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文群 馬駿琪
摘要:近三十年中國鐵路業取得長足發展,世界各國期望更了解中國鐵路,加強與中方合作,中國鐵路文本英譯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研究發現生態翻譯學理論,可以有效指導具有中國特色的鐵路文本翻譯。本文運用生態翻譯學“順應與選擇”理論,從語言、文化、交際三個維度,對陸續頒布的三版《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本部分,進行適應選擇與轉換和翻譯實踐。
關鍵詞:中國鐵路 《中長期鐵路網規劃》 生態翻譯學 三維轉換 適應與選擇
1.引言
生態翻譯學是胡庚申教授2001年在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基礎上發展的翻譯理論。該理論指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關注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多層差異,通過研究翻譯活動作為人的行為與“適者生存”自然規律應用之間的關聯性和相似性,探討“翻譯生態環境”中譯者適應和選擇的相互關系與相關機制。生態翻譯學以“翻譯是適應和選擇”為指導,闡釋了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三維轉換”翻譯觀。筆者認為,在翻譯文本時,譯者首先要了解翻譯的生態環境,在充分考慮文本語言“三個維度”基礎上,進行恰當的“多維度的選擇性適應與適應性選擇”轉化,并在順應和選擇的交替過程中,進行恰當轉換,實現語言轉碼的最高適應。
我國鐵路的飛速發展吸引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鐵路文本的翻譯日趨增多,如何翻譯鐵路文本中的中國特色成為翻譯的焦點。本文以《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為范本,探討中國特色文本部分的翻譯。我國陸續頒布的三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4,2008,2016)是具有高度權威性的信息類文本,其翻譯的準確性關乎國家形象的塑造,意義重大。為了提高翻譯質量,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鐵路,譯者在生態翻譯理論“選擇性順應”和“適應性選擇”指導下進行語言、文化與交際層的轉換與翻譯實踐,實現譯文與原文生態系統的最佳平衡。
胡庚申教授認為,譯者應在翻譯活動中學會適應和選擇,即作為翻譯生態環境的代言人,譯者在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決定最終譯文的選擇(胡庚申,2004),要求譯者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維靈活地完成翻譯實踐適應性轉換。
2.語言維度的轉換
語言維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從不同方面、層次上進行語言形式轉換,達到適應目的語語言生態環境的目的。每種語言都有文化專有詞,這些詞語與所在的文化背景相關,在另一種文化中無法找到完全對等的表達(賈衛章,2009)。作為典型的信息類文本,《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語言特點,用詞正式、簡明、客觀,多四字詞,且含有大量中國特色詞匯和無主語句等。因此,為保證譯人語讀者可以準確理解原文,譯者在翻譯時應注意解讀其深層含義并進行適應性轉換,使譯文能夠最大限度地符合西方人的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
例證1:隨著我國綜合實力和國民收入穩步提高,“新四化”同步發展,運輸需求不斷擴大,客運將保持快速增長,貨運結構變化顯著。(2016K)
The new path of Chinas New Four Modernizations (industrialization,applic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ing harmoniously with the increase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passenger trans-port will maintain a rapid growth and freight structure willchange significantly because of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transportation demand.(2016版)
例證2:形成以“八縱八橫”主通道為骨架、區域連接線銜接、城際鐵路補充的高速鐵路網。(2016K)
To form "Eight Vertical and Eight Horizontal High-SpeedRailway Network (the high-speed railway network with thecoastal,Beijing-Shanghai and other 8 citys channels andeight horizontal such as land bridge and riverside channels)”as the high-speed railway framework,regional connecting linesas well as Inter City railway supplement...
中國特色術語“新四化”“八縱八橫”很難在英語中找到與之對應的準確表達。在翻譯過程中要遵循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規律,注重克服文化差異帶來的交流障礙,確保實現跨語言和文化間的信息交流順利進行。筆者在相關詞匯后增加了內容解釋.幫助讀者理解專有名詞含義。
例證3:建設客運專線1.2萬公里以上,客車速度目標值達到每小時200公里及以上。(2004版)
More than 12,000 kilometers of passenger special railwaylines will be built,and the target speed of passenger trains willreach 200 kilometers per hour or more.
例證4:增加路網密度,擴大路網覆蓋面,繁忙干線實現客貨分線,經濟發達的人口稠密地區發展城際快速客運系統。(2008版)
We will increase the density of the road network and ex-pand the coverage of the road network,realize the passengerand freight distribution of busy trunk lines,and construct theintercity rapid passenger transport system in the advanced e-conomic areas.
中英文分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語言特點不同。以上兩個例證句都沒有主語,中國讀者可以根據語境從上下文中推斷出句子的主語,在英語中,除祈使句外,通常沒有無主語句。譯者應根據語境推理,在翻譯時加入適當的主語,使譯文更符合目的語讀者的表達習慣。筆者在此處采用翻譯成被動句的適應性轉換,使譯文更客觀。
3.文化維轉換
文化維度轉換表現為話語構筑要素、原則,語言、語碼和風格的彼此適應與轉換。政治術語和行話中承載著大量的文化信息,在翻譯時,從文化人手,調整兩種語言在思維方式、美學、文化和傳統等方面的差異。
例證5: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遵循鐵路發展規律,發揮鐵路骨干優勢作用。(2016版)
We will follow 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and the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firmly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of innovation,coor-dination,green,openness and sharing,and follow the law ofrailway development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jor advantagesof railway.
例證6: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高端化水平,積極推動鐵路“走出去”。(2016版)
We will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nd thelevel of high-end industry to promote the strategy of goingglobal of railway.
例證7:與其他交通方式高效銜接,形成系統配套、一體便捷、站城融合的鐵路樞紐,實現客運換乘“零距離”、物流銜接“無縫化”、運輸服務“一體化”。(2016版)
We will take efforts to join rapidly with other modes oftransportation,to achieve“zero transfer,seamless" in integra-tion of transportation effectively.
語言是社會文化生活的產物與載體,準確地翻譯和表達文本中的文化因素是譯者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政府文件通常使用同一結構的句子,顯得鏗鏘有力、傳染力強,體現報告的嚴肅性。為了實現翻譯在文化維度上的轉換,筆者在此沒有使用復雜的名詞或副詞呈現結構上的堆砌,而是采用祈使句等感情色彩較重的句子呈現譯文。
4.交際維轉換
從翻譯的本質來看,翻譯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楊廣,2017)。徐李指出:“所謂‘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徐李,2014)交際維轉換要求譯者把關注點放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在信息文本的翻譯中,交際維的轉換要求譯者要考慮目的語讀者的需求和目的語文化的主流意識形態。
例證8:促進脫貧攻堅和國土開發鐵路。(2016版)
We will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ailways to fight a-gainst the hardest part of poverty and land development.
分析:從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出發,脫貧攻堅政策體現了黨和政府的決心,這也是世界需要進一步了解的中國的一面。從交際維度看,譯文更需要突出扶貧的階段性特征,以及當前任務的緊迫性和特殊性。通過譯文,讓不了解中國國情的讀者感受到目前中國政府對扶貧的關注。
例證9:暢通鐵路運輸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2016版)
Focusing on resource enrichment areas,major ports andlogistics parks,so as to make the head and the tail of railwaygo unimpeded.
習近平主席用“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深刻揭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把握全過程,把握最終走向。如果直接翻譯成“the first mile”和“the last mile”,就很容易引起外國讀者的誤解。為了達到交際的目的,譯者需要全面分析,搞清楚說話者最想傳達的信息。
例證10:堅持“一張網”規劃。(2016版)
We will adhere to the“One Network”Plan (To build a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highlight the“inte-gration”and“interconnection”of geospatial and transportationmodels,so as t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of regions).
在翻譯中,譯者應注意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和轉換,這需要深刻理解原文所表達的意圖,不斷地比較在譯文中是否充分實現原意。“一張網”計劃是一個獨特的中國政治術語,可以選擇再概念化的翻譯策略。為了達到交際目的,譯者可以靈活運用適應、增譯、減譯等翻譯技巧,實現源語和譯人語間的生態環境平衡,達到想要的交際目的。筆者認為有必要在這里對“一張網”計劃進行注解,以達到上述目的。
5.結語
中國鐵路在《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指導下飛速發展。作為中國官方文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富含大量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文本內容。如何準確翻譯中國特色文化因素,成為譯者關注的焦點問題。本文參照生態翻譯學理論,探討如何從生態的角度對中國特色文本《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進行翻譯研究與實踐,側重從“順應”和“選擇”兩個角度,確保譯文“融入”譯入語的生態環境。研究證明:運用生態翻譯學指導中國鐵路相關文本的翻譯,有助于講好“中國鐵路故事”,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84-96.
[2]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2):5-9.
[3]賈衛章.跨越翻譯教學中的文化障礙[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5(01):109-112.
[4]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5]徐李.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英譯的“多維轉換[J]. 4化學院學報,2014(12):99-100.
[6]楊廣,吉鑫悅.生態視角下的政府工作報告英譯解讀[J].海外英語,2017(13):108-109.
本文系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項目“新世紀媒體報道中的中國高鐵隱喻及其翻譯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