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何亞倫,胡晶,魏萍,劉洋,周嵐
國際疼痛研究協會將疼痛定義為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伴有實質或潛在的組織損傷[1]。數據顯示,在伊拉克戰爭中,僅25%的傷員疼痛得到及時控制[2]。 戰傷疼痛若不能有效緩解,不僅削減戰斗力,且急性疼痛易轉變成慢性疼痛,嚴重影響傷員康復[3]。 疼痛管理是指以達到疼痛治療的最佳效果為目的,對止痛治療進行組織、計劃、協調和控制[4]。 美軍在戰術戰傷救治(TCCC)體系中強調戰場鎮痛管理的核心內容并制定基本流程及應用對象[5]。 目前我軍戰傷疼痛管理體系尚處于理論階段,缺少戰傷疼痛知識掌握情況數據,尤其是戰地救護人員的戰傷管理水平情況[6]。 因此,本研究通過了解某部隊醫院醫務人員對戰傷疼痛管理態度以及疼痛相關知識掌握現況,為我軍戰傷疼痛管理體系構建及培訓方案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通過便利抽樣法,對上海某部隊三甲醫院169名醫務人員進行問卷調查。 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取得執業資格的醫生或護士;(2)目前或曾經在臨床一線工作;(3)工作年限≥1 年;(4)自愿參加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實習、見習、進修的醫生或護士。
1.2.1 一般資料 在取得授權后,參考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研制的疼痛管理態度和知識調查問卷一般資料部分[7],對本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及戰傷疼痛管理經歷進行調查。
1.2.2 疼痛管理知識和態度調查問卷(knowledge and attitudes survey regarding pain, KASRP) KAS?RP 問卷由美國學者Ferrell 和McCaffery 根據相關疼痛指南設計。 本研究選用于文華等[7]漢化修訂的2014 版KASRP(Cronbach′s α 系數為0.736,內容效度0.97)。 問卷1 ~22 為是非題,23 ~37 為單選題,38 ~39 為案例分析,共41 個條目,涵蓋疼痛評估處理、用藥原則及情景模擬等。 問卷正確率 =(答對條目數/ 總條目數) ×100%,正確率>80%為合格,表明研究對象疼痛管理態度、疼痛知識掌握較好[8];每個條目的答對(錯)人數比率=[某條目答對(錯)的人數/ 總人數] ×100%。
1.2.3 調查方法 向研究對象解釋本研究目的及意義,通過現場自愿掃描問卷星鏈接,由研究者協助及監督完成問卷的填寫。
通過問卷星調取后臺數據,問卷完成率低于90%視為無效問卷,予以剔除。 使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描述,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描述,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earson 相關、方差分析、LDS 事后比較(post hoc tests,PHT)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調查169 名醫務人員,有效回收問卷169 份,回收率為100%。 本研究中該部隊醫院醫護人員在校期間、工作后接受一般疼痛管理知識教育比例較高,但大多數人員在校或工作后未接受戰傷疼痛知識教育。 該部隊醫院醫務人員對各類戰傷疼痛管理知識了解需求超過70%,但無途徑可獲取戰傷疼痛管理知識。 見表1。

表1 某部隊醫院169 名醫務人員對戰傷疼痛管理知識需求
本調查中絕大多數部隊醫務人員在臨床疼痛管理實踐中會使用疼痛評估工具進行常規篩查、評估、記錄,主動向患者進行疼痛知識健康教育,但仍有33.1%的人員認為使用疼痛評估工具存在困難,見表2。

表2 某部隊醫院169 名醫務人員臨床疼痛管理現況
疼痛管理知識的平均正確率為50.56%,所有人員均未合格(正確率>80%為合格),半數以上人員正確率波動在40% ~60%(見表3)。 41 個問題僅7 項正確率合格,正確率最低的3 題分別為實際案例分析題39、38 及17 題,正確率分別為5.92%、13.61%及8.88%。

表3 某部隊醫院169 名醫護人員KASRP 問卷正確率人數分布情況
2.4.1 不同人口學特征的某部隊醫院醫護人員疼痛管理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本次調查中,不同年齡段、性別、學歷、職稱、所從事崗位、專業工作年限、崗位工作年限醫務人員疼痛管理知識答對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不同人口學特征的某部隊醫院169 名醫護人員疼痛管理知識正確率比較(±s)

表4 不同人口學特征的某部隊醫院169 名醫護人員疼痛管理知識正確率比較(±s)
指標分組人數 正確率(%) t/F 值 P 值年齡≤25 歲5746 ±86.819 <0.01 26 ~30 歲5151 ±8 31 ~35 歲2253 ±11 36 ~40 歲2657 ±7 41 ~45 歲953 ±11>45 歲452 ±14性別男3654 ±92.399 0.018女13350 ±9學歷大專6447 ±89.740 <0.01本科7251 ±10研究生及以上3356 ±9職稱初級職稱12048 ±912.157 <0.01中級職稱3756 ±8高級職稱1254 ±11崗位醫生3656 ±93.820 <0.01護理13349 ±9本專業工作年限 ≤5 年7947 ±86.836 <0.01 6 ~10 年4453 ±9 11 ~15 年2655 ±10 16 ~20 年1453 ±10>20 年656 ±13
2.4.2 不同經歷的部隊某醫院醫務人員對疼痛管理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本研究中,進行臨床疼痛常規篩查和評估的醫務人員疼痛管理知識正確率較高,與未進行臨床疼痛常規篩查和評估的醫務人員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學習或工作經歷對疼痛知識正確率無顯著影響。 見表5。
表5 不同學習、工作經歷的某部隊醫院169 名醫務人員KASRP 問卷答對率比較(±s)

表5 不同學習、工作經歷的某部隊醫院169 名醫務人員KASRP 問卷答對率比較(±s)
注:KASRP 問卷為疼痛管理知識和態度調查問卷
指標分組 人數 正確率(%) t/F 值 P 值在校接受戰傷疼痛知識教育 有2148 ±11-1.161 0.247無14851 ±9工作后接受戰傷疼痛管理知識教育有2849 ±11-0.713 0.477無14151 ±9各種渠道獲取戰傷疼痛知識 有4152 ±91.119 0.265無12850 ±9戰傷疼痛知識培訓必要性有12851 ±100.825 0.410無4149 ±9疼痛評估工具的實際應用有14551 ±90.176 0.860無2250 ±9臨床疼痛常規篩查和評估有14951 ±102.082 0.039無2046 ±8臨床疼痛狀況記錄有15151 ±9-0.058 0.954無1851 ±9臨床疼痛知識健康教育有15251 ±90.551 0.582無1749 ±10
部隊醫務人員是戰場及后方救援的中堅力量,掌握戰傷疼痛管理相關知識對提升我軍后勤人員救援能力及保證戰場作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中,某部隊醫院醫務人員大多數在校或工作期間從未有過戰傷疼痛管理的相關知識培訓,也缺乏學習途徑,這與某些研究結果一致,戰傷疼痛知識學習途徑十分匱乏[9]。 而在本次調查中,128 名醫務人員認為十分有必要進行戰傷疼痛教育,尤其對用藥、治療、護理及處理流程的培訓表現出強烈需求。
目前我軍出臺戰傷疼痛管理專家共識,對戰傷疼痛分級管理給出建議,但還沒有詳細方案。 美軍戰傷疼痛分級管理詳細闡述了不同情境下疼痛管理角色、疼痛評估、鎮痛藥物的選擇及使用方法等,內容簡明且實用性較強,具有實際參考價值[10]。 我軍疼痛管理裝備已配備對乙酰氨基酚、嗎啡等基本鎮痛藥物,各級人員需了解各類鎮痛藥物及其使用方法[11]。 相關部門應結合部隊醫務人員疼痛管理知識水平現況及需求,細化戰傷疼痛管理流程,完善戰傷疼痛管理專家共識。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169 名部隊醫務人員疼痛管理知識的平均正確率僅為50.56%,該部隊醫務人員疼痛知識掌握為一般水平[7,12]。 但根據Ferrell 和MeCaffery 設定的KASRP 問卷合格標準(正確率應為80%),所有人員均未及格,這表明本調查中部隊醫務人員對疼痛知識教育掌握不到位,需加強培訓與考核。
在疼痛管理實踐中,對于原因明確的疼痛,多數醫務人員能夠給予鎮痛治療,但鎮痛是否及時、到位以及如何選用鎮痛藥物仍缺乏規范化培訓[13]。 本研究中80%以上的醫務人員臨床疼痛管理行為自評較為滿意,認為會在臨床實踐中規范化進行疼痛評估、篩查、記錄與教育。 但實際案例分析題38題、39 題和17 題,測評如何評估及處理患者疼痛,正確率均較低。 而在戰場環境下,傷員的疼痛處理比臨床更為復雜,需對實際環境、傷情、藥物等迅速做出判斷。 因此對于部隊醫務人員,戰傷疼痛管理培訓需緊密結合實踐并重視實踐考核,模擬各類戰創傷情景,對相應人員定期進行理論及實踐培訓考核,從而培養理論扎實、操作一流的戰傷疼痛管理人員。
本研究結果中不同層級、不同背景的部隊醫務人員對于疼痛知識的掌握有所差距,學歷碩士及以上、中級職稱、工作年限在11 ~15 年的醫務人員正確率更高,且醫生的正確率顯著高于護士。 而對于某些特殊知識點,大部分醫務人員仍停留在傳統認知上,如17 題考察對不明原因的急性疼痛的認識和處理,僅8.88%人員給出正確答案。 4 題考察疼痛評估及中重度疼痛對患者的影響,僅24.85%答案正確。 這樣的結果表明該部隊醫院醫務人員對于急性疼痛、疼痛評估及影響掌握嚴重不到位。
目前疼痛管理規范中已明確,對于一些急癥如骨折、梗阻或穿孔等引起的疼痛,及時鎮痛可幫助患者配合醫務人員進行檢查找到病因[14]。 但教科書目前未更新該知識點,仍建議明確病因后鎮痛,忽略了患者的主觀感受,較多醫務人員不接受給予患者及時鎮痛的診療方案[15]。 因此,對部隊醫務人員的臨床疼痛管理培訓是有積極意義的,需注意相關知識點更新,尤其是在急性疼痛處理、疼痛評估與記錄及鎮痛理念上,制定適合戰場環境的疼痛管理策略,改變醫務人員對于疼痛評估、處理的傳統思維[16]。其次在培訓方案上,可根據培訓對象能級、職責及分工不同進行分級特性化培訓,尤其應加強對中低學歷或職稱、工作時間短的醫務人員及護理人員的培訓和考核,提升部隊醫務人員戰傷疼痛管理水平。
本研究發現該部隊醫院醫務人員幾乎未接受過系統的戰傷疼痛管理培訓,對戰傷疼痛管理教育需求強烈且態度積極。 雖然醫務人員有過疼痛知識教育經歷,但對疼痛專業知識掌握較差且臨床實踐效果不佳,尤其對于急性疼痛評估及處理仍停留在傳統認知上。 有效的戰傷疼痛管理可提高我軍作戰實力,對應我軍新型作戰方式及設備藥物更新,目前急需制定詳細的戰傷疼痛管理培訓方案,并對各級備戰人員進行戰傷疼痛知識培訓及模擬實踐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