱讀效率。小學“1+X”多元閱讀教學模式的創新,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帶來了全新的沖擊,是小學語文教學從灌輸、剖析例子為主的模式走向以例子帶動X篇文章閱讀的,舉一反三的,行之有效的一種新的閱讀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