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菊花 朱方蓮
摘要:從事教學多年,每次步人教室,我被可愛的學生深深感染。他們甜甜的笑容,甜甜的嗓音,甜甜的問候,每天上課都讓我心醉。可時間一長,問題來了:有的學生上課愛說話,有的學生愛哭,有的學生有特殊情況,有的學生考試很差……面對一群活潑可愛、性格迥異的學生,道德與法治老師該如何做、怎樣導?我堅持常識走心、創設情境、多元評價、尊重理解四原則,讓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真正“活”起來。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5-230
所謂“活”于教師即打破“一言堂”舊習,沖破“滿堂灌”陳規,科學有效地整合各類教學資源,創造性地靈活地運用各種教法,使教學形式由單一變為多樣,教學內容與過程由封閉轉向開放;于學生即注重自主參與社會生活及社會實踐,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校園文化活動、主題教育活動、少先隊活動等,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活動,在活動中感悟,體驗生活,明確責任。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如何在“活”字上做文章呢?
一、常識走心,讓法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盧梭曾經說過,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離開了每一位公民的自覺踐行,法治便無從談起,法治理應成為一種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就像我們需要陽光和空氣一樣,法治也不可或缺。《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規定了小學階段的法治教育目標是:著重普及憲法常識,養成守法意識和行為習慣,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培育學生的國家觀念、規則意識、誠信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
教學中我注重常識教育,切實讓學生在生活感知中走心人心。如在學習一年級上冊第4課“上學路上”時,我會告訴學生,十字路口的“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是有法律依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六條“交通信號燈由紅燈、綠燈、黃燈組成”。紅燈表示禁止通行,綠燈表示準許通行,黃燈表示警示。學習一年級上冊第6課“校園里的號令”中升國旗時,讓孩子知道國旗、國歌等國家標志也是有法律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三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升國旗、唱國歌在《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也有明確規定:1.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升降國旗、奏唱國歌時肅立、脫帽、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在學習“校園生活真快樂”這個單元時,讓孩子認真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因為規范對孩子的言談舉止、學習禮儀等各種行為有明確的規定。通過這些法律法規的學習,讓兒童從小樹立法治觀念,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也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兒童全面健康發展,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客觀要求。
二、創設情境,讓活動成為一種學習方式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的時間不長,如果課堂上只是單一的老師講學生聽,學生很快就會進人疲勞狀態,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所以,我在上課的時候總要帶上礦泉水瓶、氣球等生活中常見的材料,給他們變魔術。一個礦泉水瓶利用表面張力(有孔不漏水)、聲(空氣振動)、大氣壓力(紙片托水)、光(凸透鏡)、浮力(浮沉子)等可以做十幾種實驗(魔術)。用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表達,學會思考。道德與法治課程以生活為基礎,所以我會通過情境模擬活動,把生活搬進課堂,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和感悟,從而學會判斷,學會求知。如在學習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家中的安全與健康”時,我們進行了“獨自在家拒絕陌生人”的模擬活動,我扮演陌生人,學生雖然知道不能給陌生人開門,但在“我是你媽媽的同事、好朋友,在給你送飯、送水果”的勸誘下卻開了門。通過這樣的一些活動,我們可以發現知行之間的距離。通過不同的情境模擬,提升學生的學思踐悟,知行合一的能力。在學習一年級下冊第1課“我們愛整潔”時,我會讓孩子帶來上衣、褲子、襪子、毛巾,讓孩子展示他們是怎樣整理這些物品的,然后我再教給他們用卷卷卷的方法整理,這樣整理衣物既可以節省空間,又方便拿取。孩子們學得非常認真,看到自己能把毛巾變成浴帽,更是開心得不得了,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習得一定的技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學中我還會通過游戲、猜謎語、我來說你來猜等活動,讓學生樂于參與,玩中學習,做中感悟。
三、方式多元,讓評價成為一種快樂
美國教育家斯塔弗爾比姆說: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很多學校對于道德與法治的評價選擇的是問卷法,是—種終結性評價,既是評價學生,又是評價老師的一種手段。作為道德與法治老師則要注重過程性評價,靈活選擇評價方法。如在學習了第10課“吃飯有講究”之后,學生學習了七步洗手法,能不能養成七步洗手法的習慣呢?我則采用觀察法和訪談法督促學生養成正確的洗手習慣。并且堅持一個月,據研究,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每節課之前,我會觀察每個孩子的手,詢問是否用七步洗手法,根據情況給予ABCD的評價結果,以鼓勵和表揚為主,如蓋茨所說: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同時我還征得班主任的同意,把每天洗手的錄像或照片發在家長群里,彼此互相監督鼓勵。好多家長說,在孩子的帶動下,我們家長也開始用七步法洗手了,向孩子學習。通過這樣的評價,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感受到成長的快樂。
四、尊重理解,讓關愛成為一種習慣
師德的最高境界是尊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境界是關愛。我深知,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寶貝,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是花期不同,我們要做的就是細心呵護,靜待花開。尤其是對有特殊情況的孩子,更要多一些愛心和耐心。通過一次次的游戲、實踐、趣味活動,我們的課堂活而有序、活而生情。我和一些機靈古怪的孩子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他們學會了系紅領巾、學會了疊垃圾盒……每個孩子都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孩子的心是柔軟的,很容易被感化,反過來,孩子也會用他們天啟無邪的童心感化我們,讓我們享受著教育的幸福。
“問渠哪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我相信,孩子們在“活”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習,肯定是輕松快樂的,肯定是卓有成效的。
參考文獻
[1]彭繼芳.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
[2]徐嘉婕.加強道德與法治教學提高德育有效性探究[J].成才之路,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