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華
摘要:為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負擔,國家于暑期出臺了“雙減”政策,旨在減輕學生在校內的課業負擔,同時減輕在校外的培訓負擔。課業負擔的減輕無疑會為學生騰出許多空閑時間,讓學生實現全面發展。作為一線教師,在作業布置上,必須重新考量,既貫徹國家的政策,又不至于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本文將就“雙減”政策下學校應如何科學地布置作業進行探究,以供廣大同行參考。
關鍵詞:中小學生負擔;“雙減”政策;全面發展;布置作業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5-326
為了配合國家“雙減”政策的順利實施,授課教師必須在提高課堂效率上多下功夫。在以前的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不能對教學內容做到提煉精華,擇其要旨,浪費了學生許多時間。有些教師習慣布置重復性作業,試圖讓學生熟能生巧,結果導致學生課業負擔過重。
一、嚴抓教學質量,科學評價教師
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對于教學效率的要求自然也就越來越高。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往往關注的是學生的考試分數,對教師的教學效率重視得不夠。有的授課教師不能抓住課程內容的精華之處,結果導致過多地占用學生的寶貴時間,直接導致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要想順利落實“雙減”政策,學校必做根據每個年級的實際情況科學分配學科作業比重,避免授課效率低的教師給學生布置數量過多的作業。
現在以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為例,談談家庭作業的布置。比如,在學習《大數的認識》時,在課堂上完全可以將教學任務順利完成,根本不需要布置家庭作業。數學教師在課上出幾個大數,讓學生依次讀出來,學生很容易掌握此項知識內容。如果有的學生出過錯誤,教師也不必為其留家庭作業,完全可以下節課上抽空對其進行提問,檢驗其是否掌握了本項知識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考量家庭作業的設置,不必每日都給學生布置作業,而應盡量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任務學習。
學習講究溫固而知新。在學過《大數的認識》后的第二節課和第三節課上,教師可以利用開課后的五分鐘出兩道題檢驗一下學生對本部分知識的掌握程度,如果學生回答得好,證明本部分知識學生已經掌握了;如果學生回答得有錯誤之處,教師則可根據具體錯誤為個別同學再講一講。總之,通過多次檢驗和有針對性地重復輔導,學生的薄弱環節會得到加強,而不一定非要通過完成家庭作業來優化學習。
二、作業體現典型性
教學效率低的最直接表現就是多次重復。每一學科都有一定的學習規律和學習方法,學生只要掌握學習方法,就能實現觸類旁通,完全不必要在一類問題上多次重復,白白浪費時間。以數學教學來說,學生每天只要做幾道典型習題,完全可以熟練運用新學的數學公式或數學定理。如果就同一公式多次進行重復,無疑在白白地浪費學生的時間。
比如,在學習《公頃和平方千米》時,學生只要掌握1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頃這兩個公式,并學會正、反應用這兩個公式,就能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只需依據公式設計幾道換算類習題就可以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本節學習內容,完全不必要布置過多的作業。當然,小學生學知識忘得快。為了避免學生學過即忘,教師可以每隔幾天檢驗一下學生對學過的知識是否仍然記得。不過,題目無需出得過多,以免占用學生過多的時間。
三、作業體現層次性
一個班級的學生在學習成績上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為了保障全班的學習效率,教師在作業設置上可以體現一定的層次性,即針對不同學習成績的同學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在分層作業的學習模式下,優等生可以通過高端訓練實現更好的發展,后進生也不必因為任務過難、超過自己的理解能力望而生畏。教師在運用分層作業法時需關注學生的動態成績變化,及時調整針對每個同學的作業難度設置,借以促進全班學習成績的共同提升。
比如,在學習《觀察物體(二)》時,對于成績一般的同學來說,教師布置作業可以參照書上習題的難度,讓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即可。而對于優等生來說,教師可以從課外資料中找一些難度較高的習題,提高訓練難度。教師應讓優等生認識到學習此部分知識的意義所在,這對學生將來學習機械制圖可以起到打基礎的作用。當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小學所學的知識竟是為上大學打基礎時,內心會充滿成就感。
選做題是配合層次性作業而誕生的作業形式。顧名思義,選做題就是不要求所有學生均需完成的作業任務,而是根據學生意愿自行選擇是否完成。教師可以多留一些選做題,為熱愛數學學習的同學提供學習方便。教師在設計選做題時需注意幾點:第一,允許適當超綱。由于選做題是根據學生意愿可以選擇完成的學習任務,所以,通常選擇完成選做題的同學都是學有余力的同學。如果為這部分同學布置難度過易的任務,容易使其失去完成任務的興趣。具備一定難度的選做題可以激發優等生的探究興致,能夠提高這部分同學的數學能力。第二,不要布置本學期后面的內容。選做題如果涉及到本學期后面的教學內容,一是學生做起來會感到困難,二是學生學到后面后會對后面的知識失去新鮮感,進而失去學習興趣,這對小學生養成認真聽課的習慣是不利的。教師應多提供一些能力型的習題,活躍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而不是在超前學習上下功夫。第三,不要布置準備即將在課堂上講解的內容。說白了,選做題是為優等生開的“小灶”。教師如果后期在課堂上再重復講此類習題,一是后進生很難聽懂,二是優等生以前學過一次會覺得降低了自己的學習效率,這很容易對學生以后繼續做選做題形成不良障礙。
四、適當布置實踐類作業,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小學生活潑好動,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這一特點,多為學生布置一些動手類的作業,讓學生在動手過程提高對這個世界的感知能力,健全自己的知識結構。
比如,在學習《三角形》時,教師不必要讓學生在當天完成什么家庭作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一個月內將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三角形匯報給老師。小學生在教學任務的督促下會時時留意觀察生活,這樣有機會看到許多三角形。經過一個月的培養,小學生完全有可能養成認真觀察生活的習慣,這就不僅是有助于數學學習了,對語文寫作也會很有幫助。小學生通過一個月的觀察,會認識到數學知識同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由此很有可能會愛上數學學習。此段學習任務完成后,教師可以從學生匯報上來的三角形中選幾個典型的為學生講講,講講這些三角形在生活中是如何發揮自身優勢的。學生經過一個月的認真觀察,再聽教師精彩的講解,會對三角形產生全新的認識,這也為學生上初中后詳細學習有關三角形的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作業體現綜合性
綜合性作業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檢驗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一劑良藥,非常適合“雙減”政策下的作業設計。由于小學生容易將前面學過的知識忘掉,基于此,教師設計綜合性作業,一邊可以幫助學生復習學過的舊知識,一邊也可以考查學生融匯貫通、綜合考量的能力,這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一個好辦法。
比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教師完全可以借機讓學生復習一下前面學過的有關公頃和平方千米的知識。盡管教材沒有提到“平行四邊形面積”和“梯形面積”的概念,不過,學生在前面已經了解了“面積”的含義,很容易將“面積”的含義與新學的兩種幾何圖形聯系到一起。教師讓學生在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進行換算,學生既能復習學過的知識,也能對新學的兩種幾何圖形加深認識,這等于對學生進行了綜合訓練,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在學習《公頃和平方千米》時,教師可以將此部分知識同《大數的認識》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一些地理常識。比如,教師告訴學生中國的國土面積有多少公頃,這是一個大數;教師告訴學生海洋在地球上占據多少平方千米,這是一個大數。學生通過此類綜合訓練,能夠逐漸認識到各部分數學知識間的關聯性,這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很有好處。教師還可以將各國國土面積制成一個表,讓有興趣的同學經常看看。學生在數學課上學習地理知識,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六、適當布置預習任務
預習任務也是作業內容,與習題類作業又有不同的功用。預習類任務的布置對于提高課堂效率可以起到積極作用。課堂效率提高了,教師又可少布置習題類作業。這是一個良性循環過程。教師認識到預習任務設置的積極意義后,可以在任務的設計形式上下些功夫。
(一)用微課幫助學生預習
在信息技術得到應用之前,許多學生預習只能靠自己看書。自己看書難免有許多不懂的地方,學生只能等著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現在,借助于信息技術,數學教師可以將一節課的精華錄制成微課,讓學生提前收看,做到心中有底。學生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學生可以自行控制微課播放速度,甚至可以多次重復播放,這對學生理解微課中的教學內容很有幫助。學生如果通過多次重復觀看仍有不懂之處,學生便會在課堂上留意聽老師講解這部分內容,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
(二)通過預習任務引出新的教學內容
根據心理學規律,一個人只有對某一行動具有明確的目的后,完成任務的效率才會高。根據這一規律,老師可以在預習任務中引出下一節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提前對學習內容產生探究沖動。在此情形下,學生聽課的效率必將得到提高。比如,在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之前,老師在預習任務中提出:“我要給班上每位同學發156元錢,班上共有25名學生,我需要準備多少錢呢?請同學們幫我完成任務。”學生為了幫助老師完成任務,對三位數乘兩位數的運算規則會十分渴望了解。教師在這種氛圍中講授這部分知識,學生聽課一定十分認真。
總結
“雙減”政策的實施為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挑戰。作為一線授課教師,一定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國家出臺此項政策的重大意義,并結合自己所教學科特點優化教學方案,全面了解學生,科學布置作業,為斷監測學生的動態學習成績變化,及時做好教學整改,確保教學效率不斷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 卜銘.減負增效下數學家庭作業的布置[J].文理導航,2018,000 (007):P.33-33.
[2] 曹佳音.數學家庭作業布置之我見[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31):292-293.
[3] 翟少輝.數學作業的"減負"與"增效"[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1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