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萍
摘要: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色彩的應用是極其重要的一點,不同的色彩能夠制造出截然不同的氛圍。尤其在幼兒園整個空間環境中,跳躍鮮明的色彩再加上充滿童趣的裝飾陳設,可打造出具有趣味性、觀賞性、主題性、藝術性的環境,讓孩子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幼兒園需要巧妙應用不同的色彩組合、搭配,根據區域活動的主題來使用色彩,增添整個空間的視覺美感與和諧感,提升幼兒在其中學習、游戲、玩耍時的體驗。
關鍵詞:幼兒園;環境創設;色彩;利用方法
引言:當色彩被合理應用到幼兒園環境創設中時,色彩之間的搭配、組合會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給幼兒帶來或清新、或熱烈、或愜意的多種體驗。幼兒園應當在創設環境過程中遵循兒童的發展規律巧妙利用色彩,圍繞不同的空間、主題去構建和諧環境,充分發揮出環境創設的美育作用。烘托環境氛圍,提升幼兒審美,合理科學搭配,讓色彩成為幼兒園環境空間中的點睛之筆,真正意義上實現環境的教育功能。
一、圍繞空間主題,科學選擇顏色
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最重要的是如何構建出一個具有美感、創意、活力的空間氛圍,創設的方法豐富多樣,常見的有幼兒畫作展示、幼兒生活記錄、生活常識科普、行為規范、傳統文化等,既可以由老師來負責準備,也可以讓孩子們參與進來,動手制作、繪畫。那么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色彩的選擇就需要根據這部分空間的主題來設置。
以幼兒園裝飾墻《美麗的春姑娘》為例,這塊裝飾墻的布置和裝飾是圍繞“春天”這一主題而開展的,教師將會拍攝相關照片,將春日里幼兒園各個美麗的角落給拍下來粘貼在墻上,以及孩子們親手畫的美術作品。那么在挑選色彩的時候,墻面背景顏色可選擇與土壤、大樹、泥土相近的褐色,代表著土地,黏貼照片和畫作的框架則可以使用清新的草綠色、鵝黃色、天藍色、淡粉色、藕綠色等,營造出愉快、自然、溫暖、清新的氛圍感,照片和繪畫作品在色彩的映襯下成為了墻上的“花朵”,即顯眼,又不會過分雜亂,整體色系統一,視覺體驗柔和舒適,而且符合裝飾墻的“春日”主題,在互相的烘托下十分和諧。
二、依照區域功能,確定色彩搭配
幼兒園環境創設除了擁有不同的主題之外,每個區域環境的創設與空間功能是息息相關的,裝飾墻更多是一種點綴和美化,而科學角、作息時間表、種植角、圖書區等則有著各自的功能與教育作用。在對幼兒園內部不同區域環境進行設計時,色彩需要考慮到其功能,色彩的選擇應當與功能是相輔相成,互相融合的,并不是育兒園的每個區域都需要使用極其明艷、跳躍的色彩,因地制宜,和諧合適為佳。
例如,幼兒園教室中的科學角配色需要用心搭配,巧妙應用,讓科學角區域與整體配色形成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而且要注意色彩與環境是否相符合。科學角一般是以益智、動腦、理性、探索與挑戰為主,在這個區域中幼兒可以接觸和探索科學知識,通過拼圖、建構、科普連環畫、繪本圖書等方式啟迪兒童的智慧,幫助幼兒提升思維能力、邏輯思維。那么在確定色彩組合時可應用數種冷暖色調的中性色做搭配,諸如:藍色可以讓人聯想到天空和海洋,有著理智、平靜、深遠的象征意義,在靛藍、藏青等同類色和鄰近色的基礎上加入少量的對比或互補色,如淺灰、赭石、褐色、悶青等,營造出挑戰、冷靜、益智、探索的環境氛圍。
三、根據創設材料,合理配置色彩
最后,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色彩應用還要考慮到裝飾、陳設的材料,根據創設環境所用到各類材質去挑選鄰近的顏色進行呼應,最終呈現出和諧統一的視覺效果。一味地追求跳躍、活潑、鮮明的配色不一定能夠為幼兒園各個區域加分,假設在挑選顏色時沒有顧及到環境本身所用的材質、材料,那么極有可能出現突兀、雜亂的情況,不適合的配色甚至會影響到幼兒的情緒,容易使得他們產生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故此,幼兒園環境創設時的色彩應用是十分關鍵的一步。
舉例說明,在幼兒園內的傳統手工展示區中陳列了許多兒童創作的面具作品,這些臉譜作品本身就具有相當鮮明的傳統文化元素以及對比強烈的色彩,而且應用到了許多艷麗明亮的糖果紙、彩紙、紐扣、塑料珠子等,那么在手工區域環境設計時,應當盡量選擇能夠襯托這些面具個性的顏色,同時又要能夠跟面具中蘊含的色彩相統一。例如:淺藍灰、黑紫、原木色等,選取了面具作品中的相近色,同時降低了色彩的飽和度,讓整個環境顯得靜謐、舒適、壓制,將整個手工區作品襯托得更為吸睛。
結語:
幼兒園環境創設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它不僅僅是單純地布置、裝飾與美化,而是要能夠創造出一個舒適、自然、和諧的空間,讓幼兒處于其中感受到美、欣賞到美、尋找到美。通過不同的色彩組合,可彰顯不同環境區域區角的特色,一目了然,讓整個空間環境的教育功能更為凸顯,與其他區域區分開來。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夠在這種美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陶冶兒童心靈,啟迪兒童智慧,提升三到六歲幼兒的審美情趣與欣賞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麗華.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色彩應用探索[J].大觀,2020(02):51-52.
[2]林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色彩運用研究的重要性探討[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8,34(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