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中
以林高在2019年備戰東京奧運會周期中的9場國際賽事,共94局比賽錄像進行觀察,以其在比賽中接發球技術得失分率關聯度為研究對象,探索林高遠、馬龍在2019年國際賽事中接發球的優點及不足,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大量、廣泛的文獻搜集,為本文的分析、總結、邏輯等具體的學術研究提供堅實、系統、可靠的理論支撐。
1.2.2 錄像觀察法
通過對林高遠、馬龍2019年國際賽事比賽共18場,共48局比賽錄像進行觀察。林高遠在比賽中的表現如下所示:

表1 賽事統計表
1.2.3 數理統計法
本文對林高遠的比賽采用動態三段指標評估法進行統計數據。對林高遠的比賽數據統計后,把獲得的第一手資料輸入到Excel表由此創建相應數據統計庫。
1.2.4 灰色關聯度分析法
根據灰色系統理論,把林高遠每場比賽接發球得失分分別看成是灰色系統工程,通過分析其中的關聯度,把各項指標在其得失分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顯示,了解其中的相互關系。以林高遠9場比賽接發球各項進攻技術指標得分率與接發球進攻總得分率的數據為例,來詳細介紹運算步驟,如下:

表2 林高遠9場比賽接發球進攻總得分率與各項進攻技術得分率數據
1)確定分析數列
本實例中,參考序列為:

比較數列為:

2)變量的無量綱化均值化處理:

3)求差序列、最大差和最小差
求差矩陣t=[T1,T2,T3,T4,T5,T6,T7,T8]=

最大值:mmax=max(max(abs(t)))=8.2302,T矩陣中最大的值
最小值:mmin=min(min(abs(t)))=0.0912,T矩陣中最小的值
4)計算關聯系數
本文中,rho=0.5;

5)計算關聯度

以上內容是以林高遠9場比賽接發球進攻的數據為例介紹了技術指標與某一環節總得分的灰色關聯度計算方法。
統計林高遠9場比賽接發球各技術與接搶段各技術得失分率,與接發球總得失分率、接搶段總得失分率進行灰色關聯度計算。
2.1.1 接發球進攻總得分率與各項進攻技術得分率灰色關聯度對比分析
由表3林高遠接發球進攻總得分率與各項進攻技術得分率灰色關聯度、使用率排序可以看出兩位運動員在接發球環節中,各項技術的關聯度排序大有不同。

表3 接發球進攻總得分率與各項進攻技術得分率灰色關聯度、使用率排序
從整體來看,除了關聯度排序,在使用率上也可以發現,林高遠在接發球中的進攻技術使用率高,說明在接發球環節,林高遠更加主動,具有侵略性,特別是反手擰拉技術的使用,符合新生代運動員的特征。
在各項進攻技術關聯度排序中,林高遠的反手擰拉技術占據較大比重。這說明反手擰拉技術是新生代運動員的主要特征之一。林高遠在接發球時擰拉技術使用率非常高,這使林高遠作為接發球方時,不會落于下風,如果擰拉的質量較高、線路刁鉆,可以取得較高的得分率或者打破對手的發搶戰術,占據主動地位。
在林高遠的技戰術體系中,反手占據了較大比重,在長球的接發球當中,反手的弧圈球也比正手弧圈球的關聯度更高。在反手弧圈球使用時,林高遠擅長的斜線的使用率雖然比直線多,但是關聯度卻沒有直線高。
2.1.2 接發球進攻總失分率與各項進攻技術失分率灰色關聯度對比分析
通過對表4接發球進攻總失分率與各項進攻技術失分率灰色關聯度、使用率排序發現,失分率關聯度的排位和得分率具有顯著差異。

表4 接發球進攻總失分率與各項進攻技術失分率灰色關聯度、使用率排序
林高遠的臺內擰拉技術使用率較高,所以在失分率的關聯度上,擰拉技術也是排在第一、第二位,表明雖然臺內擰拉技術的使用讓林高遠可以在接發球環節反客為主,但也會因對手針對性的發球而被克制,伴隨著一些失誤。
在失分率關聯度排序中,林高遠反手拉正手位弧圈球的得分率僅排在第五,失分率卻排到了第三位,僅次于反手擰拉技術。表明了林高遠在提高反手質量給對方正手大角度威脅時,自己出現了較多的失誤,未達到自己在這條線路上以高質量、高速度打開局面、加快節奏的戰術要求,反而使自己失誤過多,得不償失。而反手拉反手位弧圈球的失分率排到了第六位,說明林高遠的反手攻直線上臺率很高,很少有直接進攻失誤,而對手也很少有高質量的反拉。
在林高遠得分率關聯度中排序第三的正手挑打、推反手位技術在失分率關聯度排名中下降到第四名,挑打、推正手位關聯度排到了第八位。說明在使用挑打技術時,林高遠的失分占進攻總失分較少,應該保持。在正手對對方反手這條線路時,林高遠應該保持高得分、少失誤的狀態,以此來彌補對方對自己反手位的沖擊。林高遠的正手弧圈球技術總體來說上臺率穩定、質量偏低,所以林高遠的正手弧圈球得失分較少,在接發球中更多的是將半出臺的發球先拉上臺,再考慮后續的相持戰術,很少在第一板直接拉出高質量的球直接得分。
2.1.3 接發球控制總得分率與各項控制技術得分率灰色關聯度對比分析
通過觀察表5分析得知,接發球控制總得分率與各項控制技術得分率灰色關聯度、使用率排序一致,排序依次是擺正手位短球、擺反手位短球、劈反手位長球和劈正手位長球。隨著反手擰拉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絕大多數臺內控制手段都選擇了正手位,在面對一些反手擰拉使用較少的運動員時,才會選擇控制到反手位。而在劈長的技術使用中,基本上都是劈反手位在劈反手位時如果質量較高,則會使對手反手無法很好地進行引拍拉出高質量的弧圈球,從而自己有機會進行反拉得分或者占據主動地位。

表5 接發球控制總得分率與各項控制技術得分率灰色關聯度、使用率排序
在接發球環節,新生代的運動員更多的會采取進攻手段得分,林高遠的接發球技術是很超前的,具有非常強的進攻性,但是要減少無謂失誤,不然只會適得其反。
2.1.4 接發球控制總失分率與各項控制技術失分率灰色關聯度對比分析

表6 接發球控制總失分率與各項控制技術失分率灰色關聯度、使用率排序
失分率關聯度的排序同得分率一樣,因使用率較高,也帶來很多失分。通過觀察林高遠擺反手位短球和劈反手位長球的使用率和關聯度可以發現,擺反手位短球的使用率多于劈反手位長球,但是關聯度的數值卻非常接近,由此可見,林高遠在劈反手位長球時存在較多失誤,或是因質量較低,被對手直接得分。
1.林高遠在接發球時,多使用反手擰拉技術,積極主動、侵略性十足,但是在擰拉技術的使用時機以及線路選擇方面有待提高,常在擰拉質量不高時被對手直接反拉,在對手有所準備以及在關鍵分時,可以適當調整接發球戰術,使用擺短等技術變換節奏。
2.林高遠接發球時正手技術使用效果較差,無法第一時間選擇到合適的正手接發球技術,是其接發球環節中的短板。
1.接發球方面,林高遠應保持目前較強的進攻意識,加強反手擰拉的穩定性的訓練。在比賽中提高擰拉技術的穩定性和對擰拉落點的控制性。
2.在正手接發球方面,林高遠應加強多樣化的接發球手段,如擺短、劈長、推撇等,提高正手接發球能力,過渡到自己擅長的第四拍及相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