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長永
摘 要:隨著文化傳承意識的不斷增強,有效保存各類歷史文物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博物館作為主要的征集、陳列、收藏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場所之一,對于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種新興技術開始滲入博物館的管理行列,其中最凸顯的數字化技術已經引起了各個博物館的關注,如何用數字化技術來提高文物保護與管理效率成為重點工作之一。文章以此為切入點,以濟寧市博物館為例,探討其數字化保護與管理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從相應角度提出改善建議,希望對濟寧市博物館優化保護與管理措施提供借鑒與思考。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管理
0 引言
經濟水平提升的背后必然是精神文化水平需求增長,博物館儼然成為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場所之一,人們可以在這里獲得歷史的養分,也可以在這里獲得其走向美好生活的助力。作為博物館應當如何優化管理理念,用更高效、便捷的數字化服務水平來提升大眾的滿意度,同時助力數字化保護與管理效率的提升,筆者將以濟寧市博物館為例展開思考與探究。
1 濟寧市博物館概況
濟寧市博物館新館位于山東省濟寧市太白湖新區文化中心,坐落于風景秀麗的太白湖畔,由世界著名建筑設計大師馬里奧·博塔主持設計。整體建筑具有極強的幾何感,建筑面積為27237.73平方米,地上一共四層,高度近30米。除了基本的陳列區之外,為了迎合時代需求,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館內還設置了教育交流區、行政辦公區、訪客服務區、設備用房以及技術研究區等,實現了在收藏、保護、展示、科研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另一個層次的提升,為濟寧市民更高層次精神文化的需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濟寧市博物館館藏文物數字化保護現狀
國家文物局為了加強對文物的保護不斷出臺政策,引導相關部門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濟寧市博物館作為濟寧市文化中心之一,不斷踐行上級主管部門的工作理念和要求。在數字化采集、數字化服務、數字化展示等方面不斷推陳出新,還將數字化采集的相關信息提交到國家文物局,這為博物館數字化保護與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礎。但是由于自身財力和人力方面的限制,濟寧市博物館一直受困于影像采集、影像管理等方面的進一步發展。近幾年也在嘗試各種突破,其中,三維技術的引入打破了這一困境并初有成效,如利用三維技術實現對于文物數據的精確采集、保存高質量的影像資料等。但從總體來看,濟寧市博物館的數字化資源管理、展示及服務方面還是有所欠缺。
3 濟寧市博物館數字化保護與管理目前存在的問題
濟寧市博物館作為濟寧市文物收藏及展覽的主要場所,擁有數量龐大的文物,但是傳統管理方式欠科學、服務理念與時代發展不符等客觀情況,都制約著其數字化保護與管理的效率。雖然濟寧市博物館近幾年不斷地引入數字化技術,嘗試從管理與保護方面實現一定的突破,但效果卻不盡理想,以下為筆者結合工作經驗對濟寧市博物館當前在數字化保護與管理方面的不足進行的梳理探討。
3.1 數字化采集亟待從“二維”走向“三維”
保護文物是文物生命延續的重要方式,如何能夠在其被破壞、滅失之前盡可能地留下“原貌”至關重要。博物館作為征集、陳列、收藏文物的重要場所之一,如何降低損耗、提高遺留率是其中的研究重點。就當前來看,濟寧市博物館使用的是二維采集技術,盡可能地去收集、整理、記錄更多的文物遺產信息,但是受到人力、財力等各方面的影響還沒有過多地引入其他數字化技術,只保存了二維采集效果圖(圖1)。
隨著技術進步的趨勢,只有積極運用數字化采集技術,才能突破傳統文物保護方式的制約,更真實地保留文物原貌,實現長久流傳的目標。當前三維數字化采集技術發展迅速,不僅可以更高效地研究文物,還可以更好地體現文物保護、修復與傳承的價值,讓魯文化能夠借助這些文物的傳承而歷久彌新,圖2即三維數字化采集技術采集效果圖。
經過電子采集數據合成后的三維文物影像與原有的二維圖片比較,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三維數字化采集對于文物的原貌恢復更加高效、直觀,這對于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修復,尤其在紡織品、書畫、青銅器方面有顯著效果。關于如何能夠盡快引入和推廣三維數字化采集系統,構建符合濟寧市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的體系是未來研究、發展的重中之重。
3.2 數字化資源管理與展示缺乏平臺支持
從整體來看,濟寧市博物館當前數字化技術引入不夠、數字化程度偏低,主要是因為還沒有完善的數字資源管理系統,即信息化平臺能力較差。想要更好地開展資源整理、收集與展示等方面的工作,需要高水準的平臺支持。例如,高清圖片、三維模型、高清視頻如何存儲的問題;珍貴文物如何更加高效地面向大眾的問題。當前濟寧市博物館的數字資源管理與展示平臺只是初步搭建完成,僅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簡單操作,還不夠規范、標準、現代化,從系統運行穩定性、頁面設計科學性和管理便捷性來說遠遠不夠,亟待引入專業的數字化技術、網絡技術、虛擬技術以及相關的專業人員和配套設施來助力這一平臺的搭建與運行。
3.3 數字化資源存儲缺乏效率
資源存儲對于數字化管理來說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就濟寧市博物館來說,當前缺乏人力、物力支持,而且由于文物的獨有性、特有性,目前引入的技術有限,因而很多資源的記載仍依賴手工,這就給高效錄入、安全保管留下了隱患。同時,對目前已經形成的數字化文物資源,如果想要實現數字化的存儲必然要依靠現代化的存儲平臺和網絡系統,從而降低移動硬盤所帶來的風險,利用數字化技術讓存儲工作更加高效、快捷。尤其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文物流失或者消亡的概率越來越大,如何實現更加高效、安全的存儲對于考古、修復等工作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4 濟寧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策略
濟寧市博物館作為山東省文博系統近幾年快速發展的活躍組成部分,如何緊跟時代發展,在文物保護與管理方面實現質的飛躍值得深入研究,這不僅是山東省對它的期待,也是博物館發展對它的要求。經過深入思考,筆者從文物保護必要性的角度出發提出如下幾種保護與管理策略,希望對濟寧市博物館數字化進程的推進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4.1 優化制度,強化保護與管理
博物館在運用數字化技術保護及管理文物的過程中,應建立起數字化建設工作的長效機制,這樣才能確保文物保護工作走上規范化之路。在運用數字化對文物進行保護的過程中,需要應用如圖像處理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虛擬修復技術、數字化建模技術等,而應用這些技術無法脫離技術支持以及物質保障,博物館單方面難以完成這項工作。博物館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給予博物館大力支持,才能真正將這些技術應用于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工作中。同時,為了避免在文物保護過程中出現保存操作不當或是電子數據信息出錯等現象,博物館必須制定明確的數字化文物處理流程,依托系統的制度建設,實現對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的規范。
4.2 技術引入和構建資源庫并行
4.2.1 引入三維掃描技術
三維掃描是通過對文物三維立體角度的數字化采集的過程,對于文物的真實度還原更高,也更加有利于文物的長遠保護,還為數字化保護提供了更加精準的數據支持,尤其是在文物修復和傳承方面更具參考價值。因此,筆者認為濟寧市博物館應當重視三維掃描技術的引入,從資金方面、技術人員方面予以不斷的補充與完善,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引入三維掃描技術研發團隊。總之,引入三維掃描技術可以克服二維掃描的不全面性,還可以為實現智能修復、數字博覽奠定基礎。
4.2.2 建立三維數字化資源庫
為了提升數字化保護效果、管理水平,還可以嘗試結合濟寧市博物館實際需求構建三維數字化資源庫,從而提高數字化資源的利用率。這是信息技術的產物,也是博物館文物相關資源管理與利用的基礎。基本由SOA架構、雙向數據通信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技術搭建而成,需要極高的穩定性,同時要根據館方的實際業務需要,進行靈活的自定義與二次開發及模塊化部署,以更加契合館方的使用習慣,實現館藏藏品資源的網絡化、信息化管理,提高藏品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觀眾對博物館及其展品的認知程度。
三維數字化資源庫的建立是一次信息存儲與管理的嘗試,是文物遺產得以傳承的根本。通過資源庫可以將藏品的立體圖像、視頻、音頻、文字等加以分類存儲,便于調閱研究,同時還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實現數字化的服務水平。筆者預設了三維數字化資源庫功能:第一,可將藏品本體與藏品的圖片、影像、3D、文字等信息一一綁定,并通過系統模塊化和建立映射模型,較好地解決藏品文字信息和影像信息分別存儲但又嚴格對應的難點,突破瀏覽的瓶頸。主要功能包括藏品高級影像管理、藏品3D管理、藏品圖像管理、論文研究管理、考古資料管理等功能。在藏品影像存儲與管理方面,可以支持高清、普清、反轉片、Cruse掃描、藏品卡片、三維、視頻和其他等八大類影像數據的管理工作。第二,系統管理子系統是系統各項參數與管理配置模塊的集合,通過系統管理可以確保系統正常穩定運行。系統管理模塊包括單位管理、角色管理、用戶管理、權限管理、日志管理等模塊。
4.3 延展文物數字資源運用,體現信息化文物價值
立足于濟寧市博物館收藏、展示、研究和教育職能的發揮,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文化參觀需求,以基礎軟硬件設備和應用支撐環境為基礎,以觀眾服務、觀眾管理和觀眾大數據統計分析為核心,通過自助導覽服務系統、團隊講解系統和票務系統、客流系統的開發,把收集、整理、存儲的文物數字化資源利用起來,為不同觀眾提供多樣化服務,進一步延伸博物館觀眾服務層次、提高服務水平,最終打造出濟寧市博物館高水平、連貫性、統一協調的智慧博物館系統平臺。
5 總結
綜上所述,保護文物是民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興旺的基礎。文物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過往,對于未來的發展也有著無形的推動力,人們通過了解文物的過程可以體會過往、展望未來,博物館作為文物保護與管理的重要場所承擔著重大責任。本文以濟寧市博物館為例,探索了其當前在數字化保護與管理方面的不足,從制度、技術等角度出發提出優化策略,希望對濟寧市博物館館藏價值的發揮以及可持續性發展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黃雨涵.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數字化保護[J].大眾文藝,2021(17):27-28.
[2]徐光霽.博物館數字化建設與文物管理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21(17):108-109.
[3]葉阿娜.博物館館藏文物數字化保護研究—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為例[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21(4):96-101.
[4]練潔,李娉,趙星宇.革命文物元數據標準研究[J].中國博物館,2021(3):12-19,142.
[5]吳煒棟.南宋御街遺址交互虛擬活化—以“嚴官巷為例”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播的前期調研和實施方案研發[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14):166-168.
[6]張亞曉.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J].今古文創,2021(27):110-111.
[7]盧松柏.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J].網絡安全和信息化,2021(7):23-24.
[8]耿然.館藏文物及博物館的數字化管理探討[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12):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