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寧
摘 要:文章依據當前高校新型智庫發展導向,結合區域旅游產業發展,探討了高校智庫和旅游產業發展的關系:區域旅游資源為新型智庫的研究帶來問題導向,而智庫的建設和發展則為區域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時,以長城文化研究與傳播為例,結合特色智庫——中國長城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的創建與實踐經驗,探討傳播類新型高校智庫在工作機制、人才建設與育人實踐、研究成果及傳播等方面的創新之處,以期為新型智庫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高校智庫;區域旅游產業;長城文化研究與傳播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秦皇島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項目“高校智庫推動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實踐路徑研究”(202005A107)。
高校智庫是我國智庫的主要組成部分,具有學科齊全、人才密集和對外交流廣泛的優勢。而高校新型智庫建設,在管理體制、管理模式和研究成果上進行創新,深入地研究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其建議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高校新型智庫建設的推進,提升了高校整體智力服務能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高校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也需要高校智庫提供有價值的發展建議。因此,以服務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為目標的高校智庫要不斷完善機構建設,聚焦區域旅游發展實際,提出實用性、針對性方案,不斷提升學術研究能力、傳播能力和服務決策的能力。
(一)旅游產業發展為智庫研究帶來問題導向
以研究和服務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為目標的高校智庫,其研究議題來自旅游產業發展重大問題。智庫的存在基礎是區域內存在已取得一定開發或待開發的旅游資源,并有相關的旅游發展政策支撐,或有待提出前瞻性、改進性開發政策。這些發展實際和發展戰略政策導向為區域高校智庫創設了精準和豐富的研究選題。問題導向是開展對策性研究的基礎,也是問題研究的旨歸,問題的準確把握是研究成果價值的保障,進而體現在對策對問題解決或借鑒作用的大小上。在研究視角上,要以問題為導向,準確把握國家宏觀政策和區域發展規劃關于旅游產業發展問題的引領性詮釋。對于資源要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樹立全局觀,將旅游產業發展問題置于國家、區域等不同層面,對旅游產業發展的研究既有深度也要有寬度,從縱橫維度考察發展問題。實踐場域是智庫研究的根基,脫離發展實際的智庫成果是沒有價值的。高校智庫研究的問題來源于客觀的旅游產業發展實際,其研究成果也需要服務于區域產業發展實際,并在實踐場域中加以檢驗。
(二)高校智庫提供智力服務
高校智庫兼具突出的育人和學術研究雙重功能。其通過對旅游發展問題的持續關注和研究,對區域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既是高校智庫的基本使命,也是增加高校智庫學術影響力、政策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的主要途徑。有價值的智庫報告和建議,要以深厚的學術研究為基礎,建立在對區域旅游產業發展問題的深刻理解之上。而深厚的學術研究積淀來源于高校學科門類的設置、人才隊伍的建設以及對區域發展問題的持續關注。當前高校智庫多根據研究方向和學科創建,如人文學院成立文化發展研究院、地理與旅游學院成立旅游發展研究中心等。但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涉及地理、文學、歷史、旅游等多個學科門類,需要多元化的研究隊伍協同研究。因此,服務于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智庫,一方面要有專業化的研究隊伍,能夠圍繞一個或多個發展問題開展深入研究,學科間或智庫間要進行協同研究,互通與共享資源,形成研究合力;另一方面,高校仍要秉持育人功能,在開展研究過程中,重視人才梯隊建設和學生培養,將育人實踐與研究實踐充分融合,增進學生和梯隊研究人員的研究能力、實踐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一)智庫成立背景
1.國家方案指導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工作時強調,長城、長江、黃河等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志,大家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1]。2019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落實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強調文物和文化資源的主干作用,并作為獨特創作、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的呈現載體,要積極拓展、創新方法、完善機制,以促進科學保護、世代傳承、合理利用。
2.省市先試先行
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河北是試點省份和核心區段,承擔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先行先試、示范引領的重任。省域內的秦皇島坐擁獨特的長城資源,是長城國家公園建設重點區段。同時,秦皇島也是最早成立長城文化研究機構的城市,有長城文化研究的深厚積淀。深度挖掘長城文化不僅能豐富區域旅游文化內涵,更能拓展旅游產業外延,對于推動區域旅游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在長城文化研究與傳播上,智庫的實踐探索和有益經驗也同樣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3.特色智庫成立
長城文化和精神的深度挖掘需要歷史、考古、旅游、經濟等各方面專業研究人員的參與。高校學科門類豐富,人才資源聚集優勢明顯,為高校相關智庫的建立和開展研究提供了必要條件。中國長城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成立于2020年10月,作為高校新型智庫,其主要圍繞長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長城文旅融合發展、長城歷史文化研究、長城文物保護和數字再現等領域開展研究和實踐,打造集研究型智庫、數字資源庫、出版傳播基地功能為一身的長城文化研究與傳播機構,推動長城文化走向世界[2]。
(二)智庫建設實踐與評析
中心成立前,燕山大學在長城文化傳播方面已經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如聘請長城研究專家董耀會、孫志升等人為師生開展長城文化專題講座;出版社策劃出版了《中華血脈——長城文學藝術》(該書受到中國長城學會和中國長城基金會的關注,被河北省列為“冀版精品”)、主題圖書《長城:追問與共鳴》(入選河北省2020年度優秀出版物)等;策劃主辦第二屆冀臺長城文化云端交流會,承辦“2020中國長城文化研究與傳播”學術論壇分論壇等學術交流活動,在長城文化研究與傳播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1.創新管理與工作機制
中心采用一中(中心)五所(研究所)的設置,組織架構分工明確,研究各有側重,智庫內部學科資源配置和協同交流機制保證了整合性研究的推進。如長城文化對外傳播研究所注重挖掘長城文化內涵、道德內涵,圍繞長城文化對外傳播策略等方面開展研究;長城藝術設計研究所著力于采用“藝術+設計”手法弘揚長城文化;長城語言文獻研究所則利用學科優勢對長城文獻、長城碑刻進行整理挖掘等;長城文旅融合與區域經濟研究所圍繞助力文化旅游示范景區、打造標志性成果、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育人等;長城文化出版研究所則致力于加強與中心其他研究所的相互配合,精心策劃,編輯出版一系列長城出版物,形成特色品牌[3]。這一工作框架突破傳統單一學科或單一專業的智庫架構,符合當前智庫的協同性發展方向,同時也是旅游產業發展研究的應然趨勢,有利于專業性和綜合性科研成果的產出,多維度推動旅游產業發展。智庫研究型人才多、推廣型人才少;科研影響力不足,成果傳播難是傳統智庫的短板[4]。該智庫中的長城文化對外傳播研究所和長城文化出版研究所的建立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傳播渠道的強化,數字傳媒、圖書等形成傳播矩陣,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傳播推廣和應用,不僅補齊了智庫短板,而且成為該智庫的特色。
2.多元化人才隊伍建設
中心由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擔任中心主任,除了整合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文法學院、外國語學院、出版社的人才資源,還跨區域、跨機構、跨高校引入人才,開展合作研究,吸納了一批優秀的長城研究專家,如聘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大學、河北地質大學高校專家為學術顧問。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文旅研究中心、暨南大學中國文學文化外譯研究中心、河北地質大學長城研究院等高校研究機構建立密切聯系,就文旅發展重大問題展開合作和交流,構建了實力雄厚的研究隊伍。校外專家學者的加入帶來深厚的學術研究積淀,豐富了中心的研究資源,他們在研究理論和方法上的經驗也有利于中心研究隊伍的迅速成長。
3.深度融入政產學研用
中心同政府、企業建立更為直接的聯系,便于需求信息的及時傳遞以及研究成果的有效推介。中心成立后,《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高質量建設下文化旅游生態鏈的政策創新路徑》《關于完善〈河北省長城保護條例〉(草案)的建議》等研究成果獲得省級和副省級相關領導的肯定性批示;通過“中國長城文化研究與傳播學術論壇”等學術活動,推出一批富有創新性和實踐參考意義的研究成果,涉及文化遺存、產業開發、文化傳播、文化育人等多個方面;出版學術論著《長城文化經濟帶建設研究》(入選第八屆“我最喜愛的河北十佳圖書”)等,關于長城文化及傳播的研究有了更多的維度,研究更具深度,也推動了相關研究項目的孵化。中心受到國內長城研究學界和省、市政府的高度關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官網積極關注該中心動態,《中國社會科學報》以《推動長城文化與新時代深度融合》為題,專版刊發該中心研究成果。
4.凸顯育人功能
各研究所通過團隊建設,加強人才培養,立足本院、本專業,將研究問題帶入課堂,使研究與教學、教學與實踐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和科研能力;組織留學生參觀長城博物館、贈書等活動,體驗長城文化活動,加強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舉辦“文化自信中國人”出版大講堂,增強了文化自信心;走進中小學,開展賡續長城精神系列講座活動,將長城文化與精神深植在青少年心中。一系列常態化的育人活動,使年輕一代浸潤長城文化,對長城文化和精神有了深刻的認識,對于民族文化有了更強烈的自豪感,對文化傳承有了更強烈的使命感。
當前高校智庫仍存在體制和機制層面上的問題,如智庫介入公共決策的體制有待建立,智庫獨立運作、集聚人才的機制設計有待完善等[5]。因此,高校和政府等主體需要在推動體制和機制上著力。而高校智庫自身,一是要不斷完善內部建設,包括人才隊伍建設、機構建設、制度建設等。二是要同政府、企事業等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系,在溝通和對話機制、合作研究機制建設中發揮主動性,并在與外部環境互動中不斷調整智庫結構和功能,改進智庫功能,促進成果產出。中國長城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圍繞長城文化進行研究與傳播,提升了智庫在區域旅游產業發展中的政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通過數據庫建設、協同研究、人才培養等,為區域旅游發展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撐。中心建設的推進助力區域旅游業的提質升級,將有效推進高標準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加快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1] 央廣網.「隴平」保護好長城,保護好中華民族的象征[EB/ OL].(2019-08-22)[2021-09-01].http://baijiahao.baidu.com/ s id=1642566443831399691&wfr=spider&for=pc.
[2] 方志強.燕山大學中國長城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成立并舉辦2020學術論壇[EB/OL].(2020-10-18)[2021-09-01]. http://www.ysu.edu.cn/info/5412/16554.htm.
[3] 方志強.燕山大學中國長城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研討2021年工作計劃[EB/OL].(2020-12-29)[2021-09-01].http:// www.ysu.edu.cn/info/5414/17271.htm.
[4] 孫蘭,夏孝瑾.緊抓智庫傳播、期刊創建環節解決科技智庫影響力提升最后一公里問題[J].天津科技,2020(9):93-94.
[5] 常亞青.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展的特點、問題及對策[J].信訪與社會矛盾問題研究,2016(6):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