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靜嫻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美術學院)
隨著全國國民經濟和消費水平的提升,我國的旅游市場在逐漸恢復發展的同時,旅游消費穩步增長,旅游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發展機遇。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國慶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5.1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恢復至疫情前同期的70.1%;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890.61億元,恢復至疫情前同期的59.9%。[1]其中,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全州接待游客260.7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9.58億元,比2019年分別恢復81.43%和79.66%。[2]由此可見,積極發展和完善延邊地區的相關旅游產業及服務在當前語境下有著十分現實的重要意義。
購買產品是旅游活動中必不可缺的一項內容,[3]旅游產品的開發是提高旅游產業產值的重要途徑已經成為多方共識,但是諸多學者通過考察認為目前延邊地區的旅游產品的現狀的高度同質化、無序化仍然與旅游業迅猛發展的強勁勢頭形成了極大的反差。[4]因此,延邊地區旅游產品的開發問題亟待解決。
旅游產品濃縮了一個地區的民俗風情和地域特色,“是地區歷史與文化的縮影,它是該旅游地獨有的特色商品,在旅游市場上具有獨占性的商品。”[3]旅游產品作為經營過程中的一種商品,具有一般商品的性質與特征,但又與一般商品不同,旅游產品又增添了許多特殊屬性,這些特殊屬性可概括為以下三項: 地域性、文化性及便攜性。
(一)地域性。地域性是旅游產品的核心屬性,也是其本質特征。旅游產品的地域性反映了一個地域的地域文化特殊性及排他性,是旅游產品可以與其他產品形成特色差異,擺脫旅游產品同質化趨勢的原始動力,也是最終能否達成購買意愿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
(二)文化性。旅游產品作為地區旅游產業的對外宣傳展示部分,其自身必然需要蘊含一個地區的民俗與歷史等各種文化性因素,需要反映一個地域的文化淵源及長期以來積累的文化性格,以此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并與一般功能性商品形成區別。
(三)便攜性。旅游消費人群在旅游的過程中流動非常頻繁,因而所攜帶的物品大小及體積收到了客觀條件的限制,因此便攜性成為了旅游產品的一個現實性客觀屬性,它決定了消費人群在購買欲望的前提下是否產生購買行為。
(一)延邊地區旅游產品的現狀調查
為了客觀并真實地了解消費人群對延邊地區旅游產品的滿意度現狀,于2021年10月1日至10月10日通過網絡發放調查問卷,其中獲得有效問卷357份。調查結果如下。
關于“您是否去過延邊旅游過?”的調查結果為:“去過”為65名,約占18.2%;“沒去過”為292名,約占81.8%。(如圖1)在選擇“沒去過”的受訪者中,關于“在未來您是否有去延邊旅游的打算或計劃?”的調查結果為:“會去”為236名,約占80.8%;“不一定”為52名,約占17.8%;“不會去”為4名,約占1.4%。(如圖2)從“延邊旅游經歷”中可以看出,目前延邊旅游的發展現在仍然比較落后,但從“延邊旅游意向”中可以看出延邊地區旅游產業的市場潛力巨大。

圖1 延邊旅游經歷圖

圖2 延邊旅游意向圖
在選擇“去過”的受訪者中,關于“您認為延邊目前的旅游產品哪方面存在問題?”為問題,以“地域特色”、“文化內涵”、“產品樣式”、“品質質量”、“攜帶問題”、“價格問題”六個條目為選項,進行的單項選擇的調查結果為:“地域特色”為36名,約占55.4%;“文化內涵”為6名,約占9.2%;“產品樣式”為9名,約占13.8%;“品質質量”為3名,約占4.6%;“攜帶問題”為2名,約占3.1%;“價格問題”為9名,約占13.8%。(如圖3)可以看出目前延邊旅游產品發展現狀的最大問題在于“地域特色”的不明確。

圖3 延邊旅游產品問題調查
(二)延邊地區飲食主題文化旅游產品可行性分析
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在文化、旅游消費、旅游產品的結合開發等方面提出著力豐富產品供給,注重發掘中華文化寶貴資源,鼓勵旅游產品開發與經營。[5]由此可見,旅游產品的開發和經營是發展和完善旅游產業的重要環節,注重文化資源的發掘則是開發旅游產品的必經之路。
“旅游食物消費是傳統旅游‘六要素’之首,是旅游消費的首要內容”,[6]將大眾廣為關注的飲食文化概念引入旅游產品消費之中,可以成為帶動旅游產品發展的新契機。融匯地域特色性的獨特飲食文化在旅游過程中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關注,延邊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基于社會歷史背景和發展根源的特殊,在飲食習慣、品種、規律、習俗等方面,既傳承了傳統的飲食習慣,又融合了東北飲食風味、汲取了半島南部的飲食風格,[7]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飲食文化,成為旅游產業中極具競爭力的要素。因此,飲食主題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和研究是表達延邊地區特色文化的良好素材。普及民俗文化的同時又能推動的旅游產品及飲食行業發展,是延邊地區發展成為商旅一體化良性旅游循環型產業模式的有效途徑。
(三)延邊地區飲食主題文化旅游產品的可行性調查
基于第一次問卷調查的結果,為了獲得具有延邊飲食文化特色的元素,于2021年10月12日至10月17日通過網絡再次發放調查問卷,其中獲得有效問卷87份。調查結果如下。
關于“您認為延邊飲食是否具有延邊特色?”的調查結果為:“非常有”為66名,約占75.9%;“有”為19名,約占21.8%;“沒有”為2名,約占2.3%。(如圖4)因此,延邊飲食文化確實可以作為地域特色引入旅游產品之中。關于“您認為哪些飲食能代表延邊特色?”的問答調查結果以此為:回答“辣白菜”為23名,約占34.8%、回答“石鍋拌飯”為18名,約占27.3%、回答“參雞湯”為15名,約占22.7%;回答“冷面”為6名,約占9.1%;回答“醬湯”為1名,約占1.5%;回答“打糕”為1名,約占1.5%;回答“蘋果梨”為1名,約占1.5%;回答“米酒”為1名,約占1.5%。(如圖5)因此在開發旅游產品時,可采用如上“辣白菜”、“石鍋拌飯”、“參雞湯”等具有延邊飲食文化特色的元素為設計思路。通過汲取朝鮮族傳統飲食元素,以提高飲食主題旅游產品的延邊特色。

圖4 延邊飲食是否具有特色問題調查

圖5 延邊特色飲食元素問題調查
綜上所述,通過調查結果可以客觀了解了延邊朝鮮族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的市場及當下消費者的喜好及購買心態及購買要求,后續旅游產品開發中就可以以調查結果為基礎,進行設計元素的選擇與產品文化內涵及特色的提煉進行深入研究。
(一)以延邊朝鮮族地域典型飲食元素引導設計元素
游客是旅游產品的使用者,使用旅游產品可在回憶旅游地的同時與地方文化進行交流。此時,旅游產品的形象、色彩、紋理等元素便是最直觀地體現。如若將延邊朝鮮族飲食元素融入其中,可從視覺、觸覺等多層次多角度給予使用者交流的體驗,從而將地域性文化傳遞于產品的文化內涵中。文化元素應用于旅游產品的過程中,結合延邊朝鮮族飲食文化特點,可建立飲食文化元素庫,將所收集到的飲食文化元素如石鍋拌飯、辣白菜、米酒、冷面、打糕、參雞湯等進行歸類,歸納整理衍生出二級飲食文化元素,再將二級飲食文化元素通過客觀地評價,確定最終的設計元素。顏色搭配上,與地域文化靠攏,與延邊地區傳統的朝鮮族民俗七彩色結合,形成區別于其他產品的色彩基調。
(二)以延邊朝鮮族地域文化情感引導產品設計風格
作為地域性旅游產品設計,民俗風情、歷史積淀是視覺識別的關鍵因素。因此,地域性文化情感是消費者購買的原因所在。與一般產品相比,感染性尤為重要,即讓消費者對地域文化產生情感共鳴。旅游產品以延邊地域獨特民俗文化作為依托,進行戰略性多元、多維的創新設計,致力于刺激消費者的購買興趣點,與此同時,推廣旅游產品的同時實現地域文化的創新式發展。以朝鮮族飲食文化為主的飲食傳承文化已成為延邊地區獨特的深層文化積淀,帶有十分深厚的民族情感與文化心理。朝鮮族的飲食的具有明顯的群眾性和互訪歡聚性。因此,產品設計時,對于產品的風格特征,可以從文化情感上入手,將地域性文化氛圍融入到產品當中,從而使產品附著文化性情感。[8]
(三)以延邊朝鮮族地域性精神核心引導產品價值提升
旅游文化產業作為高附加值產業的標桿,其價值囊括了產品與文化兩方面。旅游產品在文化價值上相比市面現存普通產品更具發展空間。所有的文化產物都注入了人類與時俱進的思想精華,同時又體現著文化生產者的新的思想創造。在地域性旅游產品的設計中,產品的精神內核相對于外在的具象特征更能對地域文化的理解進行獨特表達。因此,針對于多民族文化相交融的、多國文化相交匯的延邊地區,開發飲食文化旅游產品時,應秉承“崇文尚禮,納新喜樂”的文化精神,將文化情感的傳播放在首位,兼顧創新設計與文化傳承。將延邊飲食文化通過創新與設計使其能和現代社會相適應,讓產品的精神符合大眾的需要。
通過對延邊旅游產品發展現狀的調查,可以了解到目前延邊地區的旅游產品仍存在諸多不足,且與旅游業迅猛發展的強勁勢頭形成了極大的反差。王德峰先生如是說:“唯有通過傳統,真正的創新才是可能的。”[9]通過元素的抽取與文化情感的延伸等手法使旅游產品在地域文化中汲取營養,繼承傳統文化藝術中的民族元素與精神內蘊,是創造旅游產品文化附加值的重要通路。因此,通過感受飲食文化內涵,廣泛提煉民俗文化的精髓,應用于旅游產品的設計之中,增強產品記憶點與地域文化特征辨識度,憑借著其自身的文化認同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對于設計產品的視覺和心理偏好,最終構建出兼具切實功能需求與民族文化意蘊的旅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