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雷 高明
摘 要:文章借鑒產業融合度的相關測算方法,通過構建文旅產業耦合協調度模型,利用熵值法確定24個二級評價指標權重,對耦合協調度進行測算與分析發現,山東省文旅融合發展情況由嚴重失調逐步到優質協調,結合實證結果提出山東省文化與旅游產業耦合發展路徑。
關鍵詞:文化產業;旅游產業;耦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7;G124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2021年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L2021Z07070629)。
2021年7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印發《“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市場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推動傳統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升級,大力推動文旅產業的雙向融合和互促發展。山東省文化資源豐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巨大,其力圖以傳統文化、紅色文化、黃河文化來豐富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開發出美麗鄉村旅游、非遺文化旅游、生態旅游、健康療養旅游等豐富的文旅產品,力爭打造“文旅山東”親民地標[1]。但是,山東文化旅游還存在產品結構單一、特色優質文化旅游資源挖掘和整合提升不夠,文物保護、開發不到位等問題。文化是旅游的核心資源和靈魂,旅游是展示文化的廣闊市場和載體,要在旅游中萃取、提煉、感受以及體驗文化元素,在文創活動中提升旅游吸引力和生命力,在文旅融合中釋放綠色發展新活力,進而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文旅產業耦合發展的理論基礎是產業融合。產業融合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Rosenberg對美國機械設備演化過程的考察中提出了技術融合的概念[2]。Nagy認為產業融合是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內在需求、價值追求,外在的市場自由化以及全球化。李美云認為,產業融合是產業間或產業內的不同行業通過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的方式,通過相互競爭和合作,逐步成為一個整體,最終形成新型產業形態的動態演化過程。
在文旅融合研究方面,Christen M. Rogerson以南非為研究對象,指出文化創意促進城市旅游發展。范紅艷、薛寶琪對河南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模式進行分析,主要從產業規模、接待規模、產出水平和經濟貢獻4個方面構建模型指標。趙雯以山西省為研究對象,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對文化產業和鄉村旅游產業進行推演分析,表明兩大產業關聯度為正,有著明顯融合發展趨勢。耦合研究方面,胡鳳英通過構建旅游業-區域經濟耦合協調度評價模型,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研究對象,測算了其2003—2013年的耦合協調度指數,并對耦合協調度評價指數的時空演變差異性進行了分析[3]。文琦基于耦合協調度模型對成都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進行了研究。
整體來說,學者們開始從數量模型的角度,利用數理統計方法著手研究產業融合發展,并結合某些旅游名城和經典案例進行實證分析,但是對山東文旅耦合的研究較少。本文通過構建文旅產業耦合協調度模型,分析山東省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現狀,并結合實證結果提出有效路徑。
(一)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2011—2020年《山東省統計年鑒》和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部分旅游數據來源于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
(二)評價指標體系
筆者通過梳理文獻,借鑒相關研究成果,結合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相關概念,按照數據的科學性、準確性、相關性及可獲得性原則構建產業營收效益、產業資源機構、產業從業規模等3個一級指標,以及文體、娛樂業生產總值等24個二級指標的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因近十年山東省圖書館數量變化量過小刪除此項指標。
(三)研究過程
1.數據處理
筆者對單位不一致的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使得各項指標具有可比性[4]。由于所有指標均為正向指標,采用極差標準化法進行處理。因標準化過程中所用數據與最小值相等時分子為0,所以所有數據統一加0.001處理,公式如下。




C為耦合度,協調度D指耦合相互作用關系中良性耦合程度的大小,可體現出協調狀況的好壞,T是協調指數[5]。因為此模型認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同等重要,因此待定系數同取0.5。
(一)山東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綜合發展水平
經計算可得,山東省文化產業在2010—2013年發展呈遞減趨勢,在2014年之后發展態勢良好,基本呈上升趨勢;旅游產業在2010—2012年發展水平不斷攀升,但是在2013—2014年出現短暫下滑,在2015—2019年發展步入正軌并逐年提升。由此可知,山東省近十年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除個別年份之外總體呈穩步上升狀態,在2015年之后旅游產業發展滯后于文化產業(見圖1)。


(二)山東省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發展耦合度、協調度分析
在2010—2013年,耦合度遞減至最小,2014—2019年耦合度遞增。協調指數在前5年呈遞減趨勢,在后5年逐漸提升。與此同時,協調等級隨著耦合協調度的降低在2010—2014年逐步降低,在2015—2019年強勢提升,最終實現協調發展(見表3)。2015年以來,旅游產業的發展滯后于文化產業的發展。山東省自文旅融合發展以來,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旅資源,重點打造文化旅游項目,不斷提升文化旅游產品的供給,發展紅色游、康養游、生態游、研學游等具有深度體驗感的文旅產品。近五年,山東省加強與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創新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世界儒學大會舉辦形式,在全球各地陸續開展“山東文化年”“孔子文化周”等文化傳播交流活動,獲得其他國家的贊許。2017年,山東省文化和旅游惠民旅游活動直接拉動消費超過22.3億元,累計參與民眾達7.36億人次,間接拉動消費近500億元,文化創意產業在2018年被列入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更是加速了文化產業發展。

(一)結論
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過程尚不穩定,發展步調不一致。文化產業在近十年經歷了先減后增的過程,而旅游產業則經歷了增-減-增的過程。隨著山東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綜合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文旅產業的耦合協調度在不斷優化,由2014年的嚴重失調到2019年的優質協調。
(二)建議
1.理念的融合
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和互補性,文旅融合的首要步驟是做好理念的深層次融合。以文促旅,就是用文化的實質來豐富旅游的內涵,提升旅游的精神品位和品質。以旅彰文,把文化轉化為重要的旅游資源,讓旅游場所轉化為文化活動陣地,讓游客在旅游中感知文化、體驗文化、保護和傳承文化。
2.產品的融合
旅游可以慰藉心靈,而文化可以使精神受到洗禮。文化旅游相較于傳統旅游業而言,更注重游客的創意和體驗感;既要滿足游客互動體驗的個性需求,又注重文化元素的傳播和交流。從產品需求入手,做好文化的植入,深度挖掘整合本地碎片資源,推陳出新,實現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3.業態的融合
要突出政府引領,做好頂層設計,深度開發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上下游產業,加強文旅產業的開發和媒介宣傳,打造完整產業鏈,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推動旅游向跨界融合業態發展,文旅業務向文旅綜合體發展,由單一旅游項目經營向文化旅游產業鏈轉變,促進產業鏈內部產業的協同發展。
4.技術的融合
隨著“互聯網+”、區塊鏈、大數據和5G等新技術革命的到來,文旅產業的融合方式、融合路徑和融合模式也面臨著數字化變革。要打造文旅公共服務平臺,在產業融合中強化科技支撐,全面提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推動文化旅游與現代科學技術的深度融合。
[1] 吳曉云.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基于DEA的分析[J].知識經濟,2012(19):9-10.
[2] 陳田.產業融合對制造業產業績效的影響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6:1-7.
[3] 王偉,劉敏,王萍.山西省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8(5):82-86.
[4] 岳芳敏,黃守丕.廣東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實證研究[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20(3):88-98.
[5] 陳鵬菲,趙景峰,彭邦文.長江經濟帶入境旅游與對外貿易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2):1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