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靳泉
2021年1月5日,抖音發布了2020年的數據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抖音國內日活躍用戶突破6億,日均視頻搜索次數突破4億。而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6月,今日頭條月活達2.6億,日活1.2億,用戶人均單日使用次數達到12次。由此可見,自媒體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日益擴大。
2003年7月,美國新聞學會在對自媒體進行定義時指出,所謂自媒體,就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對輿論生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時至今日,人們獲取新聞的渠道更加多元,雖然傳統媒體仍然是新聞發布的主渠道,但人們更愿意在多元化平臺上獲取更全面的信息、更個人化的解讀。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強化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細節的豐富性、強烈的互動性,可以促使一個新聞事件迅速發酵,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在新的傳播格局下,一個新聞熱點很快就會被另一個熱點所代替,而這種熱點的切換往往帶有自發性和隨機性,讓受眾應接不暇。與此同時,在互聯網大潮的沖擊下,傳統媒體在原有模式受到極大沖擊下謀求發展,一直處于試圖融入新媒體發展模式的狀態。
首先必須明確,“融”是時代潮流,大勢所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發表重要論述,并指出“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薄耙\用信息革命成果,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眰鹘y媒體的出路在融合,誰融得更好,誰就能在轉型發展中占得先機、贏得主動。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媒體在加速向融媒體轉型的過程中,要找準自身定位,堅守新聞底線,發揚“揚棄”精神,為網上輿論場的凈化注入正能量。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深度演進,一些問題隨之顯現得更加突出,混沌迷茫中,作為媒體從業者更需要冷靜思考,對傳統媒體運行模式和自身價值,在自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認真評估,深入發掘其中的積極因素,從而在“融”的過程中不會迷失自我,找到自身發展的支點。
本文試以報紙為例展開探討。報紙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其社會責任。現代報紙在我國的出現是在清朝的末期,從一開始就發揮著“開啟民智”的作用??v觀我國的報業發展史,報紙在傳播新思想、開拓民眾視野、推動社會進步上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后,報紙更是成為傳遞黨的政策和聲音、反映人民群眾訴求和心聲的重要渠道,為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自媒體在短短十幾年間快速崛起,還未完全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因而呈現出種種亂象。一些互聯網平臺上的言論紛繁復雜,但其傳播范圍更廣、傳播速度更快。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尤其是在不需要實名的情況下,許多人毫無顧忌,隨意發言,對社會發展可能產生不利的影響。許多言論,甚至是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并且借助新媒體快速傳播的特點,短時間內使得信息流不斷發酵,引發從眾、跟風、偏激心理。
當前,中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行百里者半九十。愈到接近目標時,愈需要爬坡過坎,需要全社會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理性客觀、包容不同觀點的心態。事實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富裕富足,同樣包含精神層面的進步。在這種情況下,報紙對“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情懷追求,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生活更加美好和諧的責任堅守,在自媒體時代尤為珍貴。在今天這個時代,雖然人們的注意力已經很大程度上轉移到新媒體平臺上,但仍然需要有更多有強烈責任感的媒體來為受眾呈現真實、客觀的信息。
在長期發展中,報紙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支撐體系和流程規范。正是這套支撐體系,保證了新聞產品的基本品質,包括新聞的真實性、稿件邏輯的嚴密性、較低的差錯率等。自媒體時代,這種支撐體系和行為規范的價值日益凸顯。而當下的許多自媒體平臺,似乎已陷入對算法的過度依賴以及對流量的偏執。依靠算法,為不同受眾提供個性化的新聞服務,是一些新媒體平臺迅速贏得用戶、占領市場的“奧妙”所在。但是,過度依賴算法,容易使新聞內容一味迎合受眾口味,屏蔽了觀點不同的信息,受眾獲取的往往是單向度的信息,從而帶來認識的偏差和觀點的偏執。同樣,為了追求流量,一些平臺在分發新聞時放棄了對新聞本身的價值判斷,以聳人聽聞的標題、夸大其詞的內容吸引受眾的點擊,由此導致了內容的低質化。而傳統報紙與此恰恰相反,報紙的發行和閱讀對象是社會大眾,不是某小眾群體,必須從大眾的角度進行傳播,決不能將小眾的利益置于大眾之上。而作為成熟媒體形態的報紙,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操作規程,這些都對新聞的真實性以及報紙的編校質量提供了基礎保障。其對真實性的堅持、對事實的嚴格把關,對出版流程的科學設定以及對責任的追究,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從而保證了新聞的質量,傳遞給受眾的信息是更為全面、真實的。
自媒體時代,報紙的另一個價值也得到了彰顯,就是以專業的“少而精”內容萃取來抵消互聯網海量信息帶來的閱讀迷茫?,F代社會,人們對新聞的需求是剛性的,而且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為迫切。但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信息面前,人們變得無所適從,并且發現,花在互聯網的時間,遠遠超過了以往閱讀報紙等傳統媒體的時間,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但是卻難以獲得有價值的信息。這種情況下,更需要有專業人員對信息進行梳理,去蕪存菁,讓受眾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最有價值的信息。這也給現在的報紙從業者帶來啟示,要有真本領在有限的容量里,給讀者提供最有價值的內容,這是從“紙”上遷移到“網”上必須具備的本領,也是繼續辦好報紙的重要技能。
2020年9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意見》,提出讓分散在線下的力量盡快進軍網上、深入網上,做大做強網絡平臺。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意味著包括報紙在內的傳統媒體要加速向全媒體的轉型。在轉型過程中,傳統媒體一方面要解放思想,秉持開放心態,積極擁抱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信息技術革命成果,加速補足自己的短板。另一方面也要堅守已經證明行之有效的理念、原則,探索在全媒體傳播中如何貫徹、發揚這些理念、原則,在與自媒體的共存共生長中彰顯自己獨特的價值。
媒體說到底做的是輿論工作,發揮著引領社會思潮、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新時代的新聞輿論工作要更好地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必須在全媒體傳播格局的構建中注入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要求的價值觀念,涵養科學、理性、開放、包容的國民心態,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在這一過程中,正在加速向融媒體轉型的傳統媒體義不容辭,應當有所作為,并由此找準在轉型中的自身定位,開辟新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