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芝


摘 ?要:目的 ?探討清熱消痤湯聯合毫火針針刺治療中重度痤瘡的效果。方法 ?選取2021年3月~2021年2月東明縣中醫醫院收治的88例中重度痤瘡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表法將其劃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4例。對照組患者外用夫西地酸乳膏與口服清熱消痤湯治療,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合毫火針針刺治療。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以及不良反應情況。結果 ?治療的總有效率對比中,研究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IL-8、TNF-α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均為4.5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清熱消痤湯聯合毫火針針刺在中重度痤瘡患者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適于臨床應用。
關鍵詞:清熱消痤湯;毫火針;針刺;中重度痤瘡
中圖分類號:R75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6-0191-02
痤瘡屬于皮膚科常見病之一,多見于青少年,包括丘疹、粉刺、結節、膿皰等多形性皮損,甚至嚴重者伴有化膿癥狀。目前,抗菌、抗溢脂、抗雄性激素等西藥是治療痤瘡的主要方法,但受藥物不良反應與耐藥性的影響,導致整體應用效果仍有欠缺,且長期使用此類藥物易導致肝腎功能異常、皮膚脫屑、皮膚干燥等問題[1]。中醫認為,痤瘡屬于“粉刺”的范疇,主要由肺經血熱所致,陽熱怫郁于用心胃肺為其發病機制[2]。清熱消痤湯是中醫治療痤瘡的傳統方劑,具有清熱解毒除濕的功效。毫火針是一種中醫特色治療技術,其借火助陽補虛,以開門祛邪瀉實。東明縣中醫醫院對44例中重度痤瘡患者應用了清熱清痤湯聯合毫火針針刺治療,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3月~2021年2月東明縣中醫醫院收治的88例中重度痤瘡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表法將其劃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9例,女25例;年齡18~36歲,平均年齡(24.65±5.30)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病程(1.52±0.50)年;Pillsbury分級為Ⅱ級15例,Ⅲ級24例,Ⅳ級5例。研究組患者中,男18例,女26例;年齡18~36歲,平均年齡(24.60±5.42)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病程(1.55±0.49)年;Pillsbury分級為Ⅱ級16例,Ⅲ級23例,Ⅳ級5例。對比兩組患者的上述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西醫符合《中國臨床皮膚病學》(第4版)[3]中的標準診斷者;②中醫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對肺經風熱型“粉刺”的診斷,證見丘疹有癢痛或色紅,或有膿瘡,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口渴喜飲,舌苔薄黃,質紅,脈弦滑者;③面部發病者;④Pillsbury分級為Ⅱ~Ⅳ級者。
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皮膚疾病者;②藥物或化學物質所致的痤瘡者;③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④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與肝腎功能異常者;⑤瘢痕體質或過敏體質者;⑥血液系統與免疫系統疾病者;⑦哺乳期與妊娠期女性;⑧有精神疾病無法配合研究內容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清淡飲食,嚴禁攝入辛辣刺激性食物,并注意防曬。對照組患者外用夫西地酸乳膏(生產企業: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4048,規格:15 g:0.3 g)治療,清潔皮膚后涂于皮損處,2次/d,持續治療6周;同時,口服清熱消痤湯,方藥組成為金銀花12 g,蒲公英、地膚子、牡丹皮、野菊花各10 g,生苡米25 g,白芷、赤芍、生草各6 g,上述中藥以水煎煮收汁400 mL溫服,2次/d,持續治療6周。在此基礎上,研究組患者應用毫火針針刺治療,方法:協患者取仰臥或坐位,消毒皮疹處,操作者一手持止血鉗夾,鉗夾住點燃的75 %乙醇棉球,將其移到與針刺處10~15 cm處,另一手持3支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尺寸:0.35 mm×25 mm),燒灼針體至發紅且變白,以“疾入疾出”的手法準確刺入痤瘡皮疹處,通常情況囊腫處刺5~6針,結節處刺3~4針,粉刺處刺1~2針,出針時將分泌物帶出,必要時以棉簽擠出皮脂栓與分泌物,直到排凈,完成后消毒針刺點,指導患者不可用手搔抓,24 h內不得清潔面部。1次/周,持續治療8周,期間若皮損消失或見少許白頭粉刺便停止治療。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以下幾項指標:①臨床療效: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進行評價。痤瘡皮損處紅腫疼痛癥狀完全消失,皮損減少≥90%,僅有少量色素沉著為顯效;紅腫疼痛改善,皮損減少60%~89%為有效;紅腫疼痛有所緩解,皮損減少在30%~59%為好轉;紅腫疼痛癥狀無變化或加重,皮損減少<30%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②治療前后的炎癥因子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后取上清液,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具體操作按照說明書執行。③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腹瀉、惡心嘔吐、皮膚干燥、局部充血腫脹等)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3.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或Fisher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對比中,研究組患者(95.45%)明顯高于對照組(79.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IL-8、TNF-α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IL-8、TNF-α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對比
治療期間,對照組患者發生腹瀉、惡心嘔吐各1例,研究組患者發生皮膚干燥、局部充血腫脹各1例。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均為4.5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isher精確檢驗P =1.000)。
3 ?討論
中醫對于痤瘡具有獨到的見解,其認為本病屬于“粉刺”的范疇,其病位在肺胃,主要內因為素體陽熱偏盛、脾胃積熱,而外邪侵襲與飲食不節是其致病條件,若血郁痰凝則使病情加重,故治療時應取清痰散結、清熱解毒之法[6]。清熱消痤湯方中野菊花、蒲公英、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赤芍、牡丹皮清熱涼血,白芷散結排膿,生草清熱解毒,生苡米化濕清熱,地膚子止癢祛風,全方共奏清熱解毒除濕的功效[7]。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清熱消痤湯方中藥物均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且可以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利于改善痤瘡癥狀[8]。
火針屬于特殊的中醫療法,其通過火針在局部的刺激作用,擴張痤瘡皮膚毛囊,對皮脂腺增生進行抑制,繼而消退炎性反應,直接殺滅痤瘡桿菌,不僅具有針與灸雙重功效,還能夠生肌、斂口、排膿[9]。毫火針是基于傳統火針的新型中醫治療技術,能夠快速引熱外出,減內壓,排瘀血,最終發揮出“急則治其標”的作用[10]。需要注意的是,毫火針治療操作時應以“少而精準、疾入疾出”為原則,刺入深度不宜過淺或過深,盡量一次到位,以免損傷正常組織[11]。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的總有效率對比中,研究組患者(95.45%)明顯高于對照組(79.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清熱消痤湯聯合毫火針針刺可以有效減少中重度痤瘡患者的面部皮損。同時,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IL-8、TNF-α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可見,毫火針進一步促進了炎性反應消退,繼而保障整體的治療效果。從治療安全性來看,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常規治療與清熱消痤湯的基礎上聯合毫火針針刺療法并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具有理想的應用安全性。
綜上所述,清熱消痤湯聯合毫火針針刺在中重度痤瘡患者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適于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王雙雙,孫淑娜,張萬里,等.清熱消痤湯配合挑治放血拔罐治療痤瘡60例總結[J].湖南中醫雜志,2018,34(10):13-15.
[2]白書仙,張波,張潔,等.痤瘡肝郁脾虛證臨床研究[J].陜西中醫,2021,42(3):344-346.
[3]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4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65-1169.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2.
[5]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85-86.
[6]張景景,張進軍,金虹,等.“調肝”法論治痤瘡經驗探析[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44(1):58-61.
[7]冷曉杰,張曉杰.清熱消痤湯聯合火針治療尋常痤瘡50例[J].現代中醫藥,2019,39(3):83-84,94.
[8]鄒悅君.清熱消痤湯結合紅藍光治療尋常型痤瘡的療效及安全性[J].當代醫藥論叢,2020,18(18):168-169.
[9]崔晶,蓋引莉,華睿,等.毫火針針刺配合經方治療中重度痤瘡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9,18(6):614-617.
[10]吳盤紅,王麗,李慶娟,等.毫火針治療Ⅳ級重度痤瘡后瘢痕的臨床效果評價[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20,36(12):1324-1330.
[11]郭櫻,錢方,楊玉峰,等.清熱化痰散結方治療痰瘀互結型痤瘡的臨床研究[J].河北中醫藥學報,2020,35(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