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性子急,反應慢,兩者相加,結果是特別容易著急上火,卻又說不出話來。事后反應過來,一復盤,文思泉涌,妙語連珠,隨便拎出一句,感覺都能穩準狠地一招制敵。剛才這些話去哪兒了呢?又不能坐著時光機殺回去,想想更氣了。
但這幾年,我不這么想了,那些狠話,沒能說出來,也許比說出來更好。
因為,有時候你會弄錯。比如,有次跟人家生氣,像張愛玲說的,人家咳珠唾玉,我被珠玉卡住了喉嚨,滿心的話,擠在嗓子眼,吐不出來,只能吞下去。過后一想,分明有句言簡意賅的話,可以直指七寸,讓對方無話可說。現在想起來有什么用?吵架最重要的是現場感。
不過,對世事了解越多,我越發現人類是多么容易誤解。首先,語言交流過程會有很多信息流失;其次,每個人的言說背后,都是自己的整個過往,說出口時,會不自覺地預設對方能明白,但是人家卻要結合自身經歷去理解。
于是,一方自以為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表達,另一方卻感到被冒犯。像這樣的誤解,只能等時間來解決。
反應快的人習慣“斬立決”,反應慢的人被迫選擇“斬監候”,但后者避免制造冤假錯案,不像前者,該說的、不該說的一股腦兒說出來后,覆水難收。
當然,有時你真的沒有弄錯,就是碰上那種不講理的人了。比如,我有個女友,出電梯時被人撞了一下,還被對方吼:“怎么回事,先上后下懂不懂?”女友當時反應不過來,過后一想,為什么不告訴他人類的規矩并不是這樣。
這種情況下,沒有說出來要不要懊惱呢?我覺得也用不著。如果這人再犯,一定會有人收拾他;如果他不再犯,那當然是皆大歡喜。你心里過不去的,不是沒能給他點教訓,而是一口氣沒出出來。
可是,是不是我們總要把氣出出來,非得做說最后那句話的人?相信我,幾句狠話能夠解決的問題,肯定是小問題,真碰上大事,還得靠實力,語言的震懾力是有限的。
女作家張欣寫過一篇文章,說:“我們的煩惱都來自反應過快,有問必答是第一傻。”逢敵必亮劍,太消耗真氣,不適合日常生活。
所以,碰上這種不講理的人,如果高興,想要日行一善,幫他改正錯誤,說上幾句,沒有問題;但如果是覺得有那么幾句話沒說出來,大不忿,實在沒必要。
有次在蘇州,賣冰激凌的小店門口排起了隊,隊排得有點亂,一眼看過去,不容易發現哪里是隊尾。這時有位男士牽著女兒有說有笑地走過來,注意力不太集中,一不小心就插到隊伍里。
我正想提醒他,旁邊一個男的先嚷嚷起來,說:“你怎么插隊?什么素質!”口氣非常嚴厲。
這要是我,估計得生氣,又不是故意的。但那位男士卻滿臉笑容,也不解釋,連說幾個“對不起”,帶女兒走到隊尾去,父女倆繼續熱聊起來。
那一刻我只有羨慕,我覺得他活得很安全。低損耗的人,才真的可以橫著走。反應慢,也許是一種福氣。
說來說去,其實就是有腦子的人都有個好脾氣。我娃年方十三,就經常對我說:“你為什么非要這么想呢?”
他從來不說狠話,在他看來,只要別人不搶錢不打人不說羞辱性的話,一個臉色幾句不客氣的話,是可以過得去的。
跟好脾氣的人過招,很容易成為一個人的戰爭。
有一次我對他說:“壞脾氣也有好處,顯得有才華。如果全世界都跟你過不去,是不是就有點李白‘世人皆欲殺的意思了?”我娃不理會我,很認真地說:“但是脾氣好,能夠快樂一輩子啊。”
我不得不承認,他比我明白。我說的是幻象,他說的才是真相。
(摘自“閆紅和陳思呈”微信公眾號,張云開圖)