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學院 張靜
隨著我國旅游業迅猛發展,我國學者對全域旅游這一新時代旅游產業發展戰略展開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鄉村振興背景下,規劃全域旅游,有利用旅游業特有的帶動輻射效應,持續推進區域經濟發展。4月24日,以“新發展格局中的旅游和旅游業新發展格局”為探討主題的2021年中國旅游科學年會在北京舉辦。自2018年,在“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等融入文化和旅游理念的探索實踐下,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十四五”規劃要求旅游業在堅持旅游為民、實施旅游帶動方面做出更大努力。鄉村振興背景下,通過開發旅游帶動整個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基于全域旅游,形成城市、縣域、鄉村等不同空間尺度的全域空間規劃格局,能有效提升競爭力。
人對于新場所的印象,一般來源于該場所周邊的環境、自然特征以及相關的文化特征。而景觀設計同城兼顧了這些要素,并通過對應的景觀元素,如建筑環境、景觀綠化、景觀小品等來體現。全球化、現代化影響下,地域文化豐富的國內景觀設計受到沖擊,現代景觀設計中地域性特色缺失現象嚴重,存在著西方化、雷同化等問題。
規劃具有獨特地域特色的交通沿線景觀,能夠直觀地反映出其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建筑風貌、景觀環境、文化底蘊,對提高環境質量和豐富地域風貌有著重要價值。本文以百色市“兩高兩道”沿線景觀設計為例,對全域旅游視角下融合地域文化的交通廊道景觀設計進行分析研究。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作為新時代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理念和模式,發展研究時間較短。2009年至2015年,我國全域旅游發展初期的研究重點更加偏向于“景點旅游”以及“全域城市化”等方向。直至2016年全國首批262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的公布,全域旅游方面的研究才相應增加。2017年,全域旅游作為兩會熱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推進全域旅游,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在未來推動鄉村旅游發展與經濟振興中有著重要意義。
一般說明某一地方的特色,常以地質地貌、氣候水文、生物資源、民風民俗等方面進行說明,即該地區的地域性特色。地域文化,指一個地區經久不衰的、獨具魅力的、仍有現世意義的文化。地域文化作為國家范圍、民族范圍內的一個分支,是被這一地區社會群體所認同的具有一定價值的文化。地域文化景觀的概念產生起于遺產保護,在《世界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公約》第一章中明確指出,至20世紀七十年代,研究者們開始了以景觀為基礎的地域文化探索工作。美國人文地理學的景觀學派創立者索爾,C.O.(1889~1975)界定了地域文化景觀,隨著后期發展研究,地域文化景觀包含了人文與自然的綜合性、明顯的地域獨特性、多層次影響的現世性等特點。
在景觀設計中,一般用廊道來帶指具有線性或帶形景觀的生態系統空間類型和基本空間元素。而高鐵線、公路等條狀地帶,也屬于景觀廊道范疇。“兩高兩道”(即高鐵高速、國道省道),隨著經濟繁榮、城市發展,自從1988年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再2020年底達到了16.1萬公里。自從1999年我國建成第一條符合國際鐵路聯盟定義,即運營速度不小于200公里/小時的高速鐵路——廣深線建成后,2003年建成第一條符合TB10621-2014的高速鐵路秦沈線,2008年建成運營速度350公里/小時的城際高速鐵路京津城際線,2010年第一條正式命名為高速線的高速鐵路京廣高速線武廣段,高鐵作為一項基礎設施飛快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景觀廊道兼具分割景觀與連接區塊的作用,在景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通過廊道的連接,可以將“兩高兩道”(即高鐵高速、國道省道)沿線的零散景點、景區串聯起來,形成集點成線、集線成面的整體性旅游資源,通過節點、線路、域面的綜合協調發展促進區域旅游資源的整合,可實現交通沿線地域文化保護、旅游經濟發展、區域生態保護的多贏。
2018年,作為鄉村振興戰略之一,廣西發布《“生態宜居·美麗壯鄉”鄉村風貌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擬通過對全區村莊風貌的整治,改善廣西農村人居環境。2021年,為鞏固拓展前期鄉村風貌整治成果,推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廣西發布了《2021年度廣西鄉村風貌提升工作實施方案》,要求綜合整治、美化環境,傳承文化、突出特色,大力推進鄉村風貌提升。通過本次計劃,將人居環境整治、特色塑造與產業發展結合推進,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將生態環境、文化資源、特色風貌等方面的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培育鄉村旅游新業態。(圖1)

圖1 百色站(圖片來源:網絡)
2021年百色市發布的《百色市重要交通沿線鎮容村貌改造提升工作方案》中要求從2021年起,重點打造13條重要交通沿線鄉村風貌提升示范帶,2022年年底前高鐵沿線和高速公路沿線“兩高”示范帶全部完成。《方案》中強調規劃設計需要按照百色文化特色,堅持重視文化,重塑地方傳統特色,打造有坡屋頂、有基本元素、有基本格調、有基本色彩的風貌改造,從點到線、從線到面推進重要交通沿線鎮容村貌改造工作,打造富有特色的百色重要交通沿線鄉村風貌提升示范帶。(圖2)

圖2 百色市13條重要交通沿線示范帶(圖片來源:作者)
一個地區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動植物資源等,為其提供了地域性文化景觀設計的物質基礎。要改善交通沿線景觀,融合地域文化進行保護與再創造,必須遵守地方自然條件。百色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澄碧湖、古龍山大峽谷、喀斯特漏斗群、樂業大石圍等一系列優質自然景觀。城市及鄉村作為全域旅游網中的重要交通景觀節點,其文化是由本地歷史文化、城建文化為主構成的。百色市“兩高兩道”沿線,擁有多處遺址,如舊州古鎮,靖西十二道門,那坡弄平炮臺,平孟歌坪等勝跡。此外,百色地區擁有布洛陀、壯族織錦技藝、獅舞、瑤族金鑼舞等為代表的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域旅游具有地域性特征。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做地域性文化景觀規劃,合理的布局和優化景觀配置,關注地域性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地域性文化景觀,打造“節點—線路—域面”全域旅游格局,有利于推進沿線旅游經濟發展;有利于促進鄉村風貌提升,推進鄉村振興。優秀傳統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有利于對地域文化的保護;有利于改善交通沿線景觀環境,保持好良好的生態環境。
交通沿線景觀是一項線形工程,沿線經過不同地域文化的地區,沿線的景觀成為各省市對外展示的窗口。響應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倡導,重點打造道路沿線的綠化工程項目,從沿線景觀綠化與景觀節點出發,打造地域特色景觀,增加景觀的識別性,提升特色沿線景觀環境與地區形象。
“兩高兩道”道路景觀,沿線長、沿線文化豐富等特點,作為主要道路沿線重要景觀構成,要形成“節點—線路—域面”全域旅游格局,需要統一規劃設計。統一規劃包含了主要線路規劃、節點規劃與統一元素,打造區域內具有旅游、文化、生態多重功能的景觀廊道網,需從整體出發,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才能構建符合全域旅游需求、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道路景觀。目前百色市“兩高兩道”規劃已經由政府牽頭,完成了初步整治,后期需按照沿線景觀節點以及廊道進行全面規劃、合理布局,融入地域性文化,打造特色重要道路沿線景觀。
全域性和地域性設計要求“兩高兩道”沿線景觀規劃設計時,充分考慮當地的歷史文脈,兼顧地域特色繼承。道路沿線景觀,主要通過視覺對人產生較大的影響。一般視覺化的直接表述是符號化運用,對于景觀構架、顏色、圖案、布局、肌理等表征,通過傳統元素來增加沿線景觀的可識別性。百色地域文化豐富,“兩高兩道”沿線以確定的元素和形態為基礎,達到區域文化的統一。輔助各節點地域文化代表性元素,適當補充小節點的文化特色,進一步豐富景觀表現。通過地域性文化景觀的塑造,結合山形水勢、自然風光,鄉村景觀、鄉土文化,塑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觀廊道。
地域性景觀在設計的過程中,關注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做到景觀設計與自然生態相協調。在規劃時,盡量減少對交通沿線完好的自然環境的影響,保護場地肌理,塑造生態節約型景觀,減少挖方和地形的堆砌。構建具有地域性特點的綠化景觀,應該選擇具有地域特點的本土綠化樹種。經過自然選擇和淘汰,本土植物能更好地適應當地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同時也體現當地的自然文化特點。此外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物種,能很好展示當地的自然文化特色,有效地避免綠化景觀設計趨同化、單一化。
在全球化、國際化、現代化的影響下,景觀設計趨同性越來越嚴重,各地區景觀設計表現單一化,缺乏特色。全域旅游背景下,為推進旅游資源優化,打造“節點—線路—域面”全域旅游格局,應當在景觀設計中順應地域自然環境,提高交通沿線景觀的生態效益,融入地域文化以增強沿線景觀的文化內涵,提升景觀辨識度與競爭力,推動旅游發展,鞏固鄉村振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