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臻基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5-367
良好的教學情境是高效課堂的基本內容之一。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創設情境,通過提出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發起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習興趣。
1、適時提問,鼓勵學生發散思維。疑問是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是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望和好奇心的體現。正是這種疑惑推動他們主動思考、鉆研和學習相關知識。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物理知識時,要適時準確地抓住學生可能產生疑惑的知識點,并提出問題,創設問題情境。這就需要教師在上課前做好備課工作,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掌握程度,預先準備相關的背景素材和基礎知識,針對學生可能會產生疑惑的內容,選擇合適的時機提出問題。這樣建立的問題情境既有理論基礎,又有豐富的素材可供分析,不僅可以擴展課堂教學內容,擺脫古板的填鴨式教學,而且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充分發掘出學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才能鼓勵和促進他們獨立思考和發散思維,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合乎邏輯的分析,尋找解決疑惑的答案。為了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難度適中,且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問題難度過高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甚至使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而難度過低的問題又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力,物理教學也難以收獲較好的效果。通過創設難度適中的問題情境,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授,而是主動參與到物理課程的教學中,既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邏輯思維,又可以促進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
2 、充分運用實驗設備,創設教學情境。實驗是物理學科重要的認識世界的環節,也是創設物理教學情境的重要根據地。物理實驗有助于學生對課堂上抽象的物理知識產生直觀的感性認識。通過親自動手做物理實驗,學生可以認識各種物理現象。然而物理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學生可以由觀察到的物理現象,認識到物體內部的物理本質,從形象的物理現象中理解并掌握其中抽象的物理本質,對于初中生來說,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過程,需要教師適時適度的引導。充分利用實驗器材,創設教學情境,無疑是一個不錯的教學引導方式。在實驗中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就是既要讓學生知其然,也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掌握能夠體現事物運動本質的物理屬性。教師針對實驗現象中的物理原理,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可以先進行獨立思考和交流討論,從理論上分析對于實驗現象可行的解釋,然后利用實驗室的器材做實驗加以驗證。物理現象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物理實驗教學情境的創設就是為了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這種合理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需要發散思維,運用所學的知識思考針對實驗現象的可能解釋,又需要保持嚴謹的推理邏輯,以確保分析過程的合理性。與教師講授不一樣的是,學生可以利用實驗室的設備,驗證自己分析結果的正確性。這種實驗情境教學比課堂提問情境教學具有更加獨到的優勢:實驗驗證可以給予學生成就感,加深對于相關物理知識的印象。
3、建立討論教學情境,鍛煉學生思辨能力。交流和討論是擴展學生知識面,鍛煉學生思辨能力有效的方式。對于物理教學中的重、 難點問題,不同的學生往往會有不一樣的認知和想法,這無疑給教師創設討論教學情境提供了條件。針對物理教學內容中容易產生分歧的重、難點問題,教師可以搜集相關素材,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在相對活躍和寬松的環境下,學生們分享自己關于這些問題的認知和看法,并給出合理的解釋。由于是與眾多學生討論和交流,學生們可以借助其他同學認識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正是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討論使得每個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明白自己知識掌握的程度和思維的邏輯性。這種討論情境教學可以幫助學生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擴展自身的知識面,鍛煉學生思辨能力,同時也融洽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極大裨益。
物理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不僅對學生的總體學習成績有著重大影響,也對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不可小視的作用。學好物理對于每個初中生來說都是很有必要的。鑒于物理教學內容中存在不少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學生難以理解和吸收,影響物理課程的教學質量, 有必要對初中物理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是有效的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