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菊, 吳 鑫, 李治福, 李世剛
(1.六盤水市種植業發展中心, 貴州 六盤水 553000; 2.貴州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六盤水市中心分校, 貴州 六盤水 553000; 3.盤州市舊營白族彝族苗族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貴州 盤州 561601)
盤州紅米是貴州知名的紅米品牌,已于2016年申請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盤州市得天獨厚的地理及氣候條件為盤州紅米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環境,使得當地紅米具有單寧酸、鋅含量高的特點。近年來,盤州紅米產地范圍內主要種植品種結構單一,再加上組織化程度低,農戶生產的紅米銷路不暢,當地稻谷公司銷路順暢但貨源不足,市場占有率較低,所以迄今為止盤州紅米知名度不高。為解決盤州市紅米種植品種結構比較單一問題,2020年在盤州市開展了5個地方品種及新引進5個紅稻品種(品系)進行比較試驗,以期篩選出產量、品質、抗性等表現較好且適宜當地種植的品種,豐富當地紅米品種類型。
試驗在盤州市舊營鄉羅家田村開展,試驗地面積2 000.5 m2。海拔1 500 m,無前作,肥力中上,地勢平坦,排灌方便。
參試品種(品系)共10個:山里紅1號、霞黃粘、紅粘、牛尾粘、保基小黑稻為地方紅稻,由當地農戶提供,其中以當地主栽品種山里紅1號為對照(CK);紅稻8號、紅陽3號由云南紅河農科院提供;源紅優1818(品系)、內紅優505(品系)由貴州省水稻研究所提供;紅米優稻(香軟型)由貴州大學提供。
隨機區組設計,每個品種對應一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面積20 m2(4 m×5 m),小區間不設走道,重復間走道寬50 cm,四周設保護行4行;行株距為寬行40 cm、窄行30 cm、株距18 cm。每穴3粒谷苗,每小區416穴,折合13 873穴/667m2,栽培管理措施一致。
浸種前將種子攤曬1~2 d,用1%澄清生石灰水泡種2 d后再用清水清洗淘凈即可催芽,用50~60℃水將種子預熱,用濕麻袋把種子包好,再用稻草等保溫在30~35℃,24 h即可催出稻芽。稻芽露出后逐步降溫至20℃左右,攤開種子,在自然條件下煉芽1 d。4月5日播種芽谷50 g /m2,覆蓋細土1 cm,覆蓋無紡布,四周壓緊壓實,做好苗情觀察和病蟲害管理,提前1周將無紡布揭開煉苗,并灌水便于取秧。移栽前試驗田進行三犁三耙,施入農家肥或壓草1 000~1 500 kg/667m2、鈣鎂磷肥50 kg/667m2。秧齡45 d左右,葉齡達4~5葉時移栽,栽插深度小苗不超過2 cm,中苗不超過3 cm,大苗不超過4 cm,做到薄水淺插,全面實行拉繩定距栽插,栽插時做到勻、直、淺、穩、不傷苗。
保證淺水活棵,深水保灌,同時采用生石灰100 kg/667m2均勻撒入田內消毒和改善水田的pH值,不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和農藥,蟲害和病害均采用生物方法防治。根據水稻各生育階段需水量和葉齡、分蘗動態精確灌水。采取“三水三濕一干”灌溉技術,即“寸水插秧,寸水施肥除草治蟲,寸水孕穗開花,濕潤水分蘗,濕潤水幼穗分化,濕潤水灌漿結實,夠苗時排水干田控蘗(莖蘗數達目標穗數85%~90%時)。
記載生育期,調查農藝性狀及抗倒伏性。收獲時根據各品種成熟情況分區單打單曬,實際測定各小區產量,收獲前每個小區進行X形定5點取樣帶回室內進行考種調查。收獲后期對各品種(品系)食味品質進行測評。
從表1看出,紅陽3號全生育期最長,為184 d,比對照晚熟20 d;其次是源紅優1818,全生育期為167 d,比對照晚熟3 d;紅粘和牛尾粘全生育期最短,為139 d,比對照早熟25 d;保基小黑稻全生育期為147 d,比對照早熟17 d;內紅優505全生育期為152 d,比對照早熟12 d;霞黃粘全生育期為153 d,比對照早熟11 d;紅稻8號和紅米優稻(香軟型)與對照相同,均為164 d。

表1 參試紅米品種(品系)的生育期
從表2看出,株高保基小黑稻最高,為176 cm;源紅優1818最矮,為89.4 cm。有效穗數紅稻8號有最多,為21.09萬穗/667m2;牛尾粘最少,僅4.44萬穗/667m2。所有參試品種的群體整齊度均表現為整齊。抗倒伏性保基小黑稻最差,倒伏率40%;其次是霞黃粘,倒伏率10%;其余參試品種抗倒伏性均較好。成熟期轉色除紅陽3號為中外,其余參試品種成熟期轉色均較好。

表2 參試紅米品種(品系)的主要農藝性狀及抗倒伏性
由表3看出,穗長源紅優1818最長,為25.6 cm;紅稻8號最短,為21.0 cm。穗實粒數霞黃粘最高,為219粒;紅稻8號最低,為152粒。穗總粒數紅陽3號最高,為282粒;

表3 參試紅米品種(品系)的經濟性狀
紅稻8號最低,為175粒。結實率紅粘最高,達89.02%;內紅優505最低,為70.01%。空秕粒率內紅優505最高,為29.99%;紅粘最低,為10.98%。千粒重源紅優1818最高,為29.7 g;牛尾粘最低,為19.29 g。理論產量紅粘最高,為643.46 kg/667m2;山里紅1號其次,為461.99 kg/667m2;紅米優稻(香軟型)最低,為305.22 kg/667m2。
從表4看出,平均產量紅粘最高,為576.79 kg/667m2,較對照山里紅1號顯著增產193.01 kg/667m2,增幅50.29%;保基小黑稻其次,為393.03 kg/667m2,較山里紅1號增產9.25 kg/667m2,增幅2.41%;山里紅1號產量第三,為383.78 kg/667m2;其余品種(品系)較山里紅1號均有不同程度減產,其中,內紅優505、紅米優稻(香軟型)產量最低,分別為224.05 kg/667m2、271.65 kg/667m2。

表4 參試紅米品種(品系)的產量
對貴州地方和引進紅稻10個品種(品系)的生育期、株型、抗倒伏性、產量等各性狀進行綜合評價,結果表明:紅粘產量最高,達576.79 kg/667m2,比當地主栽品種山里紅1號增產50.29%,生育期最短(139 d)且各性狀表現較好,適宜較大規模生產;保基小黑稻其次,為393.03 kg/667m2,比山里紅1號增產9.25%,生育期較短(147 d),株高最高但倒伏率達40%,適宜小規模訂單生產;山里紅1號第三,為383.78 kg/667m2,可繼續進行規模生產。內紅優505、紅米優稻(香軟型)產量最低,僅224.05 kg/667m2、271.65 kg/667m2且其他性狀表現較差,不適宜規模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