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成
摘要:數學作為高中教學體系的關鍵組成科目之一,該學科的教學對于培養學生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等素養起著十分可觀的效果。但由于數學知識本身存在較強的抽象性,高中生在學習時往往會遇到種種難題。加以當下時段,部分高中數學教師自身的教學手段較為單一,比較依賴板書文字的教學手段,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數學知識學習的枯燥性。為了有效解決此等問題,教師可以采取問題教學法的方式進行授課,通過生活問題、合作問題以及拓展問題的預設,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活躍數學課堂的學習氣氛,進而助力高中生數學學習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高中生;數學知識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5-046
高中作為承接九年義務教育和大學學習生活的關鍵時期,在此時,高中生不僅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無限多的知識,還要及時進行溫顧復習,以此塑造堅實的知識基礎。教師應用問題教學法開展高中數學的教學,既有助于降低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還有助于強化高中生的解題能力,塑造其嚴密的邏輯思維。本文,將從問題教學法的角度出發,簡要探究這一教學手段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以供相關人士參考取用。
一、生活問題教學法,強化知識理解
生活問題教學法簡而言之,即,教師以高中生熟悉的生活元素作為教學的切入點,選取高中生熟知的生活事物、生活現象作為教學的載體,讓其通過生活解析的方式探尋其中包含的數學知識。這一教學手段既能夠最大程度降低高中數學存在的抽象性,還可以將知識講解與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強化高中生知識理解能力的同時,促進其知識應用能力的掌握。
例如,教師在教學“隨機抽樣”這一課程時,可以立足生活視角設置探究問題。該課程的重點是讓高中生理解“隨機抽樣”的概念,知曉其運用的技巧。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先塑造具體的生活場景,如“某廣場上站定著100名青年,身高分布在160-190之間”。而后,教師可以根據此場景設置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解析。教師基于生活角度開展問題教學,既能夠將復雜的數學知識變得清晰具體,還可以提高高中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親和力,進而在貼近生活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逐步強化高中生的知識理解能力。
二、合作問題教學法,發展學習技能
合作問題教學法顧名思義,即,教師轉變以往“整體教導”的模式,打破“師授生從”的格局,將班級高中生劃分為若干小組,并根據現階段的教學任務安排,為各個小組設置相應的探究命題,讓其在小組內部集思廣益,互換彼此的想法與心得。這一教學手既能夠以最為直接的方式提高高中生的課堂學習參與度,還可以突破以往教學中的難點問題,有效激發高中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促進其合作學習技能的發展。
例如,教師在教學“立體圖形的直觀圖”這一課程時,可以將班級高中生劃分為前后合作的探究小組。該課程的重點是讓高中生知曉觀察“立體圖形”的方式,掌握構建“立體圖形”的技巧。因此,教師在分組前需要整體講解當前的數學內容,讓學生對當前的知識重點形成大致的了解。而后,教師需要為各個小組分別設置探究問題。如,為A小組設置的問題是“已知某正四棱臺上底面邊長為4,下底面邊長為8,高為6,用斜二測畫法畫出該形狀的直觀圖。”為B小組設置的問題是“……”教師將合作教學與問題教學進行整合,既能夠滿足高中生現階段的知識需求,還可以有效點燃高中生的學習熱情、提升高中生的探知欲望,進而塑造高中生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的技能。
三、拓展問題教學法,塑造全面基礎
拓展問題教學法是指教師對現有的教學資料進行延展,讓高中生可以學習到更為全面、更加多元的數學知識,擴大高中生數學學習范圍的同時,拓寬高中生的知識學習渠道。這一教學手段既能夠打破傳統教學在教材課本上的限制,還可以讓高中生的數學學習思維更加發散,促進高中生全面知識基礎塑造的同時,還可以更進一步加快高中生綜合數學素養的培育。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教學之余的時間或自習課的時間,帶領高中生進行拓展學習活動。在此活動中,教師可以從“課內鞏固”、“課外延展”兩個角度出發。“課內鞏固”角度,教師需要結合課內教學的進度,圍繞教材選定課外材料,并以問題設置的方式,引導高中生進行解析。“課外延展”角度,教學需要根據高中生現階段的知識需求以及知識理解水平選定課外素材,并設置相關的問題,讓其帶著問題進行課外探索,從而掌握其中包含的數學知識。教師利用拓展問題教學的方式進行授課,既能夠充實高中生的數學知識儲備,還可以釋放其課業學習的壓力,促進高中生學習思維、學習基礎培養的同時,助力高中生學習成績的上升。
總而言之,教師基于多元化視角開展高中數學問題教學,既能夠為高中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還可以逐步提高高中生的知識理解水平,促進高中生學業進步的同時,推動高中數學高效教學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汪建軍.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導學法的應用研究[J].考試周刊,2020(16):75-76.
[2]鄭漢元.問題教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20(06):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