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丫
摘 要:紅樹林是存在于熱帶、亞熱帶地區河口和海灣區域的特殊濕地,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態系統類型和生態旅游資源。本文介紹了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特征,分析了紅樹林濕地生態資源所具有的旅游功能;基于當前我國紅樹林濕地生態資源旅游開發現狀,提出促進我國紅樹林濕地生態旅游開發與發展策略。
關鍵詞:紅樹林;生態旅游;旅游開發
中圖分類號:X37;F59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現代科技、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生活水平也得到極大地提高,人們對于生活的品質追求也越來越高,很多人選擇通過旅游休閑娛樂和放松身心,使優質的旅游資源和旅游目的地受到關注。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兼有的紅樹林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由此不斷得到重視、開發和發展。紅樹林是重要海洋生物資源之一,由以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灌木或者喬木組成,主要生長在熱帶或是亞熱帶低能海岸潮間帶的上部。紅樹植物的組成物種包括草本、藤本紅樹,它們生長于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灘涂淺灘,是生物海岸的一個基本組成類型,被譽為“海上森林”“地球之腎”和“天然養殖場”,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態價值和旅游開發價值[1]。
(一)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特征
紅樹林屬于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于河口鹽漬土壤上或是淤泥深厚的海灣地帶。由于紅樹科植物通常富含單寧,這種物質在空氣中會因發生氧化而呈現紅褐色,因而紅樹植物的樹皮被割破,或者木材被砍伐之后就經常呈現紅褐色,“紅樹”之名正是由此而來[2]。紅樹林的成分以植物分類學上的紅樹科植物種類為主,紅樹科共有16屬120種。紅樹林由于生長地處在海陸交界處,因而形成了一些特征來適應這特殊的生存環境。其特征首先表現在紅樹植物所具有的特殊根系上,紅樹植物的根系通常可以分為支柱根、板狀根以及呼吸根。
紅樹植物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是其稀有的“胎生現象”,即紅樹植物種子能夠在樹上果實中完成萌芽成小苗的過程,然后再從母株脫離下來,掉入淤泥中繼續發育和生長成為新株。紅樹植物就是通過這樣奇特的方式繁衍后代和傳播種子,因而被形象地稱為“胎生現象”。不少紅樹植物的果實成熟后,并不脫離母樹,而是繼續萌發生長出綠色的筆桿狀胚軸,胚軸成熟后才離開母樹落入海水或淤泥中。胚軸的下端粗而重,胚芽端稍細而輕,掉入海水中時胚根朝下,胚芽朝上,隨海水漂流。退潮后,胚根自然插入淤泥灘中,不用多久就能扎根生長而成為新的植株。未能及時扎根的胚軸由于富含單寧,可以長時間在海水中浸泡,能夠隨著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數月之久,這期間一有機會就會在適宜的海岸地區扎根生長。
(二)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旅游功能
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海岸或河口特有的地理景觀,素有“海上森林”的美譽,相較于其他類型的海岸風光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情,是一種稀有的旅游資源,紅樹林濕地資源旅游功能的開發以及由此發展起來的生態旅游,已經成為海岸生態旅游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國紅樹林生態旅游發展雖然起步相對較晚,但是已經在南方沿海蓬勃興起和快速發展起來。
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旅游功能,突出地表現為其所承載的生物多樣性和獨特的生態景觀呈現。由于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物種豐富多樣,使紅樹林的景觀也呈現出多樣的特征,隨著潮漲潮落會展示出不同的色彩美和動態美,同時還有大量鳥類在其間飛翔和棲息,營造出別樣的生機。紅樹林內部產生的凋落物能夠為近海海洋生物提供大量的食物,同時經過微生物的分解之后又能夠為紅樹林植物自身提供營養物質,從而對于紅樹林群落的良性發展起到較好地促進作用[3]。此外,由于河口和海灣的近岸水體含有豐富的營養,從而能夠為大量藻類植物以及無脊椎海洋生物和魚類等提供理想的生存環境。紅樹林也是海洋鳥類一個極為理想的天然棲息地,通常紅樹林分布的區域都會有較為豐富的鳥類種群以及其他生物物種,具有十分獨特而豐富的生物景觀。
例如,深圳灣畔紅樹林是東半球候鳥遷徙途中的重要中轉站和停歇地,每年途經此地覓食和歇息的各類候鳥達數十萬只。鳥的種類總共有189種,其中還包括黑臉琵鷺、卷羽鵜鶘、褐翅鴉鵑、小青腳鷸、白肩雕、黑嘴鷗等20多種珍稀瀕危鳥類。由此可見,深圳灣畔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非常豐富,植物資源也十分豐富,高等植物達到67種,其中包括白骨壤、桐花樹、秋茄、木欖、海桑等紅樹植物13科22種;此外,魚、蟹、蝦、螺、貝、沙蠶等底棲生物也相當豐富,還有種類繁多的昆蟲、藻類、兩棲以及爬行類等動植物資源。因此,其生物具有多樣性,是人工難以復制和準確估測的,由此呈現的新鮮、奇特、空曠和貼近自然的神態景觀是其旅游功能的重要體現。
總的來說,具有“海上森林”美稱的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正以其獨特的觀賞性、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等特點,成為越來越多游客選擇的生態旅游目的地。
(一)我國紅樹林濕地生態資源的旅游開發現狀
我國的紅樹林主要分布在廣西、海南、福建和廣東等地。這些地區淤泥沉積的熱帶或亞熱帶海岸與海灣,以及河流出口處的沖積鹽土或者是含鹽沙壤土,都十分適合紅樹植物的生長和發展[4]。目前,在我國少數幾個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內,具有面積較大的天然紅樹林。其中,紅樹林生態系統旅游開發形成一定規模的,只有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和海南東寨港保護區兩處。此外,深圳福田紅樹林鳥類自然保護區、廣西山口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珠海淇澳紅樹林濕地生態園、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地也在開展旅游,但還有待于進一步發展。
以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為例,它是我國拉姆薩爾濕地之一。區域內由紅樹林、潮間帶灘涂、天然淺水河口三角洲地帶,以及基圍和魚塘共同構成。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內的紅樹林主要由白骨壤、桐花樹、老鼠勒、木欖、秋茄、海漆等種類組成。紅樹林生態系統的高生產力為自然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基礎保障。其為了發揮生態價值開展生態旅游,米埔自然保護區建立了居民郊野學習中心、野生生物教育中心、觀鳥小屋、水鳥館、浮動木板路等各類機構和相關設施。中山大學有關學術組織對米埔紅樹林的研究表明,米埔紅樹林濕地生態功能的單位面積價值為17 479.55美元/(hm2·a)[5]。由此可以看出,香港米埔紅樹林生態功能的單位面積價值高于世界紅樹林濕地的平均值9 990美元/(hm2·a)。在研究各項價值中,它的功能性價值所占比例最大,依次為污水凈化、大氣調節和旅游。
因此,人們在注重對紅樹林濕地保護的同時,更要注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以實現其生態功能價值[6]。為了保護生態系統在開發中不受到破壞,我國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在生態旅游的開展過程中制定和采取了嚴格的科學管理措施,在其管理條例中限制一切與生態保護不協調的活動,如將每天接待游客的總人數限定在40人以內,對游覽路線也有嚴格的規定,并且游客在游覽過程中只能采取徒步的方式。
(二)我國紅樹林濕地生態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生態旅游是一種基于自然資源的旅游活動,它以達到環境、社會和經濟的持續發展為目的[7]。相比之下,當前我國紅樹林濕地生態旅游開發與紅樹林生態系統資源價值的有效利用、實現真正的生態旅游目標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
首先,我國現有紅樹林生態旅游區在開發過程中存在規劃不合理、基礎設施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致使我國紅樹林濕地生態資源的旅游開發尚處在較低的層次上。
其次,在紅樹林生態旅游發展中,人們經常會在無意間破壞紅樹林生態系統。例如,有不少市民慕名而來,拍影視劇的、拍婚紗照的也紛至沓來,人為踩踏必然導致土壤硬化,樹木根系遭到破壞,還有隨意扔垃圾、攀爬樹木等行為也會對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造成影響和破壞。
最后,目前紅樹林濕地資源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方面。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氣候變化、外來物種入侵兩方面;人為因素則包括環境污染、城市建設等方面。紅樹林生態系統蘊含巨大價值的同時,其本身自身也是一個十分脆弱的生態系統,在進行旅游開發利用時必須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
(三)促進我國紅樹林濕地生態旅游開發的策略
首先,要制訂科學的紅樹林生態旅游開發規劃方案,通過合理的規劃,營造良好的生態旅游環境。在開發過程中要注重自然景觀環境保護,避免在開發中出現影響生物生存和繁衍的不當行為,致力于維護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安全和完整。對于紅樹林的旅游開發要遵照“區內游,區外住”的原則,避免在景區范圍內建造賓館、飯店以及娛樂設施等,在建造旅游相關基礎設施時要盡可能地使其格調和外觀與周圍自然景觀相協調。
其次,在我國紅樹林濕地資源旅游開發過程中,應當根據內部動植物資源和瀕危動植物的分布情況,將紅樹林區域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在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內開展旅游要在實驗區內進行,確保核心區不受破壞和干擾。針對不同區域采取不同的制度,實行不同的開放程度,從而最大化地達到開發和保護協調發展。
最后,在進行紅樹林濕地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要加強對紅樹林生態系統的修復和保護。針對紅樹林生態系統面臨的這些方面威脅,一方面,應當積極發揮自身的力量,并號召更多的人關注全球環境和氣候問題。對于全球氣候問題的改善,需要全世界共同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攜手努力。對于外來物種的侵害,保護區應當制定和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并針對薇甘菊使用科學有效的技術手段,予以滅殺和驅除。另一方面,要積極恢復并逐步擴大紅樹林種植規模。當地政府可以制定保護紅樹林和嚴懲破壞行為的法規條例,同時還應當制定紅樹林的發展布局和規劃,通過設立新的保護區等形式加大保護的力度。只有保護好紅樹林濕地資源,才能發展好紅樹林生態旅游。
紅樹林生態系統具有生態、社會和經濟功能價值,開展紅樹林濕地資源的生態旅游有助于紅樹林的保護和利用,通過開發紅樹林生態旅游既可以增加保護區收益,也可以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發揮旅游服務作用,達到紅樹林保護和發展利用的雙贏局面。因此,本文研究紅樹林濕地資源生態旅游開發與發展的問題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有助于人們了解紅樹林生態系統各方面的具體價值,加強人們對紅樹林生態系統功能的認識,提高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進而推動我國紅樹林生態旅游的開發和發展。
[1] 何翰林.紅樹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探討[J].農技服務,2016(7):145.
[2] 陳燕,鄭松發,武鋒.基于生態旅游功能的紅樹林景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6(2):275-279.
[3] 黃文明,李苑菱,蔡仁飛.??谑屑t樹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J].熱帶林業,2020(4):62-68.
[4] 林天維,柴清志,孫子鈞,等.我國紅樹林的面積變化及其治理[J].海洋開發與管理,2020(2):48-52.
[5] 陳燕,鄭松發,武鋒.基于生態旅游功能的紅樹林景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6(2):275-279.
[6] 潘盼盼.淺析防城港市紅樹林濕地發展生態旅游的必要性與途徑[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1):106-107.
[7] 余初陽,張啟,陳東亨,等.紅樹林保護區生態與經濟包容性發展研究:以湛江市國家級紅樹林保護區為例[J].產業創新研究,2019(1):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