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斌, 沈 斌, 周美文
(江蘇省泰興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蘇泰興 225400)
小麥是泰興市的主要糧食作物,2020年小麥種植面積約4萬hm2,種植品種主要有寧麥13、蘇隆128、鎮麥9號、鎮麥12、農麥88、揚麥25、寧麥資126等。為進一步了解泰興市土壤供肥特性和小麥無氮基礎地力產量,科學建立小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體系,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姚王鎮石橋村進行不同施肥處理對小麥各生育期植株性狀、產量構成及產量的影響試驗,并分析氮磷鉀的利用率,篩選出最佳施肥處理?,F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為當地小麥生產科學施肥提供參考。
1.1.1 供試小麥品種與肥料 供試小麥品種為鎮麥9號。供試肥料有尿素,含N 46%;普鈣,含P 12%;氯化鉀,含K 60%。
1.1.2 試驗地 位于姚王鎮石橋村,供試土壤為典型的高沙土,耕層有機質26.45 g/kg、速效鉀72.2 mg/kg、全氮1.47 g/kg、速效磷18.24 mg/kg、pH 7.26,前茬為機插秧。
試驗共設8個處理(表1),不設重復,其中常規施肥和配方施肥2個大區面積為667 m2,其他小區面積為33 m2。N肥30%作基肥,30%作蘗肥,20%作拔節肥,20%作孕穗肥;P肥全部作基肥一次性施用;K肥50%作基肥,50%作拔節肥。

表1 不同處理肥料施用量
2019年11月3日施基肥,11月4日采用少免耕旋耕播種(用種量10 kg/667m2),12月3日施蘗肥,2020年3月18日施拔節肥,4月6日施孕穗肥。2020年3月2日用井岡·臘芽60 g/667m2對水50 kg均勻噴霧防治小麥紋枯病,隔7 d再用藥1次;4月25日用40%多菌靈·三唑酮150 g/667m2+20%氰戊·已唑酮90 mL/667m2+葉面肥50 mL/667m2對水50 kg噴細霧防治小麥赤霉病、白粉病和蚜蟲;5月3日用25%三唑酮40 g/667m2+17%多菌靈·三唑酮125 g/667m2對水60 kg噴霧防治白粉病。除施肥按試驗設計要求外,其他農藝措施與常規大田一致。
從表2看出,不同處理的基本苗在17.65萬~17.69萬/667m2,其中,處理1最高,處理8最低。冬前小麥株高在9.35~9.39 cm,其中,處理5最高,處理6最低;葉齡在4.44~4.59張,其中,處理5最高,處理4最低;莖蘗在21.48萬~25.67萬/667m2,其中,處理5最高,處理2最低。越冬期小麥株高在11.14~12.49 cm,其中,處理1最高,處理6最低;葉齡在5.57~6.44張,其中,處理5最高,處理2最低;莖蘗在31.27萬~36.48萬/667m2,其中,處理5最高,處理2最低。返青期、拔節期、孕穗期、抽穗期小麥的株高、葉齡、莖蘗總體上以處理5較高,處理2最低。

表2 不同處理小麥生育期植株性狀
從表3看出,有效穗在24.18萬~34.48萬/667m2,常規施肥無氮區(處理2)最低,配方施肥無氮區(處理6)其次,表明不施氮肥對小麥有效穗的影響較大,不施磷鉀肥對小麥有效穗的影響不大。每穗實粒數在29.64~34.23粒,處理2最低,處理6其次,表明不施氮肥對每穗實粒數的影響較大。千粒重在40.9~42.3 g,常規施肥無鉀區(處理4)最低,處理6最高,處理2第二,表明不施氮肥的千粒重略高,主要是不施氮肥群體小,成熟早。實際產量在294.8~486.8 kg/667m2,處理5>處理1>處理7>處理3>處理8>處理4>處理6>處理2,表明磷素對小麥產量的影響最小,氮肥的影響最大。

表3 不同處理小麥的產量構成及產量
從表4~6看出,常規施肥(處理1)氮肥、磷肥、鉀肥的利用率分別為38.78%、18.67%、43.36%,配方施肥(處理5)氮肥、磷肥、鉀肥的利用率分別為40.28%、22.98%、45.06%,配方施肥區的肥料利用率均高于常規施肥區,氮肥、磷肥、鉀肥的利用率分別高1.50、4.31、1.70百分點。

表4 不同處理小麥氮肥的利用率

表5 不同處理小麥磷肥的利用率

表6 不同處理小麥鉀肥的利用率
試驗結果表明,氮肥可促進小麥各生育階段的生長發育,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其中以配方施肥區(N 12 kg/667m2、P2O52 kg/667m2、K2O 5 kg/667m2)的產量最高,達486.8 kg/667m2,比常規施肥區(N 18 kg/667m2、P2O53 kg/667m2、K2O 3 kg/667m2)高5.2 kg/667m2。配方施肥區氮、磷、鉀肥利用率最高,分別為38.78%、22.98%、45.06%,比常規施肥區分別高1.50、4.31、1.70百分點。測土配方施肥可減少肥料的不合理投入,同時可提高小麥產量和肥料利用率,建議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