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佳,湯曉冬,王琳,李偉紅
中醫體質是人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征[1]。 研究表明,一般人群具有不同的體質類型,不同地域、性別、年齡等的人群,體質特點也有差異[2]。 通過對特定人群進行體質辨識,從“治未病”出發,有助于為其提供中醫個體化健康管理,達到“未病先防”的目的[3]。 某島礁遠離大陸,四面環海,常年高溫、高濕、高鹽,而官兵們衛國戍邊長期駐島,其中醫體質可能因惡劣環境的影響而出現改變,但近年來關于特殊地域對體質影響的研究甚少。 島礁官兵的體質類型是反映疾病易感性和傾向性的重要標志,而其體質狀態直接關乎我軍戰斗力。 因此,為了解該島礁官兵的中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對474 名官兵進行了中醫體質調查,以期為進一步有針對性的干預提供參考。
1.1 調查對象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某島礁現役軍人及文職人員,且告知本次研究目的后自愿接受調查者。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橫斷面抽樣調查。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和中醫體質類型。 (1)基本信息調查:包括性別、年齡、本次守礁時間等。 (2)中醫體質類型調查:采用中華中醫藥學會2009 年頒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回答該表中所有問題,每一問題按5 級評分,計算原始分及轉化分;再依據《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4]標準判定體質類型。該量表共包括9 種體質類型: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和特稟質。 其中,除平和質外,其余8 種體質類型被認定為單一偏頗體質,同時具備2 種或2 種以上單一偏頗體質被認定為兼夾體質。
1.3 質量控制 調查前對工作人員及調查對象進行中醫體質知識普及,說明問卷的填寫方法及要求。問卷由調查對象自行填寫,或由調查員逐條詢問后代填。 填寫完畢當場收回,并由調查員逐項核查,剔除不合格者,確保資料完整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0.0 軟件進行分析,P<0. 05 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采用構成比(Pearson’χ2test)描述不同守礁時間的中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再進一步應用對應分析方法分析樣本總體中不同守礁時間與中醫體質類型的關系。
共發放調查問卷500 份,回收合格問卷474 份,合格率占94.8%。 474 名官兵均為男性,年齡19 ~34 歲,本次守礁時間1 個月至15 個月不等。
474 例被調查官兵中,平和質298 例,占62.87%,其次分別為兼夾質93 例(19.62%)、氣郁質31 例(6.54%)、痰濕質23 例(4. 85%)、濕熱質10 例(2.11%)。 不同守礁時間的中醫體質類型分布不同(χ2=63.047,P<0.01)。 可見,某島礁官兵的中醫體質以平和質占比最多。 但隨著守礁時間的延長,平和質占比呈遞減趨勢;兼夾質、氣郁質及痰濕質呈遞增趨勢,尤以兼夾質增長明顯。 見表1。

表1 不同守礁時間的官兵中醫體質類型構成比較[例(%)]
使用對應分析進一步探索不同守礁時間與中醫體質類型的關系。 對應分析認為,前n個維度的累計貢獻率達到一定數量(一般認為達到70%以上)即可以顯示原始資料的大部分信息。 本研究維度分析顯示,第1 維度、第2 維度分別解釋了總信息量的94.4%和5.6%,總解釋率達100%。 因此,前2 個維度的慣量累計貢獻比例達100%,能夠顯示原始資料的信息。 見表2。 再進一步分析比較各個變量的各個點在空間的分布情況,發現距離較近的點之間有聯系。 通常散點間距離越近,表示關聯傾向越明顯。 如圖1 所示,從橫軸方向看,不同守礁時間的中醫體質類型存在差異:守礁1 ~5 個月及守礁6 ~10 個月均與平和質關聯性較強,守礁6 ~10 個月與痰濕質、濕熱質等偏頗體質關聯性較強;守礁11 ~15 個月與兼夾質、氣郁質等關聯性較強。 見圖1。

表2 不同守礁時間的官兵中醫體質類型對應分析結果比較

圖1 不同守礁時間的官兵中醫體質類型對應分析
中醫體質學說認為,中醫體質是人體在先天和后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綜合特質,可表現為對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轉歸中的某種傾向性[1]。 有研究發現,偏頗體質可能是亞健康狀態的危險因素之一[5]。 多項研究證明,通過中醫體質辨識后再進行個體化干預,可糾正偏頗體質,并有助于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復發[6?8]。 軍人的健康是我國軍事及國防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軍隊中進行中醫體質調查并對偏頗體質者給予針對性指導干預,對提高我軍戰斗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某島礁氣候環境惡劣,而官兵常需長期駐島,其健康狀況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 研究發現,中醫體質與疾病及生活習慣有關[9]。 當人處于特殊的極端的環境后,體質評分會發生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與所處的環境特性有關[10]。 本研究中,共計調查某島礁官兵474 例,其中平和質298 例(平和質是一種陰陽氣血調和的體質類型,以體態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為主要特征),占比62.87%,提示某島礁官兵的整體體質狀況良好,這與軍人中醫體質類型分布狀況基本一致[11];偏頗體質占比37.13%,其中兼夾質93 例(19.62%)、氣郁質31 例(6.54%)、痰濕質23 例(4.85%),提示有部分官兵體質出現偏頗,或已出現亞健康狀態,患病風險增加。
本研究調查發現,不同守礁時間的官兵中醫體質類型分布不同,且隨著守礁時間的延長,平和質占比呈遞減趨勢,兼夾質、氣郁質及痰濕質呈遞增趨勢,尤以兼夾質增長明顯,提示守礁時間的長短與島礁官兵的中醫體質類型存在一定關聯性。 長期處于島礁環境下,官兵體質易轉化為兼夾質、氣郁質及痰濕質。 此外,由不同守礁時間的官兵中醫體質類型對應分析可知,守礁1 ~5 個月及守礁6 ~10 個月均與平和質關聯性較強,而守礁11 ~15 個月與平和質關聯性不大,提示平和質的穩定性與守礁時間長短有關,守礁時間越長,官兵體質越容易出現偏頗;守礁1 ~5 個月與陽虛質、特稟質間散點距離相近,因陽虛質、特稟質樣本量較小,故考慮其關聯性有待進一步觀察;守礁6 ~10 個月與痰濕質、濕熱質等偏頗體質關聯性較強,考慮島礁地處熱帶,四面環海,暑、濕之邪易侵襲人體,加之飲食上偏嗜肥甘厚膩、冷飲等,易損傷脾胃,脾胃失運則釀濕生痰,久之易轉變為以面部油脂多、多汗、口黏苔膩為主要表現的痰濕質和以面垢油光、易生痤瘡、身重困倦、大便黏滯不爽為主要表現的濕熱質;守礁11 ~15 個月與兼夾質、氣郁質等關聯性較強,考慮島礁處于祖國前線,且地域狹小,官兵平時任務繁重,工作生活單調,可供娛樂的條件有限,加之長期駐島,遠離親人,情志不得疏泄,難免氣機郁滯,久之則形成以神情抑郁、煩悶不樂、憂慮脆弱為主要表現的氣郁質;守礁日久,由于氣候、環境、飲食、情緒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易導致多種體質相兼出現而形成兼夾質。
綜上,某島礁官兵的中醫體質以平和質為主;不同守礁時間的官兵其中醫體質主要類型不同,守礁時間的長短與島礁官兵的中醫體質類型存在關聯性。 根據不同守礁時間易出現的體質類型,針對性地進行體質調理指導和干預,可有效預防疾病,促進健康。 這對增強我軍人員體質、提高我軍戰斗力有深遠的意義。 因樣本量受限,本研究未對兼夾質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有一定局限性,待今后進一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