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溪 葛樺樺
區塊鏈技術本質上是分布式記賬技術,其鏈上數據公開透明、難以篡改、安全性高,因此可以高效率、低成本地解決金融領域的用戶信息識別問題。同時,點對點模式大幅度提高了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區塊鏈技術對傳統的跨境結算、資產托管和融資授信等金融業務產生了顯著影響,清算結算網絡、銀行記賬模式以及貨幣體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推進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為傳統金融業數字化發展賦予新動能,關鍵在于對標國際標準建立高水平的行業準則、營造符合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發揮適合人才培育的制度優勢。
區塊鏈技術金融化的三大優勢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可溯源、安全可靠等特點使其天然具有與金融結合的優勢。隨著區塊鏈技術的金融化,金融應用場景的普及有利于降低金融活動中各參與主體的運營和交易成本、提升經營和資金使用效率、提高交易的安全性。
區塊鏈技術降低了金融業的成本。信用是進行傳統金融活動的基礎,金融機構需要采集、跟蹤大量的客戶數據建立授信體系,并持續維護、更新數據系統。區塊鏈上交易可溯、記錄公開、去中心化等特點,緩解了信息不對稱問題,不僅減少了由于信息不完善所帶來的交易成本,也有助于金融機構快速識別客戶風險。此外,區塊鏈的分布式記賬及鏈上各節點合作性維護數據,也有助于降低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
區塊鏈技術提高了金融業的效率?;趨^塊鏈的點對點交易模式,實現了交易、記賬、轉賬幾乎同時完成,突破了傳統結算與清算的運營邊界,將以工作日度量的效率提升到以秒計量,大幅提高了資金利用率。高效的客戶識別和信息跟蹤,實現了信貸活動的及時性,不僅避免了傳統貸款冗長的審批過程,也有助于解決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以及促進普惠金融發展。
區塊鏈技術提高了金融業的安全。區塊鏈的匿名性,保障了用戶的信息安全和個人隱私?;趨^塊鏈的交易記錄通過“點到點”方式存儲到鏈上各個節點,實現了全網數據的一致性,時間戳和哈希函數的應用則保障了系統上的數據不能被篡改或偽造。另外,交易中數字票據取代實物票據也有利于避免造假、篡改和操作誤差的發生。
我國金融業的區塊鏈實踐和存在的問題
央行從管理層面對區塊鏈進行規范。央行相繼發布了《金融分布式賬本技術安全規范》《推動區塊鏈技術規范應用的通知》《區塊鏈技術金融應用評估規則》等系列文件,從技術要素、性能、安全性三大維度對金融體系的區塊鏈系統進行評估,將區塊鏈定義為“多方共同維護,使用密碼學保證傳輸和訪問安全,能夠實現數據一致性、防篡改、防抵賴的技術”。
金融機構的區塊鏈應用場景主要涉及清算、資產托管、票據及融資等業務領域。在清算業務中,金融機構基于區塊鏈技術構建了實時的大額結算系統。其中,以招商銀行開發的“跨境直聯清算系統”為代表,基于該系統所有招行的海外機構可以直接進行清算,簡化了結算處理流程,節約了運轉時間,減少了中轉銀行費用、外匯匯兌等成本,極大地提升了清算效率。
在資產托管業務中,金融機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信息平臺整合了委托方、托管方、管理方、中介等多維利益主體。其中, 以郵儲銀行和IBM公司合作的“資產托管系統”為代表,這套系統供各托管主體共享信息,不僅可以實現智能化撮合交易合約,還可以保證多方監督。一方面提高了交易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保障了交易安全性。此外, 管理者和監督方也可以通過該系統及時掌握信息,相機抉擇進行調控和干預。
在票據業務中,金融機構基于區塊鏈技術實現了票據的數字化。其中,以上海票據交易所開發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 為代表,多家銀行依托該平臺開展了數字票據業務,嘗試“運行去中心化,監管中心化”。傳統票據業務的簽發、承兌和貼現等通過數據票據的形式完成,提升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效率。區塊鏈技術下的電子票據具備了分布式結構、去中心化、時間戳標記的特性,與傳統票據相比,在安全性、信息公開化、系統性風險等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
在融資業務中,金融機構基于區塊鏈技術構建了數字融資平臺。其中,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打造的“貿易融資平臺”為代表,該平臺通過“共建”“共有”“共享”模式打造的開放貿易金融生態,鏈接48家銀行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貿易融資平臺充分發揮了區塊鏈技術中分布式賬本實時共享、信息無法篡改且可溯源、智能合約功能、點對點價值傳輸等特點,技術性突破了傳統業務的流程瓶頸,中小企業申請貿易融資的平均放款時間從十個工作日下降到只需要兩小時。此外,國家外匯管理局的“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浦發銀行的“基于區塊鏈的小微企業在線融資服務”等區塊鏈應用也緩解了中小企業跨境融資難的問題,通過企業應收賬款的數字化質押來釋放中小企業資金的流動性。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試水,促使部分傳統金融業務向數字化和信息化轉型升級,降低操作成本的同時也提升了業務效率。隨著區塊鏈落地范圍的擴大,未來金融體系以及金融運行模式也將面臨新的變革。目前看來,首先受到沖擊的領域主要涉及跨境清算和結算系統、記賬模式以及貨幣支付體系。
區塊鏈技術正在革新跨境清結算網絡。傳統的跨境結算主要依賴于SWIFT系統,該系統存在四大缺陷:一是中心化帶來的美國金融霸權隱患;二是效率低,交易時間和結算流程制約其運營;三是技術陳舊,存在信息安全隱患;四是成本高,手續費按結算量的萬分之一收取。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信息記錄安全、數據公開透明、交易點對點等特征,滿足了清算、結算業務對交易時效、信息安全性、數據可靠性的客觀要求。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在區塊鏈技術的驅動下,未來有可能形成一個顛覆性的清算、結算網絡,通過點對點模式徹底打破SWIFT的行業中心地位。
改變傳統的銀行記賬模式。傳統銀行賬戶需要實名制,對于交易采用復式記賬法,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分開。區塊鏈技術下賬戶實現匿名制,對于交易采用流水記賬法,相對而言現金流量表的作用突出,資產負債表則被弱化。這種記賬方式一方面通過賬戶匿名保障客戶的隱私性,另一方面通過公開交易信息保障信息披露,促進信息安全的同時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此外,區塊鏈技術性的記賬模式改變了傳統記賬模式下以銀行為中心的金融組織模式,這也將對銀行中間業務產生沖擊,而中間業務收入是銀行主要的利潤來源,由此可能引致銀行業整體收入減少。
數字貨幣對金融行業的顛覆。以央行的數字人民幣為例,按照雙層運營體系的設計,商業銀行作為指定運營機構,根據客戶的信息和需求開設不同類型的數字人民幣錢包,負責提供數字人民幣的兌換服務。這使商業銀行在以數字人民幣為主體的新型支付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打破目前第三方支付的壟斷地位,為重新掌握支付入口提供了機會。同時,數字人民幣帶來的便捷、高效、安全的支付結算體系,也會倒逼商業銀行進行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擴展支付應用場景,豐富金融生態。此外,央行監管能力及政策執行能力也將面臨新考驗,數字貨幣的跨境使用對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提出了新挑戰。
推動金融業高質量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建議
從戰略高度重視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業的應用。雖然從技術層面來看,區塊鏈技術尚處于發展中,其金融化實踐也處于起步階段,未來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但是區塊鏈技術天然的金融耦合性,必將為傳統金融開啟一扇新的大門,其對金融業的再造與重構功能將顯著超過互聯網技術的影響。中國作為發展中的金融大國,在主動擁抱新技術的同時,也應積極爭取區塊鏈標準制定的話語權,構建區塊鏈產業生態來促進技術成長,培養相關人才鼓勵創新發展。
區塊鏈技術的金融化需要構建與國際接軌的行業標準。與國際接軌的行業標準,可以引導和支持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而金融機構應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持續追蹤區塊鏈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最新動態,增加對區塊鏈架構、區塊鏈金融、區塊鏈數字資產等相關技術標準制定的研究投入。政府及監管部門牽頭加快國內關于區塊鏈團體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的融合促進,以及與國際標準的融合,推動我國區塊鏈領域的科技成果向國際標準轉化,提升我國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的國際影響力及話語權。
區塊鏈產業生態的構建關鍵在于制度設計。有助于推動區塊鏈行業持續發展的制度體現在三個相互關聯的層次上:國家作為規則和政策的提供者,為區塊鏈技術服務金融業提供制度規則、促進行業公平、建立各參與方信任;規范有序的市場為行業主體提供競爭平臺,激勵創新精神;行業主體參與創新、推廣和服務活動,獲得發展分享,并以其訴求促進治理機制的進一步完善。新技術對監管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要確保風險可控,另一方面也要推進創新和實踐。可以在有條件的地區和機構先行先試,不斷豐富區塊鏈的金融應用場景,總結實踐經驗,待條件成熟后再推廣可復制模式。
區塊鏈人才培養需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目前的就業人員以計算機和互聯網背景為主,鮮有掌握金融知識的綜合型人才,知識結構的單一性阻礙了區塊鏈技術的金融化,過分依賴和強調技術卻忽略了金融行業的特殊需求,使兩者無法有效融合。教育部門已經關注到區塊鏈的發展并籌備建立與之相關的專業,未來高校特別是財經類院校有望開設區塊鏈金融專業,促進區塊鏈行業培養規范化、綜合化的人才。二是促進人才流動。區塊鏈企業大多集中于一線城市,其落戶條件和生活成本較高,阻礙了人才流動,變相增加了企業的用人成本。對于區塊鏈金融的相關技術人才應建立健全柔性的引才機制,從戶籍安排、配套政策、住房獎勵等方面著力吸引人才進駐。
責任編輯:劉 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