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麗麗 孫天勝
摘 要:中醫藥旅游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專項旅游形式。從休閑的視角來看,中醫藥旅游又不同于一般的專項旅游,它包含了對中醫藥文化寶庫的品賞,對中華古老養生技藝的習得,以及對古人生命智慧的涵泳。而這些品賞、習得和涵泳,無疑都是在一種休閑的心態和境況下完成的。
關鍵詞:中醫藥;中醫藥旅游;休閑
中圖分類號:F592;R288 文獻標識碼:A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休閑娛樂的文化傳統,古人通過醫藥與氣功等養生方式,來充分感知生命的趣味,仔細體驗世界的美好,認真去追求人生的意義與圓滿。故在古人的生命態度和人生哲學中,充滿著從容淡定的姿態,對“虛靜”“自然”和“從容”有著深刻的人生體悟,中醫藥旅游因此而自有它獨特的休閑取向和休閑境界。而通過對這種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正可療治與平復現代人日甚一日的充滿功利的急躁與焦慮。
(一)中醫藥旅游的定義
中醫藥旅游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專項旅游產品之一,是旅游與中醫藥有機結合的創新點之一。它是一種建立在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環境、文化環境基礎上,結合觀賞、休閑、康體、游樂等形式,以達到延年益壽、強身健體、修身養性、醫療、復健等目的的大眾休閑旅游。中醫藥旅游以中醫藥的深厚文化內涵、獨特理論體系和內容為依托,以各種醫療與健身方法、藥材的觀賞購買和使用為基本吸引物而產生的多種旅游活動。其具體包括如通過旅游尋醫問藥、參觀中藥種植加工基地與中醫藥博物館、參與中醫理論指導的養生保健康體休閑活動等。
(二)中醫藥旅游發展現狀及趨勢
我國的中醫藥旅游早在旅游業發展之初就已興起,現在已經遍及大多數省份。2017年,原國家旅游局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公布了首批15家單位為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中醫藥旅游發展進入新的階段[1]。目前,中醫藥旅游已經成為國內普遍開展的一種專項文化旅游活動。
(一)中醫藥旅游的休閑特點
中醫藥旅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休閑。中醫產生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中醫對待生命的態度完全受中國哲學的影響。“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與生長之門”,“圣人不治已不病治未病”。由此可知,中醫對生命的產生和疾病的態度是十分從容的,因為他們窺破了天地的玄機。中醫往往有一種“大將風度”,不管是與患者的交談,對處方的布局,還是對病者的叮嚀,無不充滿了對人的關心與呵護之情。前幾年報章曾有一文,題目叫“中醫為何少醫患糾紛”,對此談得切中肯綮。
中藥起效需一定的時間,忙碌的現代人常常抱怨中藥療效的緩慢,殊不知從天地自然中采擷來的植物藥、礦物藥和動物藥,是最能與同是自然之子的人類的身體相契合,但這種契合往往需要時間,古人知道這一點,所以能夠也愿意去等得。今天的中醫藥旅游,游客既可以觀賞類似廣西“立體《本草綱目》”一類的中醫藥種植園,又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尋醫問藥,慢慢地體驗中藥的神奇療效。從各地(特別是廣東和浙江)已有的多種體驗方式來看,無不充滿了休閑的韻味,體現了休閑的意蘊[2]。
(二)對中醫藥文化寶庫的品賞
一般的旅游者和休閑客,往往只是身體欠安的時候才會去看中醫、吃中藥,很少有人主動去深度了解中醫藥。其實,中醫藥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寶庫,里面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古人對生命的哲學認識,以及古人對疾病產生原因和診治疾病方法的積極探索,因此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例如,陰陽五行、“藏象”“精氣神”、經脈、人的體質差異、病者的生存環境等,這些知識對每一位旅游者都不無裨益。
游客通過中醫藥旅游的方式,到相關的旅游景點或景區請名醫診病,了解中醫對病者身體狀況的看法和評價,以及對病者今后生活的忠告,可以看作是一場對中醫學的小小巡禮。如果游客愿意深度探索的話,醫家還會告知為什么給出這樣的處方,內中不同品名的中藥生藥各自具有怎樣的作用。倘若游客進入諸如杭州的“胡慶余堂”或北京的“御生堂”這樣的中醫藥博物館,更會像站在幾千年歷史發展的時間長河中來體認中醫藥的偉大和榮耀。那些古往今來的名醫,都是以休閑的心態度過一生,他們的經歷也給后人對生命態度以啟迪。所以,中醫藥文化之旅,能很大程度滿足游客對中醫藥文化寶庫的品賞[3]。
(三)古老養生理論的熏陶和技藝習得
養生一詞為漢語所獨有,乃是護養、保養生命,以達長壽的意思。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中,健康長壽一直是人們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相對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華夏民族的養生理論與養生實踐根植于中國古代哲學和中醫基礎理論之中,匯集了古人防病健身的諸多方法,融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學術精華,堪稱一棵充滿勃勃生機和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樹[4]。
中國古代的養生理論博大精深,其思想淵源既有儒家的養生思想又有道家的養生思想。孔子在《論語.鄉黨》中就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等有關飲食保健的說法,以致明代的張岱在《老饕集序》中就總結認為“中古之世,知味惟孔子”。孔子還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表明孔子已經從人生的少、壯、老三階段不同身心狀況提出相應的養生之道了。孟子則提出了養氣之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道家的養生思想出現在老莊的學說里,老子很注意“長生久視之道”,他甚至把養生治身置于治國平天下之上。他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清靜無為”“致虛極”“守靜篤”的養生觀,對先秦以后兩千多年的養生思想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后來莊子的“坐忘”和“守齋”則更加豐富了道家的養生思想。而《呂氏春秋》的養生觀則包括“節欲”“適度”和“運動”這3個方面的內容。此后,《黃帝內經》在七篇大論中更是提出了更加全面的養生保健理論,對歷代醫家和先民給予了廣泛的理論指導。唐宋、明清的幾百年間,理論更加豐富,方法技藝更加繁多。在中醫藥這種專項旅游形式下,游客可以在中醫藥博物館、著名中醫院、中草藥種植園、中醫藥大學和科研機構、養生文化園等處獲得較為全面的認知。
養生當然不止于理論,古人還在實踐中踐行了精神養生、四時養生、環境養生、起居調攝、睡眠養生、房事保健、飲食養生、休逸養生(琴、棋、書、畫、花、鳥、魚、蟲、讀書、看報)、勞動養生、運動養生、保健按摩等[5]。在古代,這其實是一個人終生都要做的功課,只不過忙碌的現代人已無法像古代人那樣生活和實踐罷了。現實中,眾多的中醫藥旅游企業所做的,恰恰就是這些內容。因此,養生實踐的內容在中醫藥旅游中比比皆是,養生技藝的習得也可以體現在每一次中醫藥之旅中。
(四)對古人生命智慧的體味與涵泳
從中醫古籍和中國古代哲學來看,古人對生命的態度充滿了智慧。今天,這些智慧大多被忙碌的現代生活節奏沖淡。人們通過中醫藥旅游來體味與涵泳,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和繼承方式。
在這個生活節奏加快的時代,目前暴露出來的社會問題比以往任何年代都多。其表現為人們的精神世界愈發空虛,心靈愈發脆弱,心理醫生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為人所需要。現代科技的進步在為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人們的生存空間,使得人心浮躁,信仰缺失。而通過中醫藥旅游來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增進個人的文化內涵,使個體盡量地與社會和諧共處,從容地面對困境。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是滋養現代人靈魂的養料。讀《老子》《莊子》《詩經》《菜根譚》,讀唐詩宋詞的優秀篇目,可以領略中國優秀的古典文化;同樣,讀《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可以從另個角度體會古人的人生境界,幫助自己對抗社會浮躁,過有質量的人生。
古人認為,在自然中融入生命,就是在天地間、自然山水中,以及對自然物象的體悟當中安頓自己的身心。如陶淵明的“縱浪大化中,不喜亦無懼”,就是將身心融入大自然當中,才能體會生命的無喜無憂,于是心與自然的契合就成為生命的安頓。古人把自然視為自己的朋友,這種互為主客體的意識,往往表現出古人對生命的珍惜,是一種生命境界,是生命的大智慧。
中國人是懂得享受的民族,中國人在閑暇中所獲取的那種樂趣,或稱之為閑情逸致,構成了中國人漫長歷史中的一段快樂光陰,是古人愿意生活于世、樂于生活于世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些生命的智慧,也為今日大家所向往,有待積極去繼承。當今社會的生活方式或閑暇方式雖然有了很大的增進,但前輩所達到的境地現代人依然遠為不及。但只要愿意,就可以在中醫藥之旅中去體味和涵泳。
(一)休閑是一種人生境界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存方式,而休閑與否則最能考驗一個人的人生境界。唐代詩人賈島有一首著名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傳神地表達了古代文人休閑的一種情境。詩人本身也是處在休閑狀態中,古時沒有電話,找朋友聊天只能親自登門,朋友不知詩人要來,已經早早地上山采藥了。讀這首詩,感受到的是古代文人休閑的人生境界。古代的文人大多懂些醫術,有人甚至達到精通的地步。他們通過在中醫藥文化中的浸潤,也在休閑的境界上更上了層樓。
(二)中醫藥旅游獨特的價值取向
中醫藥旅游有它自己獨特的價值取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養生之道。養生的方法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有藥物養生、飲食養生、環境養生、氣功養生、體操養生、修道養生等,都與中醫藥有千絲萬縷的關系。藥物養生與中藥材、中藥保健有一定的關系,氣功、體操養生與太極拳、五禽戲有一定的關系。這些養生方式都是其他旅游類型所不能涵蓋的,唯有中醫藥旅游,把游客的養生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
當今時代,快節奏的生活、巨大的工作壓力等讓很多人身心備受煎熬,中醫藥旅游可以作為其解救的方式之一。通過傳統醫學思想的浸潤和濡染,游客可從中了解和體味老子的“虛靜”,莊子的“內守”,孔子的“修身”,孟子的“養氣”,佛家的“淡泊”與“普度”,道家的“重生”與“超越,不再汲汲于名利,從而從容應對紛繁的世事,療治與平復現代人日甚一日的身體亞健康狀態和可能由此引發的各種心理不適[6]。
(三)中醫藥旅游的現實依托
中醫藥旅游的形成離不開兩大類依托物,一類是中醫藥資源和文化服務設施(中醫藥養生保健、醫療康復服務),如中醫藥博物館、中醫藥古籍特藏館、中藥標本館、中醫藥主題公園、中藥種植園、藥膳餐廳、中醫醫院、中醫養生會所、中藥店、中藥飲片廠、中藥加工廠等。另一類是各類型旅游景區,如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旅游度假村、旅游飯店等。將這兩大類依托物作為創意源和創新元素,進行深入融合,創建中醫藥文化旅游基地,將帶動中醫藥文化旅游產業的形成和發展。讓中醫藥文化通過旅游形式得以傳播,讓中醫藥服務得以創新和擴展,此乃中醫藥旅游的終極追求。中醫藥旅游企業可借此創新中醫藥文化和中醫藥服務的傳播途徑和方式,擴大中醫藥文化影響和中醫藥服務范圍,豐富旅游產品,延長旅游產業鏈條,優化旅游產業結構,轉變旅游業發展模式,構建旅游業新格局,讓這種文化創意產業產生疊加效益。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旅游局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公布首批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的通知[EB/OL].(2017-09-13)[2021-08-16].http://www.satcm.gov. cn/guohesi/zhengcewenjian/2018-03-24/3938.html.
[2] 周波,方微.國內養生旅游研究述評[J].旅游論壇,2012(1):40-45.
[3] 張蕾,周秉根,張靜,等.亳州市中醫藥養生旅游開發初探[J].中國城市經濟,2011(1):235.
[4] 劉松來.養生與中國文化[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1-7.
[5] 北京中醫學院養生康復文獻編委會.中醫養生學[M].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9:37.
[6] 黃卓越,黨圣元.中國人的閑情逸致[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