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遠輝
摘 要:鹽津夷都山宋烏蒙王都城遺址是昭通市轄區內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宋烏蒙王都城遺址,認真保護夷都山宋烏蒙王都城遺址和發掘其歷史文化價值,對于研究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產生、發展、興盛乃至衰亡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而保護和發掘鹽津夷都山宋烏蒙王都城遺址歷史文化價值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作者對鹽津夷都山宋烏蒙王都城遺址的位置、現狀及歷史形成等進行了初步考查,并形成文字,以吸引廣大愛好古文化的人士加入鹽津夷都山宋烏蒙王都城遺址的保護發掘活動。
關鍵詞:夷都山;烏蒙王都城;遺址;考查;思考
夷都山宋烏蒙王都城遺址(圖1)所在地鹽津縣位于昭通市北朱提江岸川滇水陸孔道上,因具漁、鹽之利,古代稱為“鹽井”。秦代常頞在此開鑿“五尺道”,鹽津成為中原王朝經略邊疆的重要門戶。漢晉時期鹽津地區經濟繁榮,目前發現這一時期規模較大的崖墓群十余處。唐代御史中丞袁滋出使南詔途經這里,留下了著名的“唐袁滋題記摩崖”。
以宋烏蒙王都城遺址為中心的夷都山廣泛分布著宋至明時期的文化遺跡,內容豐富,分布面積約5平方千米,反映出在這一時期當地一度是烏蒙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當時的宋代中央王朝對北方遼、西夏連連用兵,王朝內政冗兵、冗官,使國力積貧、積弱,無力兼顧西南,采取以夷制夷的方法,冊封烏蒙,實施中央集權統治。烏蒙這一區域特別是鹽津縣在宋至明時期民族間的交流、融合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為我們研究古代城鎮建設提供了大量翔實的實物資料。20世紀80年代,烏蒙王阿杓墓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初,鹽津縣委、縣政府制定了《夷都山烏蒙王阿杓墓及都城遺址搶救性保護規劃》。昭通市文物管理所和鹽津縣文化部門組織人員對夷都山宋烏蒙王阿杓墓及都城遺址進行深入考查,筆者有幸參與了考查,現將考查情況記錄于后,僅供參考。
1 夷都山宋烏蒙王都城遺址的位置及現狀
夷都山宋烏蒙王都城遺址所在地鹽津縣普洱鎮原名普洱渡,元代設站,是川滇水陸交通重要碼頭。夷都山呈椅子形,南下懸崖峭壁臨朱提江,軍事上有易守難攻之勢。山上緩坡,溝壑縱橫,水源豐富,面積約5平方千米,壤土肥沃,宜于農作。山上居民基本為漢族,以原烏蒙王后裔現為漢族的羅姓族人為多。宋代烏蒙地區相對封閉,部落較多,族源復雜,不同民族以各自的生存方式適應自然,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
夷都山宋烏蒙王都城遺址當地居民稱為“王城”,位于鹽津縣普洱鎮小洞村夷都山石馬埂,北緯28°16′11″,東經104°11′40″,海拔730米。石馬埂為東高西低的長條形小土丘,土丘南、北兩側環繞著筧水溝和瓦房溝,溪流潺潺,終年不涸。由筧水溝和瓦房溝交匯處的一條小路順著土丘往上走約350米可以直達夷都山宋烏蒙王都城遺址。
夷都山宋烏蒙王都城遺址地面暴露的建筑遺跡沿石馬埂坡勢按中軸線由西向東列三重堂式的布局,由于城址廢棄已久,許多建筑遺跡模糊,經查勘,初步確定烏蒙王都城的面積約6000平方米,現存有都城西門,但毀壞嚴重,僅剩右側的石門柱。西門北側殘存一段石墻,墻體用不規則大石壘砌,石墻長約16米、高約60厘米。城內馬廄、刑臺和一至三重堂的遺存與遺跡依稀可辨,僅第三重堂石臺基和臺階保存較好。遺址中散亂地丟棄著石柱礎和大量雕花的石構件、繩紋瓦片等文物,并有石碾槽、水缸等生活用品。石柱礎有60多個,柱礎直徑為0.30~0.65米,反映了都城內建筑物體量龐大。遺址的斷面深淺不一,文化層厚0.5~1.2米,由于未對文化層進行清理,其內涵不太清楚。文化層斷面可見一些建筑殘損構件和大量繩紋瓦片。據當地村民介紹,遺址內分布有正堂、中堂、前堂、糧倉、馬廄等建筑及刑臺,四周分別用不規則的大石壘砌城墻,西面修筑西城門,東面正堂后修筑一道小門,其后建有花園,整個遺址內的建筑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結合一些古鏡式柱礎石推測,都城遺址一直延續到明代烏蒙軍民府統治時期。該遺址曾出土磨光石斧,充分說明古代先民們在此生活時間很久。
2 夷都山宋烏蒙王都城的歷史
烏蒙是民族部落的稱謂,烏蒙山因烏蒙部落得名。烏蒙山為金沙江與南盤江的分水嶺,呈東北、西南向,磅礴綿亙于云南省東北部和貴州省西部,海拔2300米左右。處于烏蒙山區的昭通市,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土質肥沃,礦藏資源豐富,為各時期不同經濟類型的民族生產生活提供了條件。烏蒙王都城由于交通不便相對封閉,部落林立,民族眾多,是金沙江中下游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區域。
烏蒙稱謂的形成,學術界一般認為最早見于東晉。《華陽國志》記:“自朱提(昭通)至僰道(四川宜賓)有水步道……盤羊、烏櫳氣與天通。”烏櫳即烏蒙,處于云南昭通與四川宜賓之間。唐代滇東部分的民族統稱為東爨烏蠻,《新唐書·兩爨蠻傳》記:“烏蠻與南詔世為婚姻,其中分七部落,一曰阿芋路,居曲州、靖州故地;二曰阿猛;三曰夔山;四曰暴蠻;五曰盧鹿蠻,二部落,分保竹子嶺;六曰磨彌斂;七曰勿鄧。”其中,阿猛是烏蒙的同音異字。宋代烏蒙強盛,《宋史·蠻夷四》記:“黎州諸蠻,凡十二種……烏蒙蠻,在州東南千里……敘州三路蠻,西北曰董蠻,正西曰石門部(地理位置在當今鹽津縣豆沙關亦稱石門關),東南曰南廣蠻,俗椎髻、披氈、佩刀居必柵棚,不喜耕稼,多畜牧,其人精悍善戰斗,自馬湖(四川雷波)南廣(云南鎮雄)諸族皆畏之。”
宋代由于中央王朝對北方遼、西夏連連用兵,王朝內政冗兵、冗官,使國力積貧、積弱,無力兼顧西南。云南境內,大理國興起與中原王朝抗衡,大理國以洱海為中心,滇東北唐時的烏蠻地區處于宋與大理國的緩沖地帶,地方勢力坐大,烏蒙部落崛起。宋代烏蒙地區游離于宋與大理國之間,學術界認為《大理三十七部會盟碑》記載了大理合三十七部鎮壓滇東北“烏蠻七部落”的事件。烏蠻阿杓被宋神宗封為烏蒙王,這一史實《明一統志》《蜀中廣記》等書均有記載。《明一統志》烏蒙軍民府記:“唐時烏蠻仲牟由之裔阿統遷于此,至十一世孫烏蒙始強,號烏蒙部。宋時封阿杓為烏蒙王。”元代開始以烏蒙設治,至清代易名昭通。
在鹽津縣普洱鎮小洞村夷都山,一直流傳著宋封烏蒙王阿杓的故事,當地人也將石門關稱為“羅杓關”。民國《鹽津縣志·采訪》記:“鹽津縣河西大同鄉夷都山有夷酋墓復若夏屋,外立石像俗稱蠻子墳。……大同鄉夷都山上石馬崗古墓,據鄉人羅煥章稱是阿杓疑冢,相傳阿杓系羅世來此之祖,原本漢族,因與夷女結合遂為漢父夷母,至阿杓善撫眾,故封為王。……宋熙寧七年(1074年)江西羅杓奉命征夷,亂平,封為烏蒙王,賜姓祿,至元封為耆老將軍指揮使,明仍舊。烏撒夷亂,被調讓職其弟,故相傳羅兄祿弟。……羅氏起屬土著名籍,后世恥烏蒙為夷地,遂誤傳。”夷渡山即夷都山,鹽津縣志所記烏蒙王事均采自現存編撰于清乾隆年的夷都山羅姓的《羅氏宗譜》。縣志和宗譜都置疑烏蒙王漢姓羅,實為夷姓祿,是因“恥烏蒙為夷地”而改為漢姓。延至近代,祿和諧音的盧、龍、隴姓多是昭通原住少數民族的大姓。
3 夷都山宋烏蒙王阿杓墓歷史文化考查
宋烏蒙王阿杓墓(圖2)是夷都山宋烏蒙王都城遺址的重要標志。烏蒙王阿杓墓位于夷都山宋烏蒙王都城遺址東面約100米處,其左后方相鄰約15米另有兩座石室墓。烏蒙王阿杓墓封土覆蓋呈丘狀,高3.5米,直徑12米。墓前立半月形碑額、長方形帶座石碑,通高2.17米。碑額高浮雕二龍戲寶,碑面兩側陰刻卷草紋,中間無字。碑前方形拜石,四邊浮雕花卉。碑正前方左右兩側立石馬、石羊、石虎、石望柱各二(圖3),除望柱僅存基座外,石像完好地立于原位。石像和碑額云龍造型均形體肥碩、巨目突出、刻工圓鈍,具有唐宋時期的雕刻風格。《宋史·兇禮三》記:“又按《會要》,勛戚大臣薨卒……墳所有石羊、虎、望柱各二,三品以上加石人二人。”烏蒙王阿杓墓葬制符合宋代“勛戚大臣薨卒”的等級。阿杓墓前碑無字,羅氏族人稱因是夷王,不成正統。此說或與武則天墓前無字碑有相似原因,故羅氏族人“恥烏蒙為夷地”趨附漢姓。
阿杓墓1991年被盜,現場僅留下12件墓內隨葬品。經由盜洞進入墓室調查,墓室為石構長方形雙室,兩室面積相當,長3.2米,寬1.6米,最高1.7米。墓頂石板搭成人字形,地面無鋪設。主墓室(左室)兩側及后壁陽刻瓶花圖案。后壁正中鑿龕,龕上陽刻交椅圖案并涂朱。主墓室左側置整石鑿成的棺臺,長2米,寬0.8米,四周側面陽刻蓮瓣紋,棺臺上殘留有人骨。主墓室墓門為雙扇槅扇門,門上陽刻四出錢紋和卷葉圖案,穿帶銅環門閂。距墓門0.4米用石墻封堵。整個墓內雕刻造型優美、線條流暢、工藝精細。墓室形制仿地上實用建筑,反映出了宋代墓葬的特點。
墓內殘存的器物有帶蓋黑底素三彩瓷梅瓶2件、釉陶罐5件、釉陶碗1件、銅燈臺2件、錫罐2件。其中,帶蓋黑底素三彩瓷梅瓶(圖4),肩徑只略大于底徑,具有宋代梅瓶的造型風格。
以宋烏蒙王都城遺址為中心,夷都山上和附近地區還分布多處宋至明時期的文物點,重要的有位于宋烏蒙王都城遺址西南約1000米的明代烏蒙軍民府時期的將軍墓陵區。陵區分布著封土堆直徑5米、高3米以上的大墓12座,暴露的可見石砌墓室。其中一座有碑銘“皇明佐烏蒙軍民府事鎮遠將軍指揮使西湖羅公之神道”最大的墓封土堆直徑達15米,高3米,暴露的石墓室多達8個,墓室中有鏨刻精美的蓮花紋石龕。
4 夷都山宋烏蒙王都城遺址保護開發建議
通過對夷都山宋烏蒙王都城遺址文化考查和2021年3月由云南省考古所對此為期三個月的清理發掘,更好地為研究和開發打下基礎。在下一步的保護和開發中,筆者建議:
①整理論證。對出土的文物進行清理、修復、繪畫、論證報告撰寫等,多方面討論、佐證其曾經的社會、經濟、文化等的歷史價值。
②保護措施。清理發掘后進一步制定近期、中期、遠期保護方案和目標,劃定范圍,制定標志和說明牌,爭取專項資金、專人管理等。
③申報級別。把現保護級別提升為市、省、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提高其知名度和地位。
④定位規劃。把遺址形象定位為如“烏蒙王都城遺址公園”,以烏蒙王都城遺址為中心,編寫《夷都山宋烏蒙王都城遺址片區旅游開發規劃》,進行項目策劃、宣傳推介,將其建設打造為真正的遺址公園,使其成為繼豆沙古鎮后昆水黃金線上的又一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