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5-088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學習習慣有好壞之分,如:課前預習、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等都是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了良好的學習慣,學生可以輕松快捷地學好知識。一個人如果養成書寫源草,做題馬虎等不良的學習習慣,不僅增加學生學習的負擔,而且有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學家都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國當代教育家葉圣陶明確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問題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下面就結合習慣的形成規律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從小做起,越早越好
很多人認為小學低年級要讓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級好習慣自然就養成了。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習慣在小學低年級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很難有大的改進,所以盡早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學生在年齡小時,習慣既容易建立,也易鞏固,不良的學習習慣若被及時發現,也易于糾正,等到不良習慣越積越多并穩固定形時,既影響良好習慣的建立,又不易糾正。如有的學生有上課不專心聽講,不按時完成作業的壞習慣,即使在老師的教誨下有了改正的決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才能徹底改掉。所以,從小學一年級甚至幼兒園起,就要開始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強化訓練,從而形成穩定的自覺行為。我在一年級學生入學的第一天就告訴他們,每天上學之前要準備好學習用品,如所用課本、練習本、鉛筆、橡皮等。要求自己動手、不要讓父母包辦。同時,要求學生做到按時到校,不遲到、不早退,風雨無阻。其次,把培養的重點放在課前準備和上課上。具體做法是上完一堂課后,先把下堂課用的書、本子等準備好,再出去玩。為了督促學生,讓同桌或小組長檢查直至養成良好的課前準備習慣為止。課堂上號召學生向表現好的同學學習。再次,要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作業的完成要靠自己,而不能抄襲或家長幫做,并要求學生做作業時,要集中精力,不能三心二意,按時做,要認真書寫,一絲不茍地完成作業,對優秀作業,我不厭其煩地在本子上畫小紅旗,并寫上“好”“很好”“特別好”等鼓勵孩子們的批語,孩子們為了得到這樣的評價,每天把作業寫得清清楚楚、漂漂亮亮的,天長日久,也就練就了一手好字,還養成了做事認真的好習慣。
二、循序漸進、逐步發展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可能一朝一夕養成,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都養成,它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逐步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結合能力增長的需要,循序漸進,逐步提出具體而切實可行的要求,使他們持續穩定地得到發展。如在小學低年級,要讓學生養成上課專心聽講,按時完成作業等簡單易做的學習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水平的提高,知識的不斷更新,到了小學高年級乃至中學,就要在簡單的學習習慣基礎上逐步訓練養成高級的學習習慣,如,閱讀習慣,獨立思考習慣,勇于創新習慣等。那種不遵循習慣形成規律,幻想一朝一夕就養成某種高級學習習慣的想法是不切合實際的,也是極其有害的。
三、嚴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習慣的養成,必須依靠學生多次反復的實踐,并且對學生來說,應重要放在課堂上進行。小學低年級學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易產生、也易消退。所以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反復訓練,直到鞏固為止。教師要有計劃地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不能只講要求,而應該結合教學實際,精心備課、細心指導、反復訓練、認真檢查、嚴格督促,使良好習慣的養成融于課堂教學之中,例如,如果要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加快閱讀速度,以盡早進入快速瀏覽、閱讀的軌道,必須先讓學生養成雙手捧書讀的習慣。有的學生捧書讀時眼離書本不是太遠,就是太近。對此,我提醒學生:“我們應當怎樣讀書?”學生齊答:“雙手捧書,眼離一尺”。這樣做,學生易于記憶,心領神會,利用養成好習慣。與此同時,在反復實踐和強化訓練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師之間,教師
與家長之間,班與班之間的密切配合,步調一致,否則會降低強化效果,影響良好習慣的養成。
四、樹立榜樣、啟發自覺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家長、教師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況下形成的,所以設身處地,樹立榜樣。不僅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就是對高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小學低年級教學要求樹立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榜樣,如在班上多表揚一些上課認真聽講、作業工整遵守紀律的學生,讓其他學自覺模仿形成習慣。在具體實施中還可以利用書法覽作業評比等小組活動激勵學生,并設立“五顆紅換金星”等活動。在課堂表現、作業、課下活動、做操津等各方面每周進行評比,表現好的學生可得到一顆星此活動在班上能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有利好習慣的養成。同時,家長和教師要重視自己的言好學生的表率。對高年級的學生則要給他們多講一名人持之以恒、勤奮好學、刻苦鉆研等方面的故事。引他們多讀一些課外書籍,從中感受良好習慣對一個人才的重要影響,從而自覺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整體發展、互相促進
除了學習習慣外,還需養成的良好習慣很多,如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勞動習慣等。它們都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它們之間相互關聯,如一個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那就為他形成良好的衛意慣了.要在學習中養成認真細心的習慣是很難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單槍匹馬,孤軍作戰,不僅要與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等結合起來生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創造了條件,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還要與學校、家庭結合起來,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淺談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張秀林
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回民小學 730300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5-088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學習習慣有好壞之分,如:課前預習、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等都是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了良好的學習慣,學生可以輕松快捷地學好知識。一個人如果養成書寫源草,做題馬虎等不良的學習習慣,不僅增加學生學習的負擔,而且有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學家都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國當代教育家葉圣陶明確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睂W習習慣的養成問題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下面就結合習慣的形成規律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從小做起,越早越好
很多人認為小學低年級要讓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級好習慣自然就養成了。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習慣在小學低年級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很難有大的改進,所以盡早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學生在年齡小時,習慣既容易建立,也易鞏固,不良的學習習慣若被及時發現,也易于糾正,等到不良習慣越積越多并穩固定形時,既影響良好習慣的建立,又不易糾正。如有的學生有上課不專心聽講,不按時完成作業的壞習慣,即使在老師的教誨下有了改正的決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才能徹底改掉。所以,從小學一年級甚至幼兒園起,就要開始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強化訓練,從而形成穩定的自覺行為。我在一年級學生入學的第一天就告訴他們,每天上學之前要準備好學習用品,如所用課本、練習本、鉛筆、橡皮等。要求自己動手、不要讓父母包辦。同時,要求學生做到按時到校,不遲到、不早退,風雨無阻。其次,把培養的重點放在課前準備和上課上。具體做法是上完一堂課后,先把下堂課用的書、本子等準備好,再出去玩。為了督促學生,讓同桌或小組長檢查直至養成良好的課前準備習慣為止。課堂上號召學生向表現好的同學學習。再次,要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作業的完成要靠自己,而不能抄襲或家長幫做,并要求學生做作業時,要集中精力,不能三心二意,按時做,要認真書寫,一絲不茍地完成作業,對優秀作業,我不厭其煩地在本子上畫小紅旗,并寫上“好”“很好”“特別好”等鼓勵孩子們的批語,孩子們為了得到這樣的評價,每天把作業寫得清清楚楚、漂漂亮亮的,天長日久,也就練就了一手好字,還養成了做事認真的好習慣。
二、循序漸進、逐步發展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可能一朝一夕養成,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都養成,它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逐步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結合能力增長的需要,循序漸進,逐步提出具體而切實可行的要求,使他們持續穩定地得到發展。如在小學低年級,要讓學生養成上課專心聽講,按時完成作業等簡單易做的學習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水平的提高,知識的不斷更新,到了小學高年級乃至中學,就要在簡單的學習習慣基礎上逐步訓練養成高級的學習習慣,如,閱讀習慣,獨立思考習慣,勇于創新習慣等。那種不遵循習慣形成規律,幻想一朝一夕就養成某種高級學習習慣的想法是不切合實際的,也是極其有害的。
三、嚴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習慣的養成,必須依靠學生多次反復的實踐,并且對學生來說,應重要放在課堂上進行。小學低年級學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易產生、也易消退。所以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反復訓練,直到鞏固為止。教師要有計劃地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不能只講要求,而應該結合教學實際,精心備課、細心指導、反復訓練、認真檢查、嚴格督促,使良好習慣的養成融于課堂教學之中,例如,如果要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加快閱讀速度,以盡早進入快速瀏覽、閱讀的軌道,必須先讓學生養成雙手捧書讀的習慣。有的學生捧書讀時眼離書本不是太遠,就是太近。對此,我提醒學生:“我們應當怎樣讀書?”學生齊答:“雙手捧書,眼離一尺”。這樣做,學生易于記憶,心領神會,利用養成好習慣。與此同時,在反復實踐和強化訓練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師之間,教師
與家長之間,班與班之間的密切配合,步調一致,否則會降低強化效果,影響良好習慣的養成。
四、樹立榜樣、啟發自覺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家長、教師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況下形成的,所以設身處地,樹立榜樣。不僅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就是對高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小學低年級教學要求樹立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榜樣,如在班上多表揚一些上課認真聽講、作業工整遵守紀律的學生,讓其他學自覺模仿形成習慣。在具體實施中還可以利用書法覽作業評比等小組活動激勵學生,并設立“五顆紅換金星”等活動。在課堂表現、作業、課下活動、做操津等各方面每周進行評比,表現好的學生可得到一顆星此活動在班上能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有利好習慣的養成。同時,家長和教師要重視自己的言好學生的表率。對高年級的學生則要給他們多講一名人持之以恒、勤奮好學、刻苦鉆研等方面的故事。引他們多讀一些課外書籍,從中感受良好習慣對一個人才的重要影響,從而自覺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整體發展、互相促進
除了學習習慣外,還需養成的良好習慣很多,如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勞動習慣等。它們都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它們之間相互關聯,如一個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那就為他形成良好的衛意慣了.要在學習中養成認真細心的習慣是很難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單槍匹馬,孤軍作戰,不僅要與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等結合起來生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創造了條件,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還要與學校、家庭結合起來,互相促進、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