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經濟概念引入我國時間不長,隨著2018年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國家支持灣區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相繼落地,引發學術界和政商界對灣區經濟的高度關注。灣區經濟作為一國或一地區改革開放的戰略制高點,在我國灣區及所在區域更是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和經濟中心集中地。本專題報告聚焦環渤海、滬杭甬和粵港澳三大灣區的44個樣本城市的金融競爭力評價,通過對三大灣區樣本城市各層級指標得分排名,分析樣本城市的發展共性和差異性,探討樣本城市金融競爭力提升的規律性。關于三大灣區樣本城市選擇依據、覆蓋范圍和劃分界定,請參見課題組發表在2019年《銀行家》雜志大灣區系列研究報告對大灣區地理空間范圍的界定。
中國三大灣區樣本城市金融競爭力評價綜述
根據課題組研究界定,環渤海大灣區、滬杭甬大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共計包含44個樣本城市(以下統稱為“樣本城市”)。關于三大灣區樣本城市、非灣區樣本城市和中國內地全部樣本城市樣本數、評價總分、總分排名及三大維度總分位次見表1。
評價總體態勢,三大灣區樣本城市總體各項指標得分及排名都顯著領先非灣區城市以及中國內地全部樣本城市。從三大灣區之間比較,各項指標得分以及排名是滬杭甬大灣區全面領先于粵港澳大灣區(內地樣本部分),同時全面領先環渤海大灣區。這種排名差異反映出三大灣區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產業結構特征, 也與入選樣本城市數量存在相關性。粵港澳大灣區幾乎覆蓋了整個珠三角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后社會經濟發展典范。滬杭甬大灣區也是全國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長三角地區的核心區域。相比之下,環渤海大灣區樣本城市發展不均衡,內部差異較大,除少數一二線城市外,大部分屬于發展水平一般的樣本城市(見表2)。
我國三大灣區44個樣本城市覆蓋了京滬深穗四大一線城市和天津、杭州、青島、蘇州等多個實力雄厚的“新一線”城市, 其金融競爭力評價總分與總分排名在全部290個內地樣本城市中位于第一方陣,是中國經濟金融活動的“中樞”。評價總分與總分排名在全國平均水平之后的樣本城市是環渤海大灣區中的東北地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邊緣地區,其中錦州、秦皇島等環渤海樣本城市金融競爭力總分排名嚴重落后于公眾對其城市綜合實力的認知,可以看出北方沿海地區經濟不景氣對金融競爭力排名帶來的負面影響。
環渤海大灣區樣本城市金融競爭力分析
2019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環渤海大灣區發展被人大代表熱議。根據課題組研究界定,環渤海大灣區包括環渤海沿岸三省兩市的遼東半島、京津唐和山東半島三大城市群,其樣本城市包括京津兩個直轄市、遼中南11個地市、河北東部北部6個地市和山東半島8個地市,共計27個樣本城市。
灣區內部樣本城市總體分布特征
從27個樣本城市總分排名情況看,環渤海地區作為我國北方經濟核心地帶,在城市金融競爭力維度方面總體優于全國平均水平,高于平均值樣本城市數量的三分之二,有4個樣本城市進入或者靠近前20名。但相比其他兩大灣區樣本城市排名卻相對靠后,相對中西部內陸地區的領先幅度并不顯著,且存在被持續趕超的態勢。京津兩大國家中心城市得分排名遙遙領先,但第二梯隊樣本城市實力欠佳,在經濟金融領域,該地區缺少強二線樣本城市,二三線城市普遍存在短板。青島經濟實力較為突出,但現代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競爭力有待提升,金融優化指標排名相對靠后;濟南金融相關指標領先省內其他樣本地市,綜合發展水平僅次于青島。大連受東北經濟大環境影響,經濟增長乏力,沈陽金融增量指標較為滯后,成為全國副省級城市的罕見個案。
在省會城市之外的樣本城市層面,環渤海南北兩岸呈現出截然反差,南岸山東半島樣本城市經濟體量較大,發展水平處于中上游,但金融業發展優勢不明顯,其中以傳統工業為主體的樣本城市濱州最為突出,其優化指標同基礎指標之間存在懸殊的排名。環渤海北岸樣本城市與東北老工業城市類似,呈現出經濟增長和發展水平不突出但金融特征顯著的特點,特別是錦州和營口兩個區域次中心工業城市,金融業發展水平顯著脫離現實經濟基本面,可能是長期以來積累的存量資源發揮了作用。環渤海西岸河北相關樣本城市中,滄州、唐山和保定分項指標得分排名情況比較接近山東的樣本城市,秦皇島和承德更接近東北樣本城市。特別是傳統重工業城市唐山,受經濟周期和產業環保政策影響, 實體部門不景氣導致金融服務業發展滯后,其金融優化指標排名全國倒數5名,嚴重落后其城市經濟水準。
樣本城市代表性二級指標排名對比
按照本課題設定的評價指標體系,共計有16個二級指標,其中發展指標(包括三個次一級指標)項下共有10個二級指標。由于各灣區有自身的發展形態以及自成一體的內在特征,為此報告選擇10個發展指標下二級指標中的6個進行比較分析。如金融要素權重最高的是各類金融機構網點,本身同城市規模人口高度相關對比價值不大,所以三大灣區的二級指標對比都未涉及;環渤海大灣區樣本城市所在的北方地區,GDP含金量普遍偏高,特別是樣本城市最多的遼寧省GDP含金量排名全國前三,民富民生等是相對優勢領域,為此不再比較城市治理二級指標,其他指標類同(見表3)。
首先,從優化指標對比看,金融濃度指標在環渤海大灣區南北兩側的27個樣本城市分化格外明顯,深入發掘其原因可以清晰地看到各樣本城市金融競爭力與實體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在我國間接融資主導的金融結構中,金融增加值主要來源于銀行信貸機構從實體部門及居民融資中獲得利差。因此,該指標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受準入監管的金融行業的“商品服務”產出規模,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融資對象實體部門資本類生產要素投入的成本核算結果。如果樣本城市金融濃度細分指標顯著領先總體競爭力,反映出資本投入產出效率低下,可能的原因主要是產業部門資本有機構成偏重、發展能級偏低以及產業升級滯后。較為典型的案例是東北地區傳統工業城市,金融濃度比例過高的原因是由于經濟不景氣導致當地企業財務負擔過重,依賴金融機構輸血。與之相對應的另一極端案例是青島、煙臺等樣本城市則是經濟起步較早,本地企業資本積累充足,且當地產業升級企業擴張受阻邊際投資收益下降,相對而言信貸融資需求不迫切,由此形成金融增加值比重偏低。為此,金融相關指標的差異是各樣本城市產業結構和經濟周期不同所致。
其次,從基礎指標對比看,27個樣本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大體對應,但遼東半島樣本城市存貸款排名和經濟總量排名差距懸殊,遼陽和錦州兩個二級指標排名甚至相差100多分,屬不同檔位。從中不難看出,由于東北傳統工業城市經濟不景氣,歷史積累的存量資本無法轉化為現實的生產性資本,金融要素資源的閑置對實體經濟的拉動作用仍在日趨弱化,樣本城市面臨著嚴峻的轉型升級問題。
再次,從發展指標對比看,27個樣本城市的資本規模同經濟體量比較對應,沒有特殊案例。金融效率指標排名同前段中的金融濃度指標類似,不同發展特征樣本城市之間排名和實際情況存在背離。此部分樣本城市的金融生態指標排名分化明顯。除京津兩大中心城市和省會副省級城市外,排名偏前的城市大體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依托港口區位優勢形成的區域要素資源流通重鎮的秦皇島和營口;另一類是東營、濱州和遼陽等依托資源優勢形成的石化橡膠棉紡鋁業等的特色產業集群,通過實業發展反哺金融業。
由于環渤海大灣區以內循環結構為主導,外貿規模指標與滬杭甬大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樣本城市相比并不突出。在經濟效率指標部分,傳統工業城市排名普遍靠后,特別是在老工業基地集中的樣本城市尤為明顯,但同為老工業城市的青島此項指標排名卻一枝獨秀,是全國同類城市充分利用對外開放的區位政策優勢,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樣板城市。環渤海大灣區最需要關注的指標是發展環境,作為反應區域營商環境或投資軟環境的指標,除北京、青島外總體表現不盡如人意,特別是東北地區的樣本城市排名靠后。不可忽視的事實是,整個北方沿海樣本城市,由于經濟不景氣與區域營商環境的正相關因素,所謂“投資不過山海關”的民間說法雖然失之偏頗,但也反映出公眾輿論的負面認知。為此,要提升環渤海大灣區樣本城市的金融競爭力,不僅需要金融機構注入更多要素資源,更需要地方政府努力改善營商“軟環境”。
滬杭甬大灣區樣本城市金融競爭力分析
2018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爐,來自長三角省市的代表也提議把滬杭甬大灣區建設列入國家發展規劃。根據課題組研究界定,滬杭甬大灣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東部地區和浙江省東部、北部地區,共計8個樣本城市。
大灣區內部樣本城市總體分布特征
從8個樣本城市評價總分與總分排名分析,滬杭甬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版圖中最活躍的經濟發展高地——長三角經濟區的核心地帶,在2020年全國經濟總量前十位城市中占三席。在城市金融競爭力以及三大維度競爭力指標方面,顯著高于其他大灣區樣本城市以及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在體現金融業發展程度的優化指標和體現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的發展指標方面,8個樣本城市都位列中國290個內地樣本城市前50。可見滬杭甬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比較均衡,樣本城市得分和一級指標水平沒有短板。在三大維度指標分化方面,寧波、紹興等產業實力突出而金融實力相對薄弱的樣本城市優化指標相對于環渤海和粵港澳大灣區同類樣本城市更具優勢,這也反映出相比其他大灣區,滬杭甬大灣區民間金融活動比較活躍,但容易出現實體經濟脫實向虛的傾向。
樣本城市代表性二級指標排名對比
同前面對比分析,滬杭甬大灣區坐擁全國資源要素稟賦最豐富的長三角地利之便,本地產業發展主要依靠高端外資及國內重大項目引入,因此體現本地資本利用的金融效率指標及其他三個解釋性不強的二級指標不被選入(見表4)。
首先,從優化指標對比看,金融濃度指標上海和杭州兩個一線、新一線城市排名突出,但蘇州、寧波和紹興等實體經濟實力雄厚的產業城市,排名顯著落后于自身實力。其中原因除上部分對環渤海大灣區同一情況說明外,長三角沿海城市相比較北方沿海城市,區域融資結構還存在某些方面的特殊規律。長三角本地企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異常活躍,民間私募股權投資也蓬勃發展,特別是蘇州、寧波和紹興等樣本城市上市公司密集,進而當地經濟發展中直接融資比重相對全國其他地區偏高。以場內資本市場為媒介的直接融資不同于屬地機構管理的銀行信貸,金融業務可以直接跳出屬地管轄限制。其融資行為中產生的金融附加值,記錄到券商中介機構、投資資管機構和交易所自身等相關行業從業主體上面,而這些機構主要分布于京滬深等一線城市。上述城市實體部門的直接融資活動跳過本地金融部門,直接為一線城市貢獻金融增加值,某種程度解釋了京滬深金融增加值全國占比遠遠超過其自身經濟規模占比。融資結構的差異也是導致部分發達樣本城市的金融增加值規模排名顯著偏離實體經濟體量排名的主要原因。金融密度8個指標都高居290個內地樣本城市前列。但舟山由于經濟總量偏小,金融增長速度稍顯落后。
其次,從基礎指標對比看,8個樣本城市總體排名相對均衡,其中蘇州作為工廠化、園區化生產性城市,存貸款規模排名有些落后于其經濟體量。而作為亞洲商品貿易港樞紐的舟山,地方財政依托發達的要素市場體系,財政規模排名顯著高于經濟體量排名。
再次,從發展指標對比看,資本規模特別是資本市場相關指標是長三角樣本城市金融競爭力優勢領域。在金融生態二級指標對比方面,除了滬杭兩大中心城市排名領先外,寧波和舟山共同構成全球第一大港口,并依托得天獨厚的港口物流條件,要素流通及配套金融服務行業高度發達,兩地樣本城市這一指標排名格外搶眼;相比之下,雖然蘇州、紹興和嘉興等長三角經濟強市也擁有眾多全國知名的要素交易市場,但偏于腹地的區位劣勢導致相關行業規模相對本地經濟體量購買力不突出,拉低了二級指標排名。
滬杭甬大灣區在外貿規模方面,作為世界制造業中心和全球產業鏈的重要樞紐,區內各樣本城市外貿規模都十分可觀,特別是寧波市作為外貿出口大市,貢獻了巨大的國際貿易順差;對比之下,上海和蘇州則更多以進口貿易為主。在經濟效率二級指標方面類似于其他大灣區特點,新興臨港型城市舟山除外,其他樣本城市作為傳統工業城市,整體排名普遍偏后,但也顯著優于北方內陸同類樣本城市。在城市治理指標方面,滬杭甬大灣區樣本城市地方財力都比較雄厚,外來人口比例也要低于粵港澳大灣區,豐厚的財力確保了本地各項社會民生指標遙遙領先全國。衡量地區營商環境的城市環境二級指標也是一大亮點,除了作為全國典范的滬蘇杭甬四市外,嘉興作為快速崛起的普通樣本城市,這一指標也躋身全國前二十強,體現出當地政府部門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帶來的產業轉移契機,強化地區營商環境優化,帶來更多的高質量投資項目的落地生根。
粵港澳大灣區樣本城市金融競爭力分析
2018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正式升級成為國家戰略。規劃明確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涵蓋廣東省珠三角地區九個城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即通常所說的“9+2”城市群。基于前文所述的數據可得性原則,本部分僅對比分析廣東省九個樣本城市的得分及排名。
大灣區內部樣本城市總體分布特征
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部分9個樣本城市是公眾認知中的廣東珠三角地區九市,這九個城市占據廣東全省經濟規模的大半部分,總體發展水平與廣東非珠三角地區存在懸殊差距,并且經濟比重還有不斷提升的勢頭。深圳作為我國正在崛起的現代化中心城市,金融競爭力各項排名都位列京滬之后排位第三,符合公眾預期。廣州作為我國綜合經濟實力雄厚、發展水平很高的全國性金融中心城市,在反映金融競爭力的優化指標特別是金融濃度指標的排名背離總體排名,從而拉低了總體排名。這種類似情況也存在于很多經濟體量巨大、發展水平較高但金融業優勢不突出的樣本城市,如廣東省內的東莞、佛山和惠州等傳統工業城市,前文提及的環渤海大灣區的青島、濰坊和煙臺,滬杭甬大灣區的寧波、蘇州等樣本城市。總體而言,環渤海大灣區呈現出少數領先城市與多數落后城市的兩極分化,形成正金字塔分布特征。滬杭甬大灣區樣本城市數量不多,但經濟體量巨大的中心城市占比過半,總體格局呈現出頭重腳輕的倒金字塔特征。相比之下,粵港澳大灣區9個樣本城市,呈現出不同規模體量、不同功能定位、不同發展層級城市相對合理分布的特征。
樣本城市代表性二級指標排名對比
同前文的對比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因為產業分工橫跨境內外,經濟外向型程度高,因數據原因國內商業貿易的金融生態二級指標不被選入,珠三角地區外來流動人口多,以常住人口為主的城市管理統計指標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城市治理二級指標也不選入(見表5)。
首先,從優化指標對比看,作為反映城市金融屬性的二級指標,金融濃度指標樣本城市呈現出顯著的區間分化。廣州作為我國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有別于莞惠佛等功能單一的制造業城市,金融濃度指標排名依然靠后,背后深層次原因值得進一步挖掘。廣州是全國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最大的省會城市,也是擁有多家多業態全國性金融機構總部的省會城市。通常情況下,省會城市作為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機構總部和分支機構所在地,主導著省內重大投融資項目以及金融要素資源分配,因此省會樣本城市金融競爭力指標要顯著高于其他經濟中心城市以及經濟水平較高的普通城市。但廣州金融濃度和金融效率指標卻反而相對落后,這可能也與廣東總體經濟發展形態有關。
廣東珠三角地區由于經濟起步較早,業已進入后工業化社會,與主要依賴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的中西部省份相比,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長年低于40%,顯著低于福建、山東和江蘇等其他沿海經濟大省。從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看,廣東更多依賴外地民間資本以及吸收外資,國家投資比重不火。結合前述的分析,廣東全省呈現出“低投入、高產出”的發展態勢,這種宏觀經濟格局表現在金融業比重方面,反而使得廣州低于部分高投資特征顯著的中西部省會城市。大灣區普通樣本城市中山、江門的金融濃度指標排名偏高,可能的原因是兩地作為國內最大的僑鄉之一和港澳同胞祖籍地,改革開放早期集聚了大量僑匯,導致本地民間資金規模顯著高于經濟體量。
其次,從基礎指標對比看,作為全國一線城市的廣州財政收入排名落后于經濟體量排名,顯示出產業結構亟待提升。佛山、東莞和肇慶三市雖然經濟發展水平有差異,但經濟體量排名均高于其他兩項排名,同樣出現三地產業層次不高的特征。對比珠海、中山和惠州則是銀行存貸款和地方財政收入兩項指標排名高于經濟體量排名,說明上述樣本城市在產業優化升級高質量發展方面,走在珠三角及全國內地樣本城市前列。
再次,從發展指標對比看,資本規模指標排名同長三角樣本城市相仿,粵港澳大灣區樣本城市同經濟實力高度正相關,除個別欠發達城市外均位列全國城市前列。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兩個大灣區樣本城市金融效率二級指標排名同現實經濟發展水平關聯度不高,但粵港澳大灣區此項非規模型指標卻同經濟實力緊密掛鉤,體現出粵港澳大灣區在資源配置要素流通方面,相較于其他兩個大灣區以及全國內地樣本城市更加市場化。在金融創新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的廣東、深圳、佛山三個樣本城市排名靠前,同政策取向偏保守的長三角地區及環渤海大灣區樣本城市形成鮮明的對比。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金融創新變革的先行策源地和政策試驗場。
在經濟結構指標方面,雖然同屬外貿大市,佛山、東莞、惠州和中山等樣本城市由于本地制造業以產業集群為主,產業層次不高特別是外向型高端產業園區發展程度不高,僅有個別領先全國的標桿性園區,同時現代服務業發展也相對滯后,在經濟結構排名方面遠遠落后于廣東、深圳和珠海三個樣本城市,同自身經濟實力排名也相去甚遠。在經濟效率指標方面,受城市產業發展歷史因素影響較大,珠三角作為改革開放后興起的制造業基地,樣本城市該項指標排名顯著好于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北方沿海地區和長三角地區樣本城市,深圳在樣本城市中一枝獨秀,廣州該項指標排名也明顯好于預期。這一結構性指標排名與不同大灣區和區域之間對比,可以說明粵港澳大灣區在高效綠色增長方面具有優勢。在體現營商環境的城市環境二級指標方面,珠三角地區是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營商環境建設方面也走在全國前列;但同處珠江口西岸的佛山、中山、江門三市,在營商環境排名方面相對落后,與其自身經濟實力不符,客觀上制約了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效率提升。
樣本城市金融競爭力與灣區經濟發展總結
通過對我國三大灣區基于樣本城市評價得分與總分排名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三大灣區樣本城市總體評價質量均高于全國內地樣本城市,特別是滬杭甬大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樣本城市表現更為突出。三大灣區樣本城市數量雖然不等,但體現出形態多樣、差異發展和錯位競爭的基本格局。與此同時,三大灣區樣本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雖然領先所在區域,但區域經濟總體發展程度依然對樣本城市得分排名產生了重大影響,最為顯著的案例是位于環渤海大灣區的樣本城市總體相對落后,導致比率性和趨勢性二級指標排名明顯背離經濟實力排名。從樣本評價得分對比看,實體經濟的發展程度始終是金融競爭力提升的基礎,實體產業的競爭力和經營業績決定著樣本城市的金融效率和資產質量,實體部門的金融競爭力水平將從根本上影響地區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
灣區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級形態,區域內分工協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城市金融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提升灣區城市金融競爭力不僅表現在樣本城市個體層面,還表現在樣本城市之間金融分工協作的一體化程度方面,國內學者稱之為“城市金融圈層體系”。圈層體系內部各節點(如樣本城市)金融體量越大,相互交流合作就越密切,結構差異化發展就越合理,城市金融競爭力就越強。當然,受限于主客觀條件,大灣區城市金融部門之間的競爭合作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但可以確定的是,區域內金融資源要素流動越順暢,金融效率和競爭力就越強。綜上分析,粵港澳大灣區樣本城市金融競爭力提升具有特殊的有力條件,其區域金融資源整合效率和開放度較高,不僅可以服務本區域金融需求,還可以輸出金融服務。相比之下,滬杭甬大灣區和環渤海大灣區樣本城市金融資源整合效率和開放性不足。
(本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特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銀行家》研究中心聯合課題組共同完成,課題主持人為王力、黃育華,課題組成員包括劉笑男、王師、王偉、謝典均、王子鵬、張曉嬌)
責任編輯:劉 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