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玨
黃石愛康醫院放射科,湖北黃石 435000
盆腔良性多囊性病變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女性盆腔疾病,多發生于患者卵巢部位。盆腔良性多囊性病變對患者身體并不會造成嚴重影響,且并不影響生命安全,但為提高患者生殖健康,仍需對患者采取治療干預[1]。由于女性盆腔良性多囊性病變早期并無臨床特征,因此不易確診,需采取CT或MRI診斷對患者的疾病類型進行確診,以便于對患者開展進一步的治療[2]。CT以及MRI均用于臨床診斷多種疾病,能夠對患者病變部位進行詳細的觀察,診斷準確率高,但對于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優勢一直存在爭議,近年來,有學者將螺旋CT與MRI聯合使用對盆腔良性多囊性病變患者進行檢查,取得了較高的臨床診斷準確率、靈敏度及特異度,為臨床醫師治療患者提供了可靠的診斷依據[3]。基于此,該研究隨機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該院收治的50例盆腔良性多囊性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CT和MRI診斷,旨為臨床診斷患者疾病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50例盆腔良性多囊性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均采取CT及MRI檢查,按照檢查方式分為CT組和CT+MRI組。50例患者中,均為女性,年齡24~75歲,平均(56.2±2.4)歲。
納入標準:均知情研究內容并自愿加入研究者;該次研究經由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均由病理診斷確診為盆腔良性多囊性病變者;臨床資料完整者。
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異常、心血管疾病、其他婦科良惡性腫瘤等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不積極配合研究者。
CT檢查方式:所有患者采取仰臥位,型號:GE64排。參數設置:設置CT儀器電壓為120KV,電流250 mA,層厚5 mm。使用碘海醇(H20100020,300 mg I/mL)作為增強對比劑,1.5 mL/kg,注射速度控制在3 mL/s,對患者的盆腔部位進行平掃檢查,掃描完成后對圖像信息進行提取整理,觀察患者盆腔部位病變情況。
MRI檢查方式:采用三維T1WI-FS進行快速小角度擾相梯度回波,矩陣設置為320×320,層厚為2 mm,層間距為0.4 mm,翻轉角度分別設置為5、10、15,總掃描時相為30期,掃描時相時間為5 min,第一時相結束時需注射碘海醇(H20100020,300 mg I/mL)進行檢查。掃描完成后對圖像信息進行提取整理,觀察患者盆腔部位病變情況。
以手術病理檢查為金標準,分析兩種檢查結果診斷準確率(準確、漏診以及誤診率)、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以及陰性預測值、疾病檢出率(包括內膜異位、結核性盆腔炎、輸卵管積水、淋巴管瘤、卵巢膿腫、卵巢粘液性囊腺瘤發病率)。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CT組患者診斷準確率80.0%低于CT+MRI組患者診斷準確率9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診斷準確率對比[n(%)]
CT+MRI組患者內膜異位、結核性盆腔炎、輸卵管積水、淋巴管瘤、卵巢膿腫、卵巢粘液性囊腺瘤點發病率明顯高于CT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疾病檢出率對比[n(%)]
相較于CT組患者,CT+MRI組患者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以及陰性預測值對比[n(%)]
盆腔多囊性病變主要是由于患者長時間受到炎癥刺激盆腔粘連,等造成的,多見卵巢腫瘤或輸卵管病變,屬于良性病變,呈囊狀,發病年齡不受限。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的不斷變化,盆腔良性多囊性病變患病率逐年增長,對患者生殖健康及心理健康帶來嚴重影響,因此如何提高患者疾病診斷準確率,確定合理的治療方式,提高臨床療效已經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盆腔多囊性病變早期囊腫較小,且多數并無顯著臨床特征和癥狀,只是在進行婦科檢查時發現,隨著患者疾病的發展可逐漸表現為腹脹等癥狀,可見囊腫邊界清楚[4-5]。一般情況下,卵巢等器官位于盆腔深部,因此在患者出現囊性病變早期時并不易被發現,隨著疾病進展逐漸發展至晚期,加重了患者病情,所需治療時間更長,治療費用更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在臨床以往的疾病診斷中,由于盆腔良性多囊性病變診療難度較大,多容易出現疾病誤診或漏診現象,對患者的疾病治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6-8]。影像學檢查是目前臨床常見的疾病診斷方式,包括B超、CT、MRI、腹部平片等檢查,通過影像學檢查對患者盆腔內病變情況進行觀察,方便醫師確定合理的治療手段,同樣在患者治療后也可通過影像學檢查觀察患者治療療效,更換治療方案,以達到預期的治療目標。CT檢查是指利用X線束對機體進行不同層面的掃查,對患者體內使用高壓注射器經靜脈注入水溶性有機碘劑形成密度差后,對病變部位的顯影更加清楚,可清晰、具體的檢查患者的疾病情況,方便醫師對患者疾病類型確診,也可在疾病治療后應用在患者療效的診斷中[9-11]。CT診斷具有無創、可重復等優勢,相較于手術病理檢查患者更容易接受。此外,有關文獻研究表明,CT檢查也能對惡性病變的病灶部位進行詳細的觀察,對患者病灶是否轉移也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MRI診斷具有高靈敏度及特異性,在不同疾病診斷中,MRI表現出的信號并不類似,根據盆腔良性多囊性病變患者的疾病類型不同,患者表現出的影像學信號也不相同[12-13]。不僅如此,MRI診斷下,診斷圖像清晰,能夠對患者病變部位的血流等情況進行詳細的觀察,能夠準確觀察病灶部位的囊性部分信號情況,也可觀察囊內容物含量及其黏稠度,在患者良惡性病變診斷中作用效果明顯[14-16]。有學者研究數據表明,相較于CT診斷,MRI診斷將更有利于觀察到患者病灶部位的影像學特征,從而對患者的良惡性、疾病類型等進行確診,而將其聯合CT診斷將更能對患者的病變具體情況進行觀察,為臨床醫師在盆腔良性多囊性病變患者的診斷及治療中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17-18]。
該次研究選取該院收治的盆腔良性多囊性病變患者,采用CT聯合MRI診斷,研究數據表明,相較于CT組患者診斷準確率80.0%,CT+MRI組患者診斷準確96.0%明顯更高(P<0.05),由此可見,相較于單獨采用CT進行檢查,聯合MRI檢查將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疾病診斷準確率;不僅如此,在該次研究中還發現,CT組檢測方式下,檢出內膜異位、結核性盆腔炎、輸卵管積水、淋巴管瘤、卵巢膿腫、卵巢粘液性囊腺瘤發病率分別為10.0%、12.0%、18.0%、24.0%、10.0%、6.0%,CT+MRI組分別為10.0%、20.0%、18.0%、24.0%、10.0%、14.0%,CT+MRI組患者疾病類性檢測總準確率明顯高于CT組患者(P<0.05),由此可見,MRI聯合CT診斷將能夠明顯提高醫師對患者疾病的診斷準確率并進行分型,通過兩種診斷措施能夠對盆腔處病變情況進行觀察,分析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方便醫師制訂更合理的治療措施。相較于CT組患者靈敏度80.0%、特異度84.0%、陽性預測值80.0%、陰性預測值80.0%,CT+MRI組患者靈敏度96.0%、特異度98.0%、陽性預測值100.0%、陰性預測值96.0%明顯更高(P<0.05),可見,螺旋CT聯合MRI檢查具有較高的靈敏度、特異度,其陰性、陽性預測值明顯更高,臨床可利用CT聯合MRI檢查對患者疾病類型確診,以便于為患者制訂更加合理的治療方案。
在張慧[19]的研究中,將收治的女性盆腔囊性病變患者采用MRI以及CT檢查,分析兩種不同檢驗下患者的疾病診斷準確率,在該學者的研究數據中可見,MRI診斷準確率90.5%顯著高于CT診斷準確率80.0%。由該學者研究數據可見,在盆腔良性多囊性病變患者的臨床診斷中,對患者采用MRI檢測將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疾病診斷的準確率,臨床也可在患者的疾病診斷中采用CT聯合MRI診斷,可顯著提升疾病診斷的準確性及診斷質量,從而幫助臨床醫師對患者的疾病類型進行確診并對患者采取進一步的治療措施。
在郭健等[20]的研究中,將收治的女性盆腔囊性病變患者采用MRI及CT檢查,研究可見,觀察組32例患者定位診斷準確率96.88%,定性診斷準確率93.75%;對照組68例患者定位診斷準確率94.12%,定性診斷準確率76.47%,由該學者研究數據可見,對盆腔囊性病變患者采用螺旋CT聯合MRI檢查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疾病診斷準確率及手術前的定性檢查率,方便臨床醫師制訂更加合理的手術方案,以達到提高患者臨床療效的目的。
在伍海金[21]的研究中,將收治的女性盆腔囊性病變患者采用MRI及CT檢查,分析兩種影像檢查在患者疾病診斷中的作用,研究可見,53例患者中子宮內膜異位囊腫14例、卵巢囊腺瘤17例(其中漿液性囊腺瘤11例,黏液性囊腺瘤6例)、卵巢黃體囊腫5例、盆腔感染性病變8例(其中盆腔膿腫5例,輸卵管積液3例)、畸胎瘤7例、淋巴管瘤2例;其CT及MRI表現各有一定特征性。由該學者研究數據可見,針對女性盆腔囊性病變患者采用MRI及CT檢查可明顯提高患者疾病診斷準確率,并通過對患者患處的觀察判斷疾病類型,方便醫師對患者的治療,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在盆腔良性多囊性病變患者的臨床診斷中采用CT聯合MRI檢測將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疾病診斷準確率,相較于單獨采用CT檢查更有利于對患者的疾病類型進行確診,通過聯合檢查方便醫師對患者做出進一步的治療措施,使治療方案更貼合疾病,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